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7-19胡锡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4期
关键词:分型股骨稳定性

胡锡其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医院外一科东莞 523220)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锡其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医院外一科东莞 523220)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内固定稳定性为应变量,对患者年龄、性别、Evans分型、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和手术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内固定稳定组75例,术后内固定不稳定组21例,两组年龄、Evans分型、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和手术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稳定性与患者年龄、骨折复位质量正相关,与Evans分型、Singh指数负相关。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Evans分型、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其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位于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间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发病率逐年增长,易导致髋内翻、肺部感染、压疮等多种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影响其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因素较复杂。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经临床和X射线片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96例,排除开放骨折、同侧股骨合并多处骨折和手术禁忌者。其中男38例,女58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75.72±8.33)岁;按Evans分型,Ⅰ~Ⅱ型(稳定型)67例和Ⅲ~Ⅴ型(不稳定型)29例;按Singh指数分型,Ⅰ~Ⅲ型(重度骨质疏松)42例和Ⅳ~Ⅵ型(轻度骨质疏松)54例;骨折复位质量满意62例,骨折复位质量较差34例;动力髋螺钉固定(DHS)3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58例。

1.2 治疗方法DHS:以髋关节外侧做切口暴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近端外侧,C型臂机透视下牵引复位,使用角度定位器,以外侧皮质前后位为中点,10~15°前倾角置入导针,确认导针位置理想后,选择合适螺钉置入,依次钻孔攻丝并拧紧螺钉。PFNA:C型臂机辅助下牵引复位骨折端至复位满意后,沿股骨大粗隆顶端做切口,分离肌层暴露粗隆顶端,清理坏死软组织,于偏内前缘处钻孔、扩髓,选择合适髓内钉推入,确认螺钉置入位置后调整前倾角,依次置入近端拉力螺钉、防旋螺钉和远端锁钉。

1.3 观察指标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内固定稳定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术后内固定稳定75例,术后内固定不稳定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Evans分型、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和手术方式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患者术后内固定是否稳定为应变量,患者的年龄、Evans分型、Singh指数以及骨折复位质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稳定性与患者年龄、骨折复位质量正相关,与Evans分型、Singh指数负相关。见表2。

表2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致残率和病死率高[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DHS和PFNA手术方式固定骨折处,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但由于内固定稳定性不高导致内固定手术失效的案例也时有发生[3]。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群和骨质疏松患者。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小梁的丢失及并发多种疾病,Singh指数降低,骨质疏松症状严重,股骨近端负重强度和运动功能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4]。通过手术治疗,固定骨折处具有很好的疗效,若置入的内固定器材未能与周围骨质形成坚固的吻合力,则容易导致术后稳定性较差,发生松动、移位甚至断裂等现象。相关研究显示[5],股骨近端侧壁的完整性不仅与内固定手术疗效密切相关,还直接影响患者手术质量和术后恢复。术前了解患者骨折稳定情况有助于判断股骨近端各侧壁骨皮质的支撑力,确保术后骨折复位的稳定性。本研究中,21例术后内固定不稳定患者中有19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较差,这说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质量与术后内稳定性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稳定性与年龄、骨折复位质量呈正相关,与Evans分型、Singh指数呈负相关,结合患者年龄、Evans分型、Singh指数及骨折复位质量可以有效预测术后内固定的稳定性,指导患者术后康复训练。

[1]徐鸿尧,赵建宁,郭亭.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199-1202

[2]戚春潮,罗建光,陈石玉,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8):794-796

[3]于健,俞立新,郭松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8):807-808

[4]董必成,李朝军,尹东武,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0):1510-1512

[5]刘江涛,邱晨,徐俊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58-1259

R683.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79

2017-03-17)

猜你喜欢

分型股骨稳定性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