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前景的思考
2017-07-20王俊鹏
王俊鹏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前景的思考
王俊鹏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借助哲学浅层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前景进行了梳理和思索。通过阐释后现代主义的追求平面感、大众参与、消费至上等特征,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众性、科学性、娱乐性等特性,推理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特征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契合
西方学者认为,早在20世纪中下叶,西方大部分国家已经从现代化社会转变为后现代化社会。而随着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我国从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都表明我国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步伐正在稳步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众多的优秀文化内涵和质素。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专家费孝通先生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文化自觉”理念,其中折射出民族文化应认识未来。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是文化内涵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那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中是否能够适应并顺利发展,引发了笔者的探索性思考。
1 后现代主义的来历
对于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学者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原因是不同的领域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都不确定,所以,只能随着时代发展的角度进行归纳。英国画家查普曼在1870年的个人画展上首先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画风。随后出现在20世纪60年的建筑学上。此后,这一概念又在艺术界和哲学界广泛运用和发展。这一思潮在哲学界成为主流,还是从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开始的。但不管是站在任何立场上,只要是后现代思想家,无不认同后现代是对现代的超越和否定。更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对现代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
2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随着发达国家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社会的核心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现代化时期的“以经济快速增长”为中心,转变成了“增加人类幸福,社会和谐、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使个人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主义目标 。后现代主义的信仰多元性和价值观多元性、追求平面感、追求大众化和生活化以及消费至上等,都可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民族情怀、道德伦理等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中宝贵的文化要素。“修齐治平”“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等理念和道德规范一直引领着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孕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那么“亲子”文化也必然拥有“母体”文
化中众多的优秀的质素。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众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植根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传承于大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修身正心、自然和谐、厚德载物等等价值取向,不仅仅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伦理规范,也可作为全人类思想发展的价值标准。当今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比起具有“精英”特征的西方竞技体育,大众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多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现在在各地区广泛开展的健身舞和秧歌舞,已经形成了有相当民众基础和民众认同的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民俗乡村旅游和休闲体育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民众休闲选择的青睐;在各地方的社区、公园、广场等大众健身区开展的深受中老年喜爱的太极扇、毽球、气功健身操、太极柔力球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蓬勃开展,都反映了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视,反映了民众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凸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众性。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性,包括其中对人类身心发展的正确合理的引导作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每天不得不疲于奔命于工作,生活的纷乱、事业的繁重、身心的透支使得人心恍惚、社会浮躁。而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科学健身功效正是治疗“现代病”的灵丹妙药。“修心养性”“坐忘行气”“和谐身心”“内外兼修”等理念正是现代社会的加班族、手机族、年轻养老族等这些缺乏体育意识群体所应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完全可以对其实现健身养心的效果,这种效果是身心范畴内的、满足各种需求的“精准扶贫”,这证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全面的、合理的科学性。同时,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含有的封建糟粕,我们应秉承科学和发展的理念对其进行合理的文化筛选。
3.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性
现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日本学者沟口雄山也强调应将“中国思想中作为深厚的传统而积蓄下来的仁爱、调和、大同等道德原理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展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自己的怀抱。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趋势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等理念的引导下,逐步面向世界。世界开始认知并认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的革新,让全世界人民眼前为之一亮,并通过影视、书籍、武打明星等宣传途径而传播到了国外,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的热情不断升温。还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海内外的华人都会在各自居住的国家地区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的观赏和参与。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涵射性的、世界性的。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契合
4.1 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感和大众参与特征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是追求平面感,刻意削平深度或消解深度。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大众性特征不谋而合。西方体育文化崇尚“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争理念,带有浓厚的理性超越意识,它要求从事某项运动的人,具有可增强体育素质并能够不断超越自身体力和意志的极限,然而这种对极限、利益、功名不停地追逐,导致了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永久伤害;黑哨、假球给球员带来了有失体育公平精神的打击。这些黑暗、残酷的现状,证明了西方竞技体育已与其所处的后现代化社会出现了不适应症状。相反,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其大众性特征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提倡的追求平面感和大众参与的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大众、消费于大众、发展于大众、传承于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大众性是决定其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规则通俗易懂,所需场地器材简便随意,开展环境轻松悠闲,这些有利于大众参与的特性,预示着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将会存在优势性的发展前景。
4.2 后现代主义的分类——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契合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目的在于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在于建设性,提倡开放、平等、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倡导对世界的关爱,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的态度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符合解构性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维。
4.2.1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突出的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正好对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包容性、科学性的文化筛选之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有一些封建的、保守的文化元素,在现今开展文化筛选的大环境中,这些落后的元素是应被有选择性的去除的,经过筛选后的民族传统体育会以健康的、全面的、科学的特性被人们所认同,这符合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特征。
4.2.2 建设性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应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平等,提倡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这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内涵不谋而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贵和尚中”、“尊师重教”“中立而不倚”等思想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优秀品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称赞北京充满“人文”理念的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的认同和赞美 。当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倡导“走出去”“自然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生态”等观念正迎合了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对世界的关爱和建构家园式世界的理念。
4.3 后现代主义消费至上特征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推崇消费至上的娱乐性法则,这种消费文化强调娱乐性、消遣性和休闲性,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正含有娱乐性和休闲性,其开展的目的在于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娱乐休闲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劳心娱体、修身养性为主要功能,让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实现身心的娱乐、精神的休闲,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这正符合后现代主义推崇的娱乐法则。
4.3 后现代主义中的中国粉丝
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另外,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中,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罗蒂、怀特海等,都曾把后现代思想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而美国学者大卫.霍伊教授认为,“中国的古典哲学具有真正意义的后现代性”,并且视中国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这么强大而有说服力的“中国粉丝团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给我们学者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和探索的勇气。
5 结 语
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如同现代性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样, 后现代性本身也有一些混乱、 虚妄、 驳杂的东西 , 对之要加以警惕。这说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各种质素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影响其和谐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及其产生原因;把握好社会和世界发展变迁的脉动,才能对后现代社会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科学的、全面的探索和思考。
[1] 赵卫东.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难选择——当代新儒家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 C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卷),2005.
[2] 项国雄.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5(7).
[3] 张锐. 后现代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3
[4] 罗素.中国问题[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0-13.
[5] 马文过,邱丕相. 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6] 项国雄.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7] 田祖国. 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4).
[8] 田静.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解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G85
A
1674-151X(2017)16-14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71
投稿日期:2017-03-27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课题 (YCSW15108)。
王俊鹏(1980—),讲师, 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休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