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研究

2017-07-20孙海滨

运动 2017年1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主体教学活动

孙海滨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研究

孙海滨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使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呈现出新面貌,体育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高中生学业十分繁重,在体育学习中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不能主动的参加到高中的体育学习中来。本文在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误区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对策。

高中体育教学;培养;主体意识

1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1.1 学生主体意识的含义

所谓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高中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参与到自我提升的活动中。主体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特征主要有3大内容:一是主动性,二是独立性,三是自信心。所谓主动性,就是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去,通过自觉的、自发的学习达到学习目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主张,能够坚定的完成学习任务;自信心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信息,相信自己,有成功的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对日后的学习还是走上社会之后的工作来说,主体意识都非常重要。

1.2 培养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意义

高中时期学生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性格逐渐成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在此时期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对体育活动来说非常关键。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需要运用主体意识来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达成目标,受到激发,并激发出潜力,从而提升学习水平。学生拥有主体意识能够更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勇于面对、挑战成功。因此,积极培养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非常重要。

2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存在的误区

2.1 误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部分体育教师将培养主体意识简单的认为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并不能保持得很久,当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减退之后,就会严重影响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导致体育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主体意识则不同,如果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一旦养成,学生在头脑里有了学习体育的主体意识,那么在今后的体育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而且该主动是具有长期性的、有效性的,对体育的兴趣、主体意识的作用更为明显。

2.2 教师未能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是体育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体育教师没有能够对新课程中关于体育的教学理念理解透彻,只是简单的认为只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的身体进行活动了、出汗了,学生在课程之上努力了、有进步了,那么就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浅显的认识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此种教学方式有失偏颇,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意识,更谈不上主体意识的培养了。所以说,想要提升体育教学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透彻掌握其内涵,从而融会贯通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2.3 课堂主导角色的认识错误

课堂主导角色是教师还是学生,这在主体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主导角色肯定是学生,其实这是错误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角色,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都是要靠教师来教授的,所以对课堂主导角色不能存在认识错误。当前教学过程中,有些体育教师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整个体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来管理,这种方式不仅弱化了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知识水平不足、学习能力较差,因此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体育课堂,学生也就不能在体育课堂上学到应掌握的体育技能。所以说,认清课堂主导角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 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3.1 体育教师应制订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案

体育教师要制订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案,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理念,体育教师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者,需要在教学方案中融入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倾听学生的心声与要求,考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且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在结合学生的身体乃至心理发展特点来制订体育教学方案。在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度,认识到自己主体意识中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从一点一滴的互动行为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2 体育教师组织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在体育主观意识的培养上非常重要,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组织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在课堂的体育训练中要进行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并感受合作的快乐,从而爱上体育锻炼、爱上体育运动,发展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比较难的动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动成立三五人的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借鉴各自的意见,之后再相互帮助学习。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的学习锻炼。此外,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具有了主体意识之后,学生就会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些学生认为简单的体能训练太单调了,那么学生就可以向体育教师进行建议分组,他们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练习,之后由教师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自觉的就使自己养成了主体意识,渐渐地就会爱上体育运动,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及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3.3 体育教师要制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拓展体系

除了高中体育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制订能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拓展体系,由于传统的体育课堂内容趋于保守、缺乏创新,所以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制订良好的教学拓展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户外运动,户外运动的组织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特长,认真地分析其兴趣和特长,积极组织,如爬山、游泳、攀岩、跑步等项目;同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奖项来激励学生。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如果采取统一的拓展体系和内容,势必会使得一些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所以体育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拓展训练,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各自的长处,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总体提升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观意识。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主体意识完善教学拓展体系,让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放松。

[1] 徐雪峰.高中体育教学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5):27-28.

[2] 李凤芝,朱云,金寅淳.关于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154-156.

G807.3

A

1674-151X(2017)16-10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53

投稿日期:2017-06-20

孙海滨(1982—),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主体教学活动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论碳审计主体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何谓“主体间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