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人何景明家族史事考略
2017-07-19赵成智
赵成智
摘 要:何景明是明朝中期的著名士人,在明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何世家族由鄂入信,迁徙之路颇具传奇色彩。从何景明四世祖何太山迁居信阳,到官至太子侍读的景明之孙何洛文,信阳何氏家族中代有才人,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和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关键词:何景明;家世;书香门第;信阳
Abstract: He Jingming was one of the famous scholars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He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The He family migrating from hubei to Xinyang,Their migration path was legendary. From four sai-jo He Jingming move to xinyang, to the officer to a prince who read great grandson of He Luowen, Xinyang The He family had been a lot of talented persons, They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He Jingming;Jiashi;scholarly family;XinYang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文学家,被尊为明代文坛上“前七子”时代的领袖。有关何景明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向来为学界所重视,故而此类研究成果最为全面丰富[1],但是关于何景明之家世,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清人刘海涵所著《何大复先生年谱》(下称“刘谱”)成为研究何景明家世的珍贵资料,但刘谱内容过于简略,文字多有疏误。近人付开沛曾针对刘谱中的一些遗漏和错误做了修缮和考校,诸如何景明随父到临洮的时间以及何氏中举的年龄等问题。此外,付氏还参考《何氏族谱》编著成新的《何大复年谱》(下称“付谱”)。相对于刘谱,付谱中所征引的何氏资料更为详实,也更具有说服力,当然付谱亦存在不少问题。例如,1991年草木(笔名)对于付谱的疏漏和错误也提出了改正意见,认为“胎簪子”是何大复的别号、“二兄”不是指两位兄长,而是景明的二哥何景旸,并进一步指出付谱没有记载何氏之女以及三子缺一等问题。[2]学术界对此观点莫衷一是,不仅如此,学界对何景明家世的关注和研究亦有所欠缺,笔者不才,尝试结合文献和碑志材料对何氏之家世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评述,以飨于方家。
1 何景明生平及文坛之路概述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六号,梅溪公何信的第四个儿子降世,此子即是后来享誉明代中期文坛的何景明。《说文解字》对“景”、“明”二字的解释为:“景,光也[3]”、“明,照也”[4],“景明”即太阳照耀之意。事实上,“景明”一名包含了何信对儿子未来无限的期许,希望这个儿子能飞黄腾达,如日月经天,将来光宗耀祖。
从史料记载来看,何景明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童年时就已能赋诗作文,舞文弄墨。据《明史》卷286《何景明传》记载:“八岁能诗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5];乔世宁《何先生传》亦称:“八岁即能赋诗,为文章,诸先生见者争传诵,称为神童”[6];从上述史料载述可以看出,幼年的何景明的确展现出惊人的聪明才智,可谓“凤鸣麟现”、“神童出世”,而“八岁能诗文”为其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前期的文学中,盛行“台阁体”诗歌以粉饰太平,赞颂明君为主要内容。此类诗歌文学在艺术上表现较为枯燥、死板、沉闷,内容上也没有变化。面对这种文学的僵化现象,何景明联合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等人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7]以模仿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主,洗刷明朝前期的“台阁”诗风,使明朝诗歌创作开始复苏,并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当然在模仿古人的同时,何景明大胆创新,诗风呈现出清逸俊秀的风格。他的散文,从思想上来看,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针砭时弊。他的诗歌,也是颇具讽刺意味。反观何景明短暂的一生,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对文学、经学、史学均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以下是何景明的著作表:
2 从罗田到信阳:何氏籍贯变迁考述
對于何景明的籍贯,《明史》卷286《何景明传》称:“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8],除此没有其它介绍,学界多以此为信史,未有详论。然而,检诸其它文献却可发现,何景明并非祖籍信阳,而是湖北罗田县。例如,樊鹏《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复先生行状》中明确记载:“先世湖广罗田县人。四世祖太山,红巾乱时徙信阳,遂世为信阳人”[9]。此处“湖广”沿用的是元代行省之称谓,在明朝时期应是“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之简称,辖地为今湖北和湖南全境。考诸文献可知,罗田县在明朝时属“湖广布政使司”所辖的蕲州府,其后改属黄州府,两府均属湖北,故而罗田县归属今天之湖北无疑,因此何景明祖籍应为湖北罗田。这一说法亦见载于何景明自撰的《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行状中对何氏家族迁徙之路叙述颇祥,称:
何氏之先有仕罗田者,元季因籍罗田,高祖曰太山,始避红巾,携母至信阳。[10]
对于何氏家族从罗田迁徙至信阳的大致时间,付开沛曾推断称“太山约在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秋冬迁居信阳”[11]。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何景明祖籍应为湖北罗田,在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其四世祖何太山为躲避元末红巾军战乱,始从湖北罗田迁徙到河南信阳州,此后何氏家族即世居信阳,何太山即为信阳何氏家族之始祖。
3 何景明家世史事考略
(一)田园生活与书香门第:从迁信始祖何太山说起
何太山是何景明的四世祖,其时正值元末社会处于战乱之际,何太山因对官场充满厌倦与忧患之情,于是毅然决然地脱离纷繁的仕宦生活。当朱元璋兵至信阳招揽贤才时,在兵农抉择之际,何太山甘愿选择做一个山中老樵或河上渔夫,而没有跟随朱元璋参军打仗,这一次的选择从此开启了何氏家族隐居田园的恬淡生活。从文献记载来看,何太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何隆一、何隆二、何隆三和何隆四。其中何隆二即何景明的曾祖父何海,何海和他父亲何太山一样喜欢平静隐逸的田园生活。同时,何海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不希望他的子孙进入仕途。例如史料记载:“县征其子弟为学生书吏,辄惧而深避匿之……典术公(何鉴)少时,县求之急,其父又欲匿之。典术公曰:‘丈夫出当有用,安得久匿也。遂乃入城”[12]。從中可以看出何海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踏入仕途,竟然选择把孩子们藏起来以躲避“县征”。不过其子何鉴对父亲的做法并不认同,他提出了“丈夫出当有用,安得久匿也”的出仕观点,并入城响应了“县征”,这一举措重新开启了信阳何氏家族读书仕进之路。
(二)耕读传家与学优则仕:何鉴重启仕宦之路
前文已经述及,何鉴是何海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何景明的祖父。从文献记载来看,何鉴自小聪慧好学,面对入学为书吏的“县征”,小小年纪的他不惧祖父何太山定制的家规与传统,提出了“读书仕进”的思想。事实上,何鉴通过自己的勤学,最终以阴阳学典术之职开启仕途之旅,但是因其籍在信阳,故相继出任信阳县明港(今信阳市北部明港镇)巡检等地方官员,这于耕读之家的何氏而言已经是一种不错的开始,因此何鉴后来被何氏子孙尊为典术公。典术公这一称谓既体现了“书香门第”的文化传统,亦传达出鲜明的身世信息,正是信阳何氏由“文化家族”向“仕宦之家”过渡的集中表现。
(三)清逸洒脱与孝悌为人
何信是何鉴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何景明的父亲。何信,字文实,号梅溪,他的一生做过信阳县明港镇巡检、布政使承差、驿丞等官职,虽然官职都很小,不过都是地方官而已,但是何信为官正直,敢于为民请命,一身正气凛然,在为官操守上为何氏子孙做了榜样。何景明在其撰写的《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中,提及他的父亲何信时称“其逮事明几,薄货利,远声色,重然诺,好施与,砥行厉节,百折不毁,虽古人不远让焉”[13]。虽然何景明作为传统文人对其父亲的“描述”不乏溢美之情,但是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为官处事的传统士人品格,对何景明的人生以及仕途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考诸何信婚姻与子嗣可知,何信先娶卢氏,生子何景韶、何景旸二人。卢氏死后,何信继娶李氏,生有何景晖、何景明和一女(名字不详),其女后嫁给大学士孟洋。景明三兄弟中除何景明以文学著称外,何景韶则以“孝悌为人”,闻名乡闾。《何大复集》记载:“……(何景韶)曰:父不悦,儿不得寝”。[14]可见,何景韶之“孝悌为人”确实超越常人。何景韶字仲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进士,其后一直会试不中,最终仅当上了巴陵知县,再后来迁东昌府通判。正德二年(1507年),何景韶因病殉职,表现出传统士宦为国之应有气节。
(四)书香门第与三子传钵
何景旸是何景明的第二位兄长,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人,官安庆府通判。当时,朱元璋的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玄孙宸濠谋反,兵犯安庆,何景旸主动带兵御敌。平反之后,御赐玺书褒奖,升右军都督府经历,进光禄寺少卿。何景旸是何氏家族中第一位受到御赐御封之人,其忠君爱国之举不仅为自己的仕途增辉增色,也为信阳何氏赢得了美誉。
何景明的第三位兄长何景晖是信阳何家景字辈中唯一没有出仕的。大概缘于此,不仅文献中未见载何景晖生平事迹,何景明也较少述及。究其原因,我认为传统社会中的读书人,如果未能读好书且获得仕进机会,其生平事迹多会趋于平泛,甚至在其死后也不会被人提起只字片语。
从信阳何家族谱可知,何景明生有三个儿子,即长子何夫、次子何立、三子何登。何夫字乾,别号小复,此号即是取自小复山之名,又是承取于其父何景明别号“大复”之余意,子承于父却不越过父亲,即反映出何景明对儿子的深远影响,又传达出何夫的尊亲之道和高尚的个人品德,这种文化修养与品行正是信阳何氏家风之体现。何立字豫甫,号小坡,此“小坡”之号反映出何立的志向与才学,颇有比拟宋代苏轼“东坡”之号,因苏轼“东坡”之号被后人尊为“老坡”、“大坡”。何立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举人,其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历任怀远县知县、德安府同知、诰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在何景明三子中仕途最为显赫。何景明第三个儿子何登字远望,中举后曾担任教谕一职,或因其个人仕途不显,故而生平事迹未见详载。
如果说何夫继承的是信阳何家治家之道,那么何立则继承的是何家为官之道,而何登虽然个人事迹不多,平淡守家亦可是信阳何家祖训的重要内容。从家世传承的视角来看,在何景明“名重一时”的文坛名宿的巨大影响下,三子在文化素养上虽然无法比肩乃父,却各自依据才性承传和发扬了祖上家风之一脉,亦可称得上是“三子传衣钵”。
(五)后生可畏
何景明孙子辈中以何洛文(字启图)最为显扬,洛文是何立之长子,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河南乡试第一,四年后考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授官编修。何洛文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院事,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左仕郎。在讲经时,何洛文以精诚感悟当朝皇帝,并能旁引隐喻,针砭时弊,因此皇帝十分器重他,特意赐书“责难陈善”四字,用以褒奖。何洛文致仕后,当时河南发生天灾,他变卖家产赈济灾民,救活了数万人民,此事受到了当时皇帝的称赞。从何洛文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无论何洛文的为官之道还是治学之道,都大有其祖父何景明的遗风。
除了河洛文外,其弟何洛书亦于万历五年(1577年)考中进士,明朝廷初敕授徵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何洛书为官也像他的祖父何景明一样,正直清廉,《何景明评传》载:“奉诏使楚地,地方多有赠送,但洛书效祖父之德,一概不受”[15]。洛书的清廉无私不亚于其祖、其父、其兄之气节,令人钦佩。何洛英,洛文的弟弟(何立的幼子)或因其个人仕途不显,故其生平事迹未见详载。
何景明的三个孙子尽管在仕途和文学造诣上未能望其祖父之项背,但是,从家世传承的视角来看,何洛文官至太子侍读、何洛书擅于词章、何洛英未有劣迹,可知三个孙子还是传承了祖父何景明的优良品德,并做出一番成就,或可以“后生可畏”之语称之。
4 结语
何氏家族几经辗转迁徙到河南信阳并定居于此,从此开启了何家传奇的书香门第与官宦之家交替并进的历程。检诸信阳何家事实,从太山隐居田园、何鉴重启仕宦之路、何信为官刚正,到何景韶谨遵孝悌、何景明清正廉洁、何洛文精诚悟主等,都表现出何氏优良家风与人才辈出的景象。何太山等先辈的谆谆教导以及后輩的兢兢业业,为何氏家族名留青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溯历史,中国先秦时期诸子身上所绽放的文士之道,在何景明及其家族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信阳何氏所秉承的优良家族风范和文士之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以何景明为核心的何氏文化亦已成为传扬信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注释
[1]付开沛《何大复年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115—118页),主要针对刘海涵《何大复先生年谱》的纰漏和疏误做了更详实的补充和校正,以及何景明家世的介绍;李晓军《何景明姓名字号考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5—88页),主要考证了何景明的名字和别号的由来;李淑毅《何景明问题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第80—89页),通过其事、其人、其文三个方面概括性的介绍了何景明的事迹;杨帆《从李何文学论争看何景明的文艺思想》(《岱宗学刊》,2010年,第2期,第14—15页),主要考证了何景明的文学思想以及他独特的“舍筏取岸”诗风;王真《试论何景明的诗赋创作》(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论述了何景明的诗文中针砭时弊,托物言志以及关心民生疾苦的特征。
[2]草木著:《关于“何大复年谱”的若干问题考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58—61页。
[3](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38页。
[4]《说文解字》,第141页。
[5](清)张廷玉著:《明史》卷286《何景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9页。
[6](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7页。
[7](清)张廷玉著:《明史》卷286《李梦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8页。
[8](清)张廷玉著:《明史》卷286《何景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49页。
[9](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78页。
[10](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45页。
[11]付开沛著:《何大复年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115—118页。
[12](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41页。
[13](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45页。
[14]《何大复集》,第647页。
[15]姚学贤、霍朝安、金荣权著:《何景明评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著.李淑毅点校.何大复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 付开沛.何大复年谱[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3] 李晓军.何景明姓名字号考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4] 李淑毅.何景明问题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5] 杨帆.从李何文学论争看何景明的文艺思想[J].岱宗学刊,2010(2).
[6] 王真.试论何景明的诗赋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 草木.关于何大复年谱若干问题的考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9]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 许学夷.《诗源辨体》[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1] 姚学贤,霍朝安,金荣权.何景明评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12] 李梦阳.空同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