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2017-07-19楚永清聂歌
楚永清 聂歌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山 463200)
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楚永清 聂歌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山 463200)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儿运动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GMFM运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运动能力。
痉挛型小儿脑瘫;穴位注射;针刺
痉挛型小儿脑瘫属于中医“五硬”范畴,是一种常见致残性疾病。据统计[1],痉挛型小儿脑瘫占脑瘫患儿60%以上,且多发于早产儿。痉挛型小儿脑瘫主要由大脑非进行性损伤导致机体运动及姿势紊乱引起,临床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研究显示[2],通过穴位注射及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关节痉挛,改善运动能力。本研究探讨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所有患儿均已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女15例,男24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2.53±1.24)岁;入院时病情分级:轻度17例,中度15例,重度7例。观察组女14例,男25例;年龄0.4~4.2岁,平均年龄(2.23±1.13)岁;入院时病情分级:轻度18例,中度16例,重度5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程度、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日常反射性抑制患儿异常运动及姿势,同时频繁刺激诱发,产生反射性反射及腹爬,形成科学运动模式,30 m in/次,2次/d,疗程为2个月。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1)穴位注射:酒精消毒皮肤,结合病情选取患儿运动区、平衡区、百会、额五针、脑三针等穴,4个穴位/1次,交替注射。伴随语言障碍者加通里、上廉泉、哑门及语言三、二、一区;斜视加视区;伴听力障碍加听宫、听会、翳风及耳门穴。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3020903)100mg、维生素B12(国药准字H43021045)250μg及四己糖神经节苷针(国药准字H20051485)20mg,采用无痛快速针法,针头刺入皮下或肌层,每穴注射剂量为0.5 m l,注意避免触及神经干,1次/2 d,连续注射5次后,间隔10 d再进行。(2)针刺:采用1.5寸长30号毫针,穴位局部消毒处理,头针直刺透皮后,改15°倾斜刺入帽状腱膜下,得气后留针60 m in;体针则为直刺,得气后直接出针或留针20m in。手法:头针不提插直捻转,体针可同时提插捻转,150次/m in。选取主穴为肝腧、肾腧、太冲、三阴交等,行针3次,1次/d,连续针刺6次后间隔1 d再行针刺。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儿运动水平改善情况。(1)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痉挛、步行受限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20%;有效:痉挛、步行受限减轻,10%≤关节活动度改善<20%;无效:痉挛、步行受限无变化甚至恶化,关节活动度改善<1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能力,分值越高,运动能力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GMFM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GMFM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GMFM评分比较(分,±s)
组别n GMFM评分观察组对照组39 39 t P 31.18±5.34 22.45±4.57 7.757<0.05
3 讨论
痉挛型小儿脑瘫是由于大脑皮质未成熟时,神经细胞出现不可恢复性坏死、纤维化,锥体束系统受损,表现为长期肌张力亢进,患儿站立行走时发生双上肢屈曲、伸直困难、双下肢交叉等症状。痉挛型小儿脑瘫病情越严重,其预后效果越差,因此疾病早期治疗意义重大[5]。
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患儿头部穴位,有针刺及药物治疗双重作用,可激发经络腧穴,向神经组织输送营养,通畅气血,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及病变组织,营养神经肌肉,从而改善机体关节活动度,促进病变组织恢复,缓解患儿痉挛等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针刺是通过刺激患儿大脑皮质,反射性增加大脑皮层血流量,建立侧支循环,改善机体缺血缺氧现象,降低突触阈值,重组神经细胞功能,提高神经代偿作用,改善机体血流供应,促进全身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患儿肌张力亢进等症状。研究结果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及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运功功能。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弥补了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渗透到穴位的缺点,且通过直接刺激,延长了对穴位的刺激时间,有效促进细胞新陈代谢,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促进患儿运动能力恢复,改善患儿痉挛程度及关节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常永霞,张佩瑶,戈蕾,等.穴位注射加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J].吉林中医药,2015,35(8):858-860
[2]胡红梅,安爱景,杜洪荣.穴位注射甲钴胺结合引导式教育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5):76-78
[3]徐成娥,武光丽,邓欣云.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4):353-355
[4]黄昕,刘鹏,李书霖,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膈肌痉挛44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5,43(3):102-103
[5]邓宝锋,王莹,杨冠峰.推拿配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6,35(10):187-188
R2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53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