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研究

2017-07-19陈志强徐江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全麻骨科

陈志强 徐江叶

(新疆博乐第五师医院麻醉科,新疆 博尔塔拉 8334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研究

陈志强 徐江叶

(新疆博乐第五师医院麻醉科,新疆 博尔塔拉 833400)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麻醉处理措施分为2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及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后15 min及30 min镇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骨科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镇静效果较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效果更显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及采纳。

缺血性脑血管病;骨科手术;麻醉处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类老年患者脑血管调节能力下降,对循环波动耐受较差,且较小的血压波动均会造成放大效应,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了麻醉的难度[1]。因此,临床上对于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方法,积极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我院对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麻醉方法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麻醉处理措施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对照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患者分别为80岁和60岁,平均年龄(72.22±0.24)岁,体质量为45~70 kg,平均体质量为(56.40± 0.32)kg。观察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患者分别为81岁和61岁,平均年龄(72.29±0.20)岁,体质量为44~71 kg,平均体质量为(56.43 ±0.24)kg。对照组和观察组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比较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首先采用1 mg/kg维库溴铵、0.04 mg/kg咪达唑仑、1 mg/kg丙泊酚及0.35 μg/kg舒芬太尼静脉推注,随后给予患者0.005~0.015 mg/(kg•h)瑞芬太尼及8~10 mg/(kg•h)丙泊酚静脉泵入。在患者手术期间采用维库溴铵静脉推注麻醉,每0.5 h给予2 mg。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液,随后行桡动脉置管,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的血压,在L3~4节段进行穿刺,选用1~1.2 mL 0.5%布比卡因作为主要的麻醉药物,缓慢注射至蛛网膜下腔。随后行硬膜外置管3 cm。术后,采用曲多马对患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

1.3 观察指标:将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镇静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镇静评分主要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标准评价术后15、30 min的镇静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核查程序,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形成数据库,最后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不同时间镇静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存在差异。

2 结 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15 min及30 min镇痛评分可知,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镇静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镇静评分(分,

组别例数15 min30 min观察组503.53±1.234.64±1.75对照组502.12±0.352.95±0.53t-7.79646.5355P-<0.05<0.05

观察组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其中,呼吸道阻塞1例、低血压1例;而对照组行骨科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00%(13/50),其中,呼吸道阻塞2例、低血压5例、心律失常6例。由此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9.4902,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易引发多种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对于伴有骨折需要进行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其身体功能的不断减退,易导致患者手术耐受性降低,会引起血压的变化,加重患者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及腰硬联合麻醉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麻醉方法,两种麻醉方法均具有神经阻滞、镇痛作用,但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术后较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3]。腰硬联合麻醉相对于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而言,属于一种比较新型的麻醉方法,其可在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的同时,减少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过多项研究证实,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除此之外,腰硬联合麻醉能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兴奋,降低神经类物质浓度,阻滞神经传导,从而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4]。

综上情况可知,观察组麻醉后15 min及30 min镇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骨科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镇静效果较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效果更显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及采纳。

[1] 朱春辉,章明勇,张倩倩,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动脉架桥吻合术患者的临床麻醉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39-41.

[2] 侯俞锁,张树立,卢宝全,等.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模式[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3):237-240.

[3] 胡劲杨.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处理6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48-2949.

[4] 谢金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2986-2987.

R743

B

1671-8194(2017)16-0081-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全麻骨科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