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胎儿脊髄圆椎在脊髄拴系中的诊断价值
2017-07-19江宁珠姜伟张海燕黄翠平卫红艳邓世华
江宁珠,姜伟,张海燕,黄翠平,卫红艳,邓世华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超声科(深圳,518052)
超声检查胎儿脊髄圆椎在脊髄拴系中的诊断价值
江宁珠,姜伟,张海燕,黄翠平,卫红艳,邓世华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超声科(深圳,518052)
目的 分析超声定位胎儿脊髄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髄拴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脊髄拴系胎儿8例为(脊髄拴系组)480例健康胎儿(正常组)。两组均应用三种超声定位方法检出, 分析比较脊髄拴系的诊断率。结果 常规方法、 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与联合三种方法的检出率: 健康胎儿脊髄圆椎末端检出率分别为80.0%、 90.0%、 98.8%, 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脊髄拴系胎儿检测率分别为75.0%、 87.5%、 100.0%, 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定位胎儿脊髄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髄拴系效果好。
脊髄拴系; 超声定位; 脊髄圆椎末端
脊髄包含于脊椎管中, 在脊椎管中发育成熟。而脊椎管的生长速度要快于脊髄, 这可导致脊椎末端低于脊髄末端[1]。脊髄拴系主要由于脊椎管末端出现一些多因素障碍使脊髄无法上升, 其位置较正常水平低。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先天发育异常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 如大小便失禁和腿部运动功能失调等[2]。我国对于胎儿脊髓圆锥的检测主要是应用超声扫描, 而针对脊髓圆锥末端的方法多种多样[3]。本研究以脊髄拴系胎儿8例(脊髄拴系组)及健康胎儿480例(正常组)作为研究主体。对两组胎儿的脊髓圆锥行三种超声定位方法, 分析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和脊髄拴系的关联性, 现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随访的已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怀有健康胎儿的妊娠期妇女480例作为正常组及8例经MRI扫描胎儿脊椎及引产后标准解剖已证实确诊为脊髄拴系的胎儿作为脊髄拴系组。正常组妊娠时长为12至42周, 平均(27.53±5.34)周。纳入准则: 妊娠期妇女月经正常, 怀孕前无不规律现象出现。妊娠时长和超声测定胎龄一致, 超声检测胎儿无其它异常病变。脊髄拴系组妊娠时长为14至41周, 平均(28.84±4.93)周。8例脊髄拴系胎儿于外院做胎儿脊椎MRI及经引产后标准解剖诊断4例脊膜膨出, 1例脊椎脂肪瘤, 1例先天性皮毛窦合并骶尾部脂肪瘤, 1例骶尾部畸胎瘤, 1例脊髓脊膜膨出。所有的妊娠期妇女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已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 方法
行超声检查时, 应让胎儿体位呈俯卧状。检查仪器为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8 MHz。常规超声定位方法: 腰骶关节的成角关系即L5与S1间形成15度~20度的夹角来确定该关节处靠头侧的椎体为L5, 靠尾侧的椎体为S, 以此定位脊髄圆椎末端。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 以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为超始点(S点), 至圆锥末端以上至少5个锥体以上为终点(E点)划线, 获得相关区域扩展剖面容积成像中的脊柱及圆锥末端的冠状切面, 不断调整层厚为4~8 mm, 以确定能够包含两侧椎弓, 重建的脊柱和脊髓圆锥末端冠状切面中, S点为末端位置, 最低层肋骨为12肋, 与之连接的椎体为T12椎体。以T12椎体为参照, 顺推椎体至S点则为脊髓圆锥末端所对应的椎体水平。脊髓圆椎末端至尾骨末端长度定位法: 超声定位于脊髄圆椎末端, 检测至尾骨末端的长度。所有的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进行, 每次检查均采集3次, 再将所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医生检测正常组胎儿后, 过30 min再检测一次。换一位医生重复检测一次, 将三次检测所得的图像进行相似比较, 分析数据的重复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9.0进行分析; 定性指标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重复性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定义。P值小于0.05表明研究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表明研究结果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胎儿脊髓圆锥末端检测率、 重复性、 可信度
常规方法检出率、 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检出率、 三种方联合的检出率分别为80.0%、 90.0%、 98.8%,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两位医生所测定的数据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在0.995至0.999之间。所得数据的重复性及可信度较高。
表1 不同定位方式检出率比较[n(%)]
2.2 不同定位方式检测脊髓圆锥末端脊髓拴系的诊断率比较
由引产解剖检测结果可知, 8例脊髓拴系患者中, 4例脊膜膨出, 1例脊椎脂肪瘤, 1例先天性皮毛窦合并骶尾部脂肪瘤, 1例骶尾部畸胎瘤, 1例脊髓脊膜膨出。常规方法诊断率、 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诊断率、 三种方联合的诊断率分别为75.0%、 87.5%、 100.0%,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定位方式检测脊髓圆锥末端脊髓拴系的诊断率比较[(n)%]
3 讨论
影像学诊断方式对诊断胎儿脊髓拴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4]。在影像学中定位于脊髓圆锥末端对判断胎儿是否患有脊髓拴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胎儿在母体中及出生后的脊髓圆锥末端的定位一直未达成一致。很久之前对脊髓拴系胎儿脊髓圆锥末端的探究的主要方式为解剖[5]。但随着诊断学的不断发展, 目前已使用超声的方法来对胎儿脊髓圆锥末端的具体位置进行测定。但却使终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准则。现常用的定位方法为: 肾上极、 腰骶前突及椎体定位等[6]。已有相关研究学者使用胸椎定位的方式, 对胎龄为19至23周的120位胎儿进行系统的研究, 观察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胎儿其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均于L2至L3之间。曾雪玲等[7]运用骶前突定位法来判断末端位置, 用脊柱腰骶前突向尾侧进行计数实现定位的作用。张蒂荣等[8]用骶前突角度之间的关系来定位脊髓圆锥末端。刘静华等[9]使用肾上极定位方式确定130位胎龄为14至38周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 将肾上极定义为第11胸椎, 处于下面的肋骨定义为第12肋骨, 最后使用计数的主式来确定具体位置。卢丹等[10]采用椎体定位法测定胎儿脊髄圆椎末端, 以第12肋骨作为参考来准确定位T12椎体, 从而对圆椎末端进行定位。
本研究采用三种超声定位方式进行研究。常规超声定位方式, 即以腰骶关节的成角关系即L5与S1间形成15度~20度的夹角来确定该关节处靠头侧的椎体为L5, 靠尾侧的椎体为S1。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 即以重建的脊柱和脊髓圆锥末端冠状切面中, S点为末端位置, 连接的椎体为T, 最低层肋骨为12肋。以T为参照, 顺椎体于S则为脊髓圆锥末端所对应的椎体水平[9]。脊髓圆锥末端至末尾骨的长度方法, 以健康胎儿的长度作为标准, 通过测定胎儿脊髓圆锥末端至末尾骨的长度判断是否患有脊髓拴系[10]。原因为脊髓圆锥生长时, 受到多因素的干扰, 导致生长上升受到阻碍, 末端位置与正常水平相比要低很多。故可以依照脊髓圆锥末端到末尾骨远端的长度分析胎儿是否患有脊髓拴系。本研究以脊髄拴系胎儿8例(脊髄拴系组)及健康胎儿480例(正常组)作为研究主体。对两组胎儿的脊髓圆锥行三种超声定位方法, 分析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和脊髄拴系的关联性。结果显示, 对于健康胎儿脊髓圆锥末端常规方法检出率、 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检出率、 三种方联合的检出率分别为80.0%、 90.0%、 98.8%,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胎儿脊椎MRI及引产解剖检测结果可知8例脊髓拴系患者中, 4例脊膜膨出, 1例脊椎脂肪瘤, 1例先天性皮毛窦合并骶尾部脂肪瘤, 1例骶尾部畸胎瘤, 1例脊髓脊膜膨出。常规方法诊断率、 常规方法联合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诊断率、 三种方联合的诊断率分别为75.0%、 87.5%、 100.0%, 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三种检测方式对脊椎脂肪瘤、 骶尾部畸胎瘤、 脊髓脊膜膨出的诊断情况最好, 所有的定位方式均全部检出。常规检测对脊膜膨出及先天性皮毛窦合并骶尾部脂肪瘤的检出情况稍差。扩展剖面容积成像方法对先天性皮毛窦合并骶尾部脂肪瘤成功检出, 一定程度弥补了常规检测方法的不足。脊髓圆锥末端至末尾骨的长度方法成功的检出脊膜膨出胎儿, 对上述两种不同法进行弥补, 使8例胎儿脊髄拴系全部顺利诊断。故临床上可以采用多种超声定位的方法对脊髓圆锥末端进行定位来诊断脊髓拴系。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超声定位胎儿脊髄圆椎末端在诊断脊髄拴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陈可夫, 贾连顺, 史建刚. 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7):656-658.
[2] 李晓东, 杨贤瑞, 郭丹,等. 脊髓栓系综合征40例显微手术治疗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4):75-76.
[3] 彭湘, 吴国忠, 杨秋红,等.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J]. 肿瘤影像学, 2004, 13(4):287-289.
[4] 刘福云, 杨险峰, 徐尚恩,等. 新生儿脊髓栓系与脊髓栓系综合征[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3):254-256.
[5] 杨水华, 田晓先. 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5(19):3478-3480.
[6] 黄怡, 陈秀兰, 李胜利,等. 胎儿脊髓圆锥末端定位的超声应用研究[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3(5):357-359.
[7] 曾雪玲, 唐莉, 杨小花,等. 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对脊柱区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15):22-23.
[8] 张蒂荣, 温影红, 胡海云,等. 产前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的临床意义[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12):1127-1129.
[9] 刘静华, 杨硕, 蒋莹,等. 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超声定位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3):157-160.
[10] 卢丹, 陈欣林, 朱霞. 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的准确性[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 6(2):50-51.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Fetal Spinal Cord Cone in Spinal Cord Tied
JIANG Ningzhu, JIANG Wei, ZHANG Haiyan, HUANG Cuiping, WEI Hongyan, DENG Shihua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Nansha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52)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 fetal spinal cone end in the diagnosis of tethered spinal cord. Methods 8 cases of fetal spinal cord tethered fetuses (spinal tethered group) and 480 healthy fetuses (normal group) were selected. Three kinds of ultrasonic positioning detection were used in these two groups and diagnostic of spinal cord tethered rat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combined with extended profile volume imaging method, three kinds of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fetal health were 80%, 90% and 98.8%, respectively (P<0.05). Tethered spinal cord fetal detection rates for the above three methods were 75%, 87.5% and 100%,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ultrasound fetal spinal cone in the diagnosis of tethered spinal cord end are good.
tethered spinal cord,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spinal cone end
10.3969/j.issn.1674-1242.2017.02.011
江宁珠,E-mail: szxyz88@163.com
R445.1;R714.5
A
1674-1242(2017)02-0092-03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