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传播

2017-07-19董庆蓓茜郭正祎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

董庆蓓茜 郭正祎

摘 要:从中国人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革命者借鉴吸收马克思经典思想,并对其丰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最终用此来作为其理论思想,这其中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历程,也是非常漫长和曲折的,经历了由最初的片段性译介、出版单篇著作、翻译出版全篇文集和选集这几个过程,而且从传播碎片观点到个别理论观点,再到系统理论学说,最终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传播

项目资助: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20160105)

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确定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路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要经过翻译,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历经了几个不同的时期,而且每个时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要精确翻译

要想使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就要经过翻译,中国五四运动后,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了翻译的道路,为的就是能让中国人了解先进的思想。主要分为3个阶段。

1.1 十九世纪晚期至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是伴随着当时国人的西学东渐而产生的,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迫切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理论开始传到中国。这个时期,要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还是通过翻译日文而了解的,这主要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中国人非常流行到日本游学,对日语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水平有限,对这些著作的翻译也不见得都非常精准,而且有时还为了自身阶级的利益,而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内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只翻译对自身阶层有利的内容。

1.2 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是个转折期。这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追求更先进的理论,希望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脑,先后投入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传播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先进的资产阶级以及革命知识分子更是通过大量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些翻译的内容上来看,当时国内的关注点已经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变到了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也进一步得到了扩大。

1.3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了解其思想要点,一些常年在国外的先进共产主义者纷纷回国,加入到翻译著作的队伍中。他们集中精力,将日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成中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书籍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结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将其作为真理进行有效传播的,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理念。

2 各方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初期,除了无产阶级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开始翻译、宣传以外,其他的阶级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怀揣着各自的目的,从另一面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

2.1 封建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地主阶级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是从《西国近事汇编》中了解到的,但是对于这个阶级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他们是不利的,因此地主阶级总体上是抵制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 即便是选择翻译的书籍也会选择有利于自身阶级的思想。

2.2 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后期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错误宣传,因此他们的态度是只宣传对自身有利的部分思想,后期较为消极。

2.3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是在根据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借鉴,这师傅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也是较为科学的态度。

3 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由最初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然后到经过大量翻译,传入中国,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满足正在进行革命的中国社会,能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理论指导。

从翻译的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学说被大众接受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思想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的理论指导,而且其内容有政治、意识形态、现实、实践等特点,能够解决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从翻译的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各个阶层都站在自身的利益上,选择有利于自己阶层的思想进行翻译和宣传,多种多样的翻译形式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贡献。从翻译的方式上来看,翻译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有效翻译,指导革命。

4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各个阶层都怀揣着自己的目的,将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翻译和传播,最终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用起来指导我们的各项改革。

参考文献

[1]董雯洁,牛巧珍.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概略[J].兰台世界,2015,(28):117-119.

[2]张立波.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现代哲学,2007,(2):24-32.

[3]衣俊卿.百年經典著作编译事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天津社会科学,2011,(5):4-11,30.

作者简介

董庆蓓茜(1990-),女,云南省玉溪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

郭正祎(1991-),女,山东省德州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若干术语中国化的渊流与考证”专题研究栏目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