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驻守心灵
2017-07-19黄蜀红
黄蜀红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面对当前新形势,针对各种新问题,如何在当代学生心中树立理想信念,培植信仰根基,建设精神家园,是很多教育者深思的重要命题,当前的教育现实也迫切需要给出恰当的解答。
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古田镇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这为我们解答这个命题指明了方向。
福建龙岩的教育人坚持这个方向,直面时代使命,努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龙岩故事”,推行红色文化教育。他们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最好的营养剂”,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由知到行,继之融通,让红色文化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源动力。
一、知:感受红色文化丰富内涵
本固而枝荣,根深则叶茂。
在中小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首要问题无疑是如何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可知、可感、可见、可闻?红色文化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任何教育的开展都要有载体,任何文化的传承也要有平台,环境和课程无疑正是学生了解、熟知、靠近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1.依托环境,雕塑学生精神面貌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悄然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龙岩的红色文化环境与绿色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深刻感染着学生们。
上杭古田中学毗邻古田会议旧址。这里,彩眉岭莽莽苍苍,五凤开屏山连绵起伏,古田溪和五龙溪汇合后欢快而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所被称为“红土地的人才摇篮”的中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环境资源。古田会议旧址,古田会议纪念馆……古田中学的每届学生都沉浸其中,于俯仰之间,思索红色文化的内涵,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感悟战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
长汀一中有個“秋白亭”。寒来暑往,“秋白亭”青檐红柱,任人凭吊。1935年,瞿秋白就义前于此拍下他生命的最后一张照片,将革命人铮铮风骨定格于历史烟云中。如今,“秋白亭”作为一处革命遗迹,长汀一中的莘莘学子每年清明都要到这里缅怀英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主席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来自他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上杭县才溪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烈士之乡”“将军之乡”的美誉。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九军十八师”陈列馆、毛主席亲自题词的“光荣亭”等都成为才溪中学学生提升精神境界的所在。才溪中学还特意营造红色校园环境,以美丽的“校花”映山红,扩充校园文化的魅力,让具体可观的红色之花,妆点学生们的生活环境。
2.创建课程,深刻阐释红色文化
课程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岩构建多元开放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全面、更立体知悉红色文化内涵。
长汀一中开展了“三红教育进课堂”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和选修Ⅱ课程开发中,确定从教材、师资、课时上对红色文化教育予以保证。学校开发了《长汀红色旅游》《长汀籍共和国将军》《长汀革命圣地》《长汀革命英烈》等校本课程,编写了《红旗·红军·红土地》一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跨越历史的时空,感悟时代的壮丽。
才溪中学把《弘扬才溪精神》《才溪乡调查》《才溪精神之光》等著作当作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红色校本教材,
龙岩的不少中小学校还编写《客家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以全新视角诠释闽西红土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实现红色资源、教材资源到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将红军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善于创新等红色文化内容,一一展现给学生。
正是在环境熏陶与课程学习中,学生才对闽西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老区革命精神,“依靠群众,求真务实”的才溪调查精神,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二、行:探寻红色文化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是单向传播、被动接受,更重要的是从实践层面进行各种载体的创新,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践行。从知到行,是从静到动,从古板到鲜活,从抽象到具体的红色文化教育的一次跨越。
龙岩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等形式,还包括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2015年,龙岩教育部门更与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开展了走进博物馆“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新生的入学教育、团员的团队活动日、班级的班会课时,都可以直奔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红色闽西》陈列展览,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闽西革命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
除此以外,龙岩还开创性地探索到两种独特方式,具体践行红色文化,那就是在学生中开展红色体验活动与选拔“红色代言人”活动。
1.开展红色体验活动
青山绿水间,一队“小红军”扛起大红旗,穿上红军服,佩戴红袖标,斗志昂扬地阔步向前。这不是影视剧的场景,这是上杭实小和上杭古田中学的学生们在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
红色体验活动把革命教育、军事训练、素质拓展、文化传承等融为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革命的了解、对红军战士的认识,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拉近他们与革命先烈的情感距离,引领他们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坚持不懈精神,帮助他们成为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接受挑战的生活勇者。
2.选拔“红色代言人”
在龙岩,有一群可爱的红色讲解员。他们爱国、爱党、爱生活,在每日精进于学业的同时,身体力行担负着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任务,以昂扬上进的形象充当着“红色代言人”的角色。
上杭实小的“小小红色讲解员”是学校红色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为了纪念中央主力红军中参加过长征的27位女红军战士之一的邓六金,2005年,上杭实小在学校“鑫鑫图书馆”二楼建立“邓六金展室”。“邓六金展室”是上杭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小小红色讲解员”以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口齿伶俐的讲解与落落大方的风采,令人过目难忘。他们既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受益人,又以自己的方式推广红色文化,普及红色文化,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展现了红色文化教育的硕果。
龙岩莲东小学是一所新建校,新校有新风,他们设立的“国旗班”就凸显了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的非凡创意。“国旗班”成员由德育处组织招募,通过选拔、考核、培训等相关环节,发挥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看着在雄伟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不禁心潮澎湃,一颗火热的心也随着国歌的律动而跳跃起来。”参加“国旗班”招募考核的谢同学激动不已。这是一个普通小学生火热的爱国情怀,不也是龙岩这片红色土地教育之歌的嘹亮回声吗?
三、融:汇聚红色文化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教育不是仅限于回忆革命故事,传颂革命人物,而是应该将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予以提炼、升华,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学生从掌握红色文化知识,到践行红色文化内容,再到树立个人精神信仰。龙岩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上,一是注重本地文化特色,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起来;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将红色文化与水土保护、生态德育结合起来;三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将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三个层面的融合,红色文化教育得以扩展、延伸,得以真正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血脉,得以精心呵护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之本。
1.联系地域实情,注重“红”“土”结合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处不在的客家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利用这种教育资源,往往能有巨大的德育收益。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知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进取心欠缺,怎么办?长汀职专在实践中注重“红”“土”结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康莊大道。“红”即红色文化,“土”指客家本土特色,学校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进来,积极开展“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知行合一,提升素养。
在长汀职专,被引入手工课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也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拥有特别的德育价值。而这是长汀职专依据实际,依据学情,推行红色文化的创新之举。
龙岩适中小学位于历史文化名镇适中镇,学校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中,传承独具客家风情的“采茶灯”文化,彰显德育特色。“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是流传于福建龙岩城乡之间的民间舞蹈,其音乐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动听,散发着喜庆、祥和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龙岩人民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性格。适中小学在学生中推广“采茶灯”表演,一方面传播了红色文化,让学生了解革命者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2.解决现实问题,以“红土地精神”铸就绿色家园
龙岩这片革命老区,在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熏染下,润生出了“红土地精神”。“红土地精神”延续着客家人“敢为天下先”的传统,也奏响了龙岩人坚持脚踏实地、大胆实践创新的时代强音。
长汀县河田二中是时代强音中最响亮的音符!河田二中位于“全国生态科教园”“全国水土保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所在地,学校推行“绿色文化”,全力打造青少年水土保持生态教育特色校。
“我们之所以能开展生态建设实践,唱响生态理念,是得益于我们一直发扬长汀老区的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河田二中的校长丘钊武坦承。在“红土地精神”灌溉下,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让生态教育、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植根师生心田。
3.着眼未来目标,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中绽放
龙岩在推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发现、发挥学生的潜能,着力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长汀师范附小以艺术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孩子们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办学品味,也找到了一条德育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六年级的刘同学自信地表示:“艺术教育是阳光,我是阳光下绽放的花朵。”没有什么比学生本身更能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在这里“艺术教育涵养幸福人生”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我们也相信,在“阳光下绽放”也是整个龙岩地区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
龙岩适中小学是农村小学,但是学校上千个孩子只要报名,不花一分钱就能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项活动。我们看到他们或在校园影院观看优秀爱国影片,或学习富有韵味的龙岩“采茶歌”,每个人都徜徉在兴趣乐园中,也漫步于红色文化的春风里。
“德育应该接地气,不要假大空。”龙岩附小陈文辉校长说。校长是这样说的,学校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德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学校创设了富有爱心、自由和谐的育人情境,尊重了儿童天真纯朴、活泼自然的生命状态。龙岩附小在顺应儿童发展规律中,让红色文化深入到学生心灵。
春华秋实,龙岩在长期的红色文化教育中,在不断地耕耘中,也渐次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2015年10月,教育部公布各省推荐的“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名单,龙岩有两个德育优秀案例获得表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诵读比赛中,龙岩附小少先队员代表诵读的《松毛岭战歌》获福建省特等奖。
走得再远,也不忘初心。
八十多年前,龙岩的无数革命儿女以赤子之心开创“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景致,开启万里长征的序幕;八十多年后,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龙岩学子们承接这份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红旗驻守心灵深处,以此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为漫长的人生路立下一个信仰的图腾!
责任编辑︱郭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