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7-07-19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脑外伤康复训练肢体

鞠 兰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泰兴 225411)

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鞠 兰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泰兴 225411)

目的探讨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外伤术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20例,观察组实施本研究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所有入组者实施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统计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关节强直、肌痉挛、肌萎缩及足下垂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减少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

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运动能力;生活能力

多数脑外伤患者术后均合并长时间的意识障碍、自主运动能力减退,其极易出现术后肢体的废用性萎缩以及因神经营养不良而造成运动功能障碍[1]。研究证实脑外伤术后1~3个月时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2-3]。脑外伤患者在急性期过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即可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4]。为更好的提高脑外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近年针对脑外伤康复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术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术,预计生存时间均超过1年,排除既往合并肌肉运动系统原发性疾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5~60岁,平均(45.3±2.8)岁,住院时间1~11个月,平均(1.5±0.7)个月,脑外伤手术原因:车祸伤者15例,重物砸伤者5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45.4±2.9)岁,住院时间1~11个月,平均(6.3±1.2)个月,脑外伤手术原因:车祸伤者14例,重物砸伤者6例,两组性别、比例及脑外伤手术原因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

1.2.1 康复训练前准备:首先要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在实施康复训练之前注意充分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负压吸引,对于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注意做好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其可耐受的康复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因,加强患者心理干预。

1.2.2 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根据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既往伤势严重程度以及目前意识状态,在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前提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术后24 h后则可进行被动的关节与肌肉活动,以锻炼肌肉张力为主,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可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肢体关节,做上肢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后区以及指关节屈曲伸张等运动,对于下肢则可坐髓关节的内旋与外旋,膝关节的屈曲以及踝关节的背屈以及足趾关节的被动屈曲运动,注意在行关节被动运动时,需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建议由大关节至小关节,避免遗漏,且每个关节每次需要进行5次,每次持续5 min的运动,每天早中晚各锻炼1次,并注意以患者自身身体耐受情况为标准,切忌超过其本身旋转活动幅度而造成被动性关节损伤,在运动完成后应使用小枕将患侧肢体稍垫,并保持其功能位,可促进静脉回流且防止体位对肢体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并未后期康复训练打下坚实基础。稳定期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脱离呼吸机治疗后,此时主要针对患者拟实施的高压氧治疗进行床上主动功能锻炼,如Bobath握手训练,可协助患者将其患侧手掌张开,且确保其五指伸直,训练其拇指按压健侧手拇指动作,余四指则相对应交叉训练,随后可通过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行上举,旋前旋后等运动;桥式运动训练,训练是嘱患者保持半坐卧为,双膝稍屈曲,护理人员或其家属扶住患者患侧膝关节,嘱患者用力抬高臀部,每次训练10次,每天训练3次;起坐及上下肢协调运动训练,护理人员或其家属立于患者床旁并协助患者通过腰腹力量实施主动坐立动作,当患者可下床活动后,指导患者与床旁或在护理人员或其家属陪同下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床倚转移、站立行走动作训练,最后过度到上下楼梯训练,同时穿插日常生活能力中的吃饭、穿衣、洗脸、漱口等基本动作的训练。

1.3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未针对或极少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4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入组后均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实施本研究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统计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

1.5 评定标准:其中运动能力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运动能力越强;生活能力评定采用巴氏评分表急性,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强。

1.6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79.5±2.981.8±3.9对照组66.3±2.170.5±3.0t23.31614.525P0.0000.000

2.2 随访期间出现的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发生关节强直、肌痉挛、肌萎缩及足下垂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随访期间出现的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比较(n)

3 讨 论

脑外伤是最常见的颅脑外科疾病,多因暴力所致[5]。鉴于受伤部位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脑外伤患者多实施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抑郁、恐惧与焦虑等心理,导致其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故有效的提高此类患者生命安全与术后生存质量的护理质量,是目前临床护理关注重点。

本组发现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可能与观察组实施的康复训练,有效的保证了患者肌肉与关节运动系统功能,减少了其费用性萎缩的发生,通知注意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并且在康复过程中,认真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主动争取患者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偷快的身心参与康复训练,改变以往被动运动功能锻炼为主动功能锻炼,并取得更有效的临床效果。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发生关节强直、肌痉挛、肌萎缩及足下垂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脑外伤患者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观察组实施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采用功能康复训练,注意康复训练的时机与强度,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争取定时定量进行,并将其康复训练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由简到繁、由易至难为原则,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做好脑外伤恢复期的康复训练,提高肢体功能及运动能力,从而显著减少了恢复期间出现的关节强直、肌痉挛、肌萎缩及足下垂发生率[6]。故针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其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减少运动系统相关并发症。

[1] 张玉霞,郭西良,张圣邦,等.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1):106-108.

[2] 鲍丽云.康复护理在脑外伤患儿恢复期的实施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84-86.

[3] 雷桂梅.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4):185-187.

[4] 孙红霞,董爱霞,许香.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2013,7(2):1-3.

[5] 王海萍,张庆梅.小儿脑外伤术后病情观察和康复护理分析[J].现代护理,2013,22(40):44-45.

[6] 王小珏.脑心通胶囊联合康复护理对脑外伤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25(5):96-97.

R473.6

B

1671-8194(2017)16-0228-02

猜你喜欢

脑外伤康复训练肢体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针灸治疗轻型脑外伤康复期失眠46例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重型脑外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