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教育助力学生发展
——访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李双
2017-07-18周彩丽
文 | 实习记者 周彩丽
科技创新教育助力学生发展
——访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李双
文 | 实习记者 周彩丽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坐落于中国吉林省四平市中央东路2216号,是全国文明单位,吉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吉林省首批多样化办学试点校、吉林省创新教育实验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个“教育理念相对保守”地区的“普通高中”,却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之路。四平一中是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采用哪些措施来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对学校校长李双进行了专访。
教育要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记者: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作为吉林省创新教育实验校,在科技创新教育上取得了不少成绩,2016年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更是包揽四平地区全部奖项。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情况?
李双:好的。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从2005年起就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方向之一,从最初学生简单的课外活动,到现在规范的科技创新教育,学校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
学校成立了以电教、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指导小组,开设了航模、车模、机器人、生命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电磁学等活动室,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成立了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课题研究。
学校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日常科技活动,每年举办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比展览,评选优秀科技作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也不定期地举办单项创新竞赛;还利用每年运动会、广场演出等大型活动举行航模、车模表演。
近几年,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共获得国家“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三等奖4个,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个、二等奖50个,研究课题160多项。
记者: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已进行10多年,您秉持怎样的理念推行这一教育?
李双:在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快速更替的环境下,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进步不能仅仅依赖和维系于从课本和教材中获取的有限知识,而要建基于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学校树立了“一个中心、四个着眼于”的育人方向,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着眼于塑造学生的人格,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我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
教育质量观:让每个孩子都升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每个孩子成绩层次不一样,心理预期不一样,理想不一样。学校不以考多少清华北大为目标,不要求所有孩子考名校,考上他心目中的学校就可以了。
教育人才观:潜质充分发掘,身心健康发展。不用一根尺子量人,每个人潜质不一样,做到人尽其用,不过分要求,也不放弃每一种可能性。
教育课程观:经验、经历、体验、创造。经验,就是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科教育,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经验。我们传统教育就着重于这两点,但还有很多东西是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给不了的。传统教育之外,要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不再执着于把学生圈在教室里,不再执着于考高分,进而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我本身是学物理的,对科技创新感兴趣,我也深知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做到这一点。
科技创新教育是我们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学校还举办各类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发展。我们的舞蹈社团、管乐队、女子篮球队都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孩子的兴趣、特长,是对他长远发展有用的东西,不搞就丢失了,可惜了,学校应不遗余力为他们搭建平台。体育、艺术、科技的探索创新,都是能让人终身受益的。学校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能终生滋养学生的东西。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为终生发展奠基,不要为了一时,不能仅为高考。
当然,高考制度摆在那,升学也不能放弃,但此外学生怎么多层次发展、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学校要搭建不同平台让学生成长。
科技创新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双:首先是在科技创新竞赛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奖项。其次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我校高考重本、普本进线人数逐年提高,以前只抓高考的单一模式效果反而没这么好。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科技创新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分散的,做科技应用要把学科集中在一起,带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如我们一个学生做的自动停车占位器,就涉及机械机构、传动原理、无线电等知识的综合。此外课堂知识不够用需要课外获取,促使他去自主学习、更深入地学习。比如焊电机,要学习电机工作原理,还要了解电机功率和螺旋桨直径、螺距的关系,有些知识已经与大学知识接轨了。要做好一个飞机模型,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必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做个音响、做个走马灯,需要运用电磁学课程上的电子电路、自动控制理论。理论实践相结合,能把理论学得更透;与实践联系,会更有兴趣学习理论。理论本来就是为实践服务的,学习理论只为考分,不与生活联系,是脱节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有个学生入校后参加了科技小组,爱上航模,决定以后朝这个方向发展,QQ签名也改为“航空报国”,最后顺利考上北航。有个学生成绩差,自暴自弃,参加航模小组后提起了他的学习兴趣,后来成为四平市最会飞无人机的人。科技创新教育使学生找到了目标与方向;一个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校时参加了航模小组,上大学后这方面的特长也被学校看重,天津港大爆炸发生时,他本来在家过暑假,被学校调回去做航拍飞手。四平区有个掩埋在地下尚未开发的叶赫古城,学生用无人机航拍出古城的整体形状,用GPS反复测量经纬度高度,去民俗馆查找资料,走访当地老人询问历史,咨询历史老师、专家,前后花一年时间自制了古城复原模型。科技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让科技创新教育有效、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推行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是否遇到一些阻力,如何解决?
李双: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理念没有被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学校条件有限。
最开始推行科技创新教育时,大部分老师家长是不同意的,认为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尤其是后来教育部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吉林省取消了一些科技竞赛的保送和加分资格,科技创新教育推行起来更困难。学生去参加科技小组活动,被老师叫回去,被家长逼回去。我们大会小会宣传,给老师做工作:高考再怎么抓,学生也就是那个档次批次,但从未来发展讲,参与这些活动,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进高校后能有更大发展,教育不要太功利,不要只看眼前实际。对把学生圈在教室的老师我们还进行逐级约谈。现在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接受。
另一阻力是缺资金缺设备。学校资金有限,只能提供最基础的设备。老师带着孩子们,利用电教室淘汰下来的设备,拆下零件自己焊接。制作模型飞机的材料,套材太贵,用广告板、EPP板代替,学生按照图纸自己裁自己组装自己上色。便宜的材料不经摔,摔坏了学生用饮料瓶做机头,瓶盖打几个眼装动力装置。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给他提供平台。到现在我们的实验室装备也简陋,但我想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即使在我们学校受限,他进入高校后也有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尽管有一些阻力,但我坚决义无反顾做下去。老师的培训要求、经费要求、课时要求我都给予支持与满足,他们的一些设想需要外界支持的,我都给予联系。对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有益的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做。
记者:学校采取哪些措施来强化、深入科技创新教育?
李双:学校建立完善了科技教育管理体系,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硬件方面,学校建有科技艺术楼,有6个多媒体学科实验室。师资配置上,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一方面聘请中科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每年都派相关教师和学生去北京、福州等地接受专门培训。课时安排上,我们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周至少安排4课时授课,保证授课需要。
此外,将科技创新教育与校园活动联系。每年五月艺术节的航模、车模表演、六月科技节的科技成果综合展示、九月校运会的航模表演,场面盛大,气氛热烈,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把活动延伸到初中,到初中学校去表演,吸引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慕名报考,家长说“我孩子来这儿就因为你们有科技小组”。
在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我校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校将继续探索,以让科技创新教育有效、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