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弹唱水平探索
2017-07-18梁丽萍
梁丽萍
摘要:本文主要以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弹唱教学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其教学意义,并从掌握儿歌伴奏基本方法、加强学生儿歌演唱方法训练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幼儿歌曲弹唱水平的具体措施,希望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歌曲 弹唱水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19-03
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同时弹唱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幼儿歌曲弹唱水平直接关乎幼儿音乐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教学问题剖析
(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普遍采用“说教”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的关注点在于知识的讲解,严重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培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细化,且学习行为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是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业绩与最终收入水平持平,评判他们工作业绩的标准不是教学质量,而是上课任务。因此这是一种缺乏反馈的教学体制,导致教师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教学任务完成方面,而忽略了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用性。加之受应试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但是由于存在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学校并没有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过于丰富,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普遍较低。这样不仅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与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生幼儿歌曲弹唱水平的意义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局限在校园范围内。因此,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幼儿园进行工作实践,所以对所学内容的认知能力不足。虽然学校会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安排他们到不同幼儿园展开实习,但是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幼儿歌曲弹唱的实用价值。
为此,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渗透与讲解,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历,应与学生一起展开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认知。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想胜任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提高幼儿歌曲弹唱的能力,促使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之后,他们就会转变学习态度,并形成学好这一专业技能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心,进而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三、提高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掌握儿歌伴奏基本方法
儿歌弹唱中,掌握其基本方法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弹奏一首儿歌的目的所在。换而言之,让学生掌握儿歌伴奏的步骤。其次,分解儿歌伴奏步骤。第一步,为儿歌编配和弦;第二步,结合儿歌内容和情绪,选择最为合适的伴奏音型。步骤弄清楚之后,最后一步是展开弹奏练习。其中,第一步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和弦编配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广泛,比如民族调式、各种大小调式等。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这些调式的理论知识,才能熟练展开弹奏。例如,在为大调式的儿歌配伴奏时,其前提条件是选配合适的和弦。大调式的和弦以正三和弦、属七和弦为主,分别为Ⅰ、Ⅳ、Ⅴ(Ⅴ7)等。对于学生而言,应准确掌握其和弦的弹奏方法。
(二)能够即兴伴奏各种调式
待学生掌握兒歌配伴奏步骤和方法之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准备一首儿歌加强对学生弹奏能力的训练,并使学生在教师要求下熟练展开弹奏,这是儿歌配伴奏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全面,其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与训练方面多下功夫。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调式的儿歌伴奏方法,并能够做到熟练弹唱;其次,展开实训,例如《值日生》这首儿歌,这首儿歌涉及的调式主要包括A大调、B大调、C大调、D大调。学生通过多次练习,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各种调式弹唱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熟能生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儿歌配伴奏方法展开对一首新儿歌的即兴伴奏。在配好伴奏之后,能够熟练做到自行弹唱。这样的教学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即兴表演与弹唱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演唱能力方法的训练
从整体角度来看,幼儿歌曲弹唱与演唱是融为一体的,其歌曲演唱效果直接影响歌曲弹唱水平。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幼儿歌曲弹唱水平,中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演唱方法的训练。
第一,气息训练。气息是一首歌曲能够完整演唱出来的基础,也是声音发出的源泉。没有气息支持的声音不仅缺乏生命力与活力,也没有现场感染力。对于气息训练方法,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比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花坛闻花,打开学生的气腔。假设学生对花过敏,可以选择“吓一跳”这种方式展开气息训练。在练习中,学生用口、鼻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然后通过数数、模拟吹蜡烛的状态将气息慢慢呼出。采用这种练习方式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流畅性,也会促使气息更加均匀,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第二,共鸣训练。共鸣在歌曲演唱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关键因素。头腔共鸣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声音的亮度,还可以提高声音的穿透力。训练可以通过“高位置喊人”“哼鸣”等方式进行。除此之外,朗诵也是不错的共鸣训练方法。
第三,声音位置训练。在演唱儿歌歌曲中,高位置的发声运用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学生高位置声音的训练,让学生打开口腔、提升笑肌,无论是发出“eng”音还是发出“ing”音,都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四)促使伴奏能力与演唱能力的紧密配合
儿歌弹唱,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儿歌弹奏,二是儿歌演唱。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弹与唱的结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熟练学生的协调能力与歌曲表现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歌曲弹唱水平,应加强对学生伴奏与演唱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儿歌《秋天多么美》时,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伴奏能力与演唱能力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熟悉歌词和旋律,并要求学生学会弹奏。其次,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和演唱。在此基础之上,在学生弹奏时要求先用“啊……”演唱,先分乐句练习弹奏,再弹奏整个乐段、整首歌曲。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做到口、手、脑的协调与统一,又可以促使弹唱的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加强对中职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我们不仅要讲解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伴奏的方法,进而为社会培养幼儿歌曲弹唱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波.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J].新课程研究旬刊,2009,(09):154-155.
[2]徐丹妮.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旬刊,2011,(02):45-46.
[3]胡鹏,余艳.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培养[J].音乐时空,2013,(0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