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2017-07-19胡中肖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摘 要】 “互联网+”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本文在阐释“互联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其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点新思路:培养与自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径。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育人;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于新的载体与平台,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工作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互联网+”新的特点为高校服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创新思维,提升服务水平,是广大育人工作者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阐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服务育人工作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呈现出新特点,数字信息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科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颖性与创新性,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互联网+”最新理念的提出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其本质内涵主要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互联网转化的科技成果与其各个行业相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与载体,转变传统的行业发展模式,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升级转型,优化发展战略,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主要有跨界融合,连接一切,重塑结构等特点,代表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1]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成果的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促使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多样化。这不但增强了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吸引力,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只在课堂教学、召开班级会议时进行。而在新媒体时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公众号、QQ班级事务交流群、微博宣传、网页新闻、多媒体授课等形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余形式,也提升了大学生交流、互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与热情。[2]

2.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捷、新颖性的同时,其教育的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不断通过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但部分内容与观点在发表时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筛选,部分观点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同时,海量的内容呈现于读者面前,大学生有时也仅仅是粗略地浏览、阅读,不能深入地理解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传播方式,给高校服务育人工作带了新要求。在通过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方式等都需要不断地转变,适应新的环境。[3]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网络的自由性,大学生获取网络资源更加的方便快捷,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吸取知识的多样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体系、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带来的思想上地变化,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新作用,掌握“互联网+”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的践行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4]

2、教育过程复杂化

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但是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需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可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筛选,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来。实践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而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学子们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影响到其学习和身心健康地发展。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工作方针,更加合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互联网+ ”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培养与自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同时大学生也呈现出了新的问题与特点,对于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性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要求。一支现代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科学化,保持新颖性的重要保障,要求其具备明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在引進、招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应该制定科学的招聘规则,对于其学历、专业、综合和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考察,招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在职的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者,应该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强化业务素质的同时,培训其掌握网络教学的技能,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构建对外交流机制,加强国际知名院校、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最前沿的热点问题,其他高校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其次,在学校加强培养的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充电,开拓思维、熟悉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新媒体使用技能,提升业务技能与综合素养,争取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服务育人工作者。[5]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组织,他人之间相互监督的他律意识,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首先,应该在大学生刚步入高校的大一时期,将明确大学时期的任务、目标,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培养良好的自律意识等观念融入到大学生新生教育工程中,培养自制力较强、严谨苦学、踏实勤奋的优秀品质。其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其参与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环节中来,建立相应的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一方面,因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對于周围存在心理问题、不良习惯的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反馈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锻炼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有利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径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管,健全信息传播和接收过程中的监控机制,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净化互联网文化传播环境。要利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为,这也要求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改善价值取向选择的外部环境,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要全面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针对性,随时了解网上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绿色网络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作为21世纪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与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相结合,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实践中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新时期高校在开展服务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互联网+”计划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转变方法、提升服务育人工作的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为培养新时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袁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北京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 尚起媛.高校思政微博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7)160-162.

[3] 金曦.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交通大学 ,2015.

[4] 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李克强总理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官方解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作者简介】

胡中肖(1965-)女, 浙江宁波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勤工俭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高校辅导员:“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