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2017-07-19宋林赖勇谢涛杨用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价值评估

宋林++赖勇++谢涛++杨用艳

摘要 运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评估方法,对贵州省遵义市退耕林分定位监测数据及工程森林资源进行分析,并对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进行了物质量及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8.02亿元/年,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

关键词 退耕還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128-03

Abstract By using evaluation method of"The technical standard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monitoring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 evaluation",monitoring data of forests positioning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forest resources were analyzed,materials quantity and value quantity evaluation were conducted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ing,accumulation of vegetative material,purification of atmosphere environment,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in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Zunyi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Zunyi areas was fourteen billion eight hundred and two million yuan/year. The values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water conserva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urification,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ed,biodiversity protection,soil conservation,nutrient accumulation.

Key words cropland to forest;ecosystem services;assessment of value;Zunyi Guizhou

遵义市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涵盖了全市14个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共计30.44万hm2。为了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有效监测和准确评估,自2002年起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组立足于遵义市生态区位以及喀斯特地貌特征,结合各个地区的典型治理模式,兼顾水土流失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交通条件等要素,重点在习水县、赤水市选取固定样地20个,建立径流场5个,对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定位监测评价,并结合农户跟踪调查和典型县及全省面上调查等对退耕还林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的监测和评价[1]。

1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1.1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空间分布

截至2014年,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林30.44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9.83万hm2,荒山造林17.83万hm2,封山育林2.78万hm2。各市、地区资源分布为:赤水市3.91万hm2、道真县2.07万hm2、桐梓县2.85万hm2、红花岗区0.43万hm2、汇川区0.48万hm2、绥阳县3.30万hm2、湄潭县1.32万hm2、务川县2.55万hm2,余庆县0.54万hm2,正安县3.43万hm2,遵义县3.15万hm2,凤冈县1.86万hm2,仁怀市0.92万hm2,习水县3.65万hm2。

1.2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1.2.1 退耕还林面积变化。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如图1所示,从2000年起分别在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3个县(市)进行试点,造林面积为0.23万hm2,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分别为0.17万、0.07万hm2。2001年工程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积分别为0.07万、0.20万hm2。2002年全市全面展开退耕还林,造林面积达到5.1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2.53万hm2、荒山造林2.6万hm2。2003年工程造林达到巅峰,为历年最高(9.3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4.67万hm2、荒山造林4.67万hm2。2004年工程造林4.17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积分别为0.57万、3.60万hm2。2005年工程增加了封山育林,全年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1.53万、1.47万、1.67万hm2。2006年造林面积为1.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积分别为0.30万、1.00万hm2。自2007年起,退耕还林工程只有荒山造林或封山育林部分。2007年仅有荒山造林部分,造林面积为2.67万hm2。2008年工程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0.25万、0.23万hm2。2009年,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0.23万、0.27万hm2。2010年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为0.45万、0.41万hm2。2011年工程荒山造林面积为0.05万hm2。2012年,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0.40万、0.20万hm2。2013年荒山造林面积为0.19万hm2。总体而言,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以2002—2005年相对较高,造林面积最大的2003年达到了9.33万hm2。

1.2.2 不同林种面积动态变化。遵义市2000—2014年退耕还林面积动态变化如图2、3所示,可以看出,经济林造林面积相对较小,绝大部分为生态林。经济林造林面积以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相对较大,2001年、2008年以及2012—2014年则几乎没有;生态林造林面积以2002—2005年和2007年相对较大,均大于2万hm2。

2 研究方法

退耕还林的林种划分为生态林、经济林2种森林植被类型;按植被恢复类型将遵义市退耕还林森林划分为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3种类型。根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采用分布式测算的方法,计算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服务的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汇总全市退耕还林森林服务功能总物质量和总价值量[1-5]。

2.1 数据来源

依据贵州省退耕还林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全市监测样地观测数据,此外,参照国家及贵州省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及相关文献。

2.2 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二级指标(调节水量、净化水质、固土、保肥、固碳、释放氧气、林木营养积累、吸收污染物、提供负离子、滞尘、物种保育等)组成[6-7]。

2.3 评估公式与模型

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的物质量及价值量评估等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附录中《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照设置》进行计算[8-9]。

3 结果与分析

3.1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

根据野外观测及参考相关资料获取生态参数,再根据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资源量,按照相应的评估公式与模型,分项计算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的物质量等指标参数。如表1所示,其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8.02亿元/年,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和固碳释氧等方面,其价值量分别为45.24亿、36.39亿、32.76亿元/年。退耕还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的价值量则相对较少,仅为1.72亿元/年。由于贵州不属于风、沙区,故未对森林的防护效益进行评价。

3.2 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及构成

退耕还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构成如图4所示,涵养水源价值占31%,在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组成中占比重最高。净化大气环境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比重分别是25%、22%和14%;保育土壤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则相对较小,所占比重分别为7%和1%。

3.3 遵义市退耕还林各植被恢复类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

遵義市退耕还林分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3种植被恢复类型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及价值量详见表2、3。各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大小主要由各植被恢复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和各植被类型面积所决定。经计算,荒山造林价值量最大,为84.83亿元/年;退耕地造林次之,为48.77亿元/年;封山育林最小,为14.42亿元/年。

4 结论与讨论

(1)通过计算,发现遵义市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8.02亿元/年。各森林植被恢复类型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排序为荒山造林>退耕地造林>封山育林;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 >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

(2)该文数据可靠方法可行。所用数据指标和方法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和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因此本研究结果准确、引用规范。

(3)前人的一些研究在各种植被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比较中把不同量纲的植被类型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本是在群系层面上的类型又偶然出现植被型或植被型组的类型,或在植被型层面上的类型又突现群系类型,这种是否有把载体信息量放大或缩小的可能,而这一研究方法仍有待商榷[1,4-6]。

(4)本研究中,对森林的防护功能并未进行评价,森林的结构、林龄以及健康状况也未能充分考虑,因此,今后研究中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评估方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1,9]。

5 参考文献

[1] 宋林,许才万,谢涛,等.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18-8220.

[2] 徐成立,王雄宾,余新晓,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7):79-82.

[3] 国家林业局.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4] 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

[5] 靳芳,余新晓,鲁绍伟,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 段晓峰,许学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751-756.

[7] 张永利,杨峰伟,鲁绍伟.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1):74-76.

[8] 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9.

[9] 高琼,李月辉,肖笃宁,等.沈阳市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2):69-72.

[10] 宋富强,杨改河,冯永忠.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3):169-174.

[11] 姚盼盼,温亚利.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4):47-53.

[12] 周文渊,赵岩,郭建英,等.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115-120.

猜你喜欢

价值评估
实物期权法在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大华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价值评估方法理论综述
近海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探讨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
湖南省多功能农业发展价值评估
跨国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