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构建基于生命成长的课堂师生关系
2017-07-19蒋玉琴
教育工作者应在敬畏生命成长规则的前提下,依循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去唤起受教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这个引导过程必然引起课堂师生关系的重大变革,这也正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过程。
如何构建一个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发展创新过程中需要着力突破的问题。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理论强调所有生命的成长都应该是主动的,教育应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实践力量。她认为,真实有效的教育,就是生命与生命间的相互影响。教育工作者应在敬畏生命成长规则的前提下,依循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去唤起受教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这个引导过程必然引起课堂师生关系的重大变革,这也正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过程。鉴于此,我们需要去尝试建构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逐步形成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最佳需求为根本任务,以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环境氛围为最高智慧,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发现释放个性潜能为最有效的策略,最终实现基于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一、教师:放下手中的“旗帜”
用叶澜教授“生命·实践”的理念审视我们多年习以为常的课堂师生关系,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性并没有真正得到尊重,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必然是教师所提问题的积极应答者,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学自始至终围绕着教转。这样的课堂,教师犹如一名导游,手拿旗帜,背对学生,不停地说:“跟我走!”学生紧随其后。这种课堂,忽视学生发现知识的体验过程,也忽视学生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被动获得的成长必然是痛苦的。因此,课堂师生关系的创新改革,应直指教师手中的那面“旗帜”,从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起步。
其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避免成为课堂提问的垄断者。例如数学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引入,教师设计一个投骰子组数的游戏:请学生投3次骰子,随机得到三个数字,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观察那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虽然有时会与教师预先估计的不一致,但教师努力去“倾听”,及时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变单一的“问”者角色为更加突出“听”者的角色。
其二,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发表一系列观点,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常常会引发出新的困惑,升级成“争论”,甚至还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方法。比如美术课在学习《鱼》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折纸鱼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看示意图,有的认为可以请教老师,还有学生认为,可以根据原有经验,先猜一猜,然后进行尝试。最有新意的见解是:“老师,我们可以把这条鱼先拆开来,然后沿着折痕做。”这些“节外生枝”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不思考就难以“应付”,因而自身的角色便向“思”者转变。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述”者,更是“思”者。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教”者,更是“学”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站在教室的前面,高声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主动降低自己的权威地位,在与学生“互问互答”交流、讨论过程中,共同把课堂教学进行下去。在这其中,教师的“学”就不仅仅限于跟学生“学”,还包括倾听学生发言时给自己的启迪,在与学生问答时所产生的思维“突进”等。例如音乐课在欣赏民歌《跑旱船》时,教师手舞扇子作船舷,和学生一起随音乐感受陕北过年过节的热烈气氛,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能人手一把扇子來表演。这时,有一个学生拿起教科书做船舷来表演,教师对此给予了肯定。教师的鼓励立即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欲望,有的拿起竖笛做船桨来划,有的摘下自己的围巾做红绸来舞……在创造性的表演中,老师让学生知道,音乐表演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探索最佳的艺术表演形式。
至此,教师便基本上都放弃了“导游”的角色形象,而代之以一名“会玩的游客”行走于课堂之中,经常说的话是“我们一起走”。
二、学生:主动参与完善自己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生命在主动参与中绽放美丽,就需要在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实现学生角色的重大转变,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听”者,更是“问”者。因此,就需要将教学置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主体背景上,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比如计算204-108,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十位没有怎么办?再向百位退,百位退1后,怎么算?学生提出,其实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计数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原本属于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就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的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
学生在提高倾听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敢问的精神、乐问的心态、会问的方法和爱问的习惯。在这样一个多向、互动、创生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不时地提醒乐表达的学生要注意耐心倾听,敏锐捕捉同伴发言中的重要信息,提升自己问与说的质量;提醒乐倾听的学生要大胆地问与说,勇于冲破自己的局限等。
学生的答,不仅是指回应教师的问,还回应学生同伴的问,相互提问题,相互讨论。有的同学对他人的回答有补充内容或不同意见,有的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的甚至对教科书提出了异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在需要就会增强了,论的水平也会明显提高,这样的课堂便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由单一的答者向论者的角色转变。
随着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的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有的学生会提出“我来教大家一招”,他们会站在讲台上像教师一样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所谓的“注意点”。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展示单一的“学”者角色,而是向“教”者的方向跃升。由此,课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受教主体的生命意识被唤醒,课堂教学从主体的觉知开始,就激励学生基于自尊、自信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从中努力完美地演绎自己,完善自我,最终实现整个生命的主动参与和美丽绽放。
三、课堂:师生生命共同成长
坚定持续的课堂师生关系改革,促使教师在课堂上逐步“放开自己的手”,单一的教师中心不复存在,完全的以学生旨趣为中心的状态也同样不复存在,呈现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要有1/3主动活动的时间,增加学生个别学习、讨论学习、小组学习、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思考教师提供的各种问题的同时,注意捕捉学生各种资源,用“并联”和随机的方式同时呈现在黑板上,改变原来“串联”现象,在时间上为形成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前提性的保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这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生成新的教学问题提供了契机。
如面对黑板上“并联”呈现、排列随机的各种算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对不同算法本质联系的揭示,将散点的多种方法经过提炼抽象,归纳概括为几种基本的“类方法”。正是体现教师对学生主动发展的关注,使课堂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为师生共同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自主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并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结构,真正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比如英语课:三年级孩子学了有关衣物类单词后,教师组织“Fashion Show”,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踏着有节奏的步伐,自信地说:“Look at my …”,其他学生也用赞赏的目光看着,由衷地说:“Its nice/smart/cool/pretty…”。学习了购物的话题以后,与学校大队部组織的“跳蚤市场”相结合,开辟英语购物区,可以使用预先制作的优惠券,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结构,又学会方法结构,对问题的认识达到结构化,并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产生独特感受、体验。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师应让学生对不同方法不同过程进行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教学重心下移,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经历,尝试“出错——讨论——纠错”的完整体悟过程。过程互动才能促使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糊涂到清晰。同时,教师充分意识课堂是师生双边共时的生长,教学节律有放有收,追求学生质疑能力和教师倾听水平的同步加强。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还包括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这种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学校课堂师生关系现实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会成为师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强大心理动力。
【蒋玉琴,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