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微”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对A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2017-07-18杨一飞汪贻洋
杨一飞,汪贻洋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双微”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对A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杨一飞,汪贻洋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基于对A省高校大学生“双微”(微信、微博)的开通和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并从利用“双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分析,最后在增强“双微”平台基础功能的互补性、育人功能的有效性以及新媒体育人素养等方面进行讨论。
大学生;微信;微博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A省1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09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9%。
2.调查对象中男性363人,占总人数的51%;女性346人,占总人数的49%。其中,年龄在19-20岁之间的人数为414人,占总人数的58%;21-23为215人,占30%。
3.调查涵盖了大学各年级,其中,大一至大五年级学生分别占34%、40%、23%、2%、1%。本文主要侧重对一至三年级学生“双微”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本文的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使用“双微”现状、习惯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设计。
2.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均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双微”开通情况
1.“双微”用户情况统计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微信用户为6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微博用户为614人,占87%,且“双微”开通的时长主要集中在三年内。使用微信的学生比例(97%)高于使用微博的比例,也高于2014年全国相关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平均比例(85%)(表1)。
表1 “双微”开通时间
2.在使用“双微”原因上,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为“朋友都在用”(52%)、“便捷好用”(47%);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为“便捷好用”(28%)和“休闲娱乐”(28%)。
3.在“希望学校开通官方微信和微博”项目上,76%的调查对象希望学校开通官方微信,53%希望学校开通官方微博,可见学生对于学校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渴望程度大于微博。
(二)“双微”使用时长
在“双微”使用时长上,70%左右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达到4小时,“每天使用时长”项目数据显示(表2),调查对象中55%的学生每天刷微信的时长超过30分钟,47%的学生每天刷微博的时长超过30分钟。
表2 “双微”每天使用时长
(三)“双微”使用习惯
1.在学生每天使用“双微”的时段项目上,调查对象中,在“晚上睡觉前”刷微信、微博的人数比较多,分别为39%和32%;在“空闲的时间”刷微信、微博的人数分别为21%和23%。
2.在“与辅导员交流频率”项目上,只有11%的学生经常通过微信与辅导员交流,9%的学生经常用微博与辅导员交流(表3)。
表3 “双微”使用习惯(与辅导员交流)
经成对样本检验(表4),使用微信与辅导员交流要与使用微博与辅导员交流的平均差异值为-0.425(=2.97-3.39),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值=-4.091,显著性检验概率值p<0.05,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与辅导员交流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更为普遍。
表4 “双微”使用习惯成对样本检验
(四)“双微”活跃程度
1.在每天“双微”收发项目上,调查对象中“每天收、发”微信超过1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3%、43%;“每天收、发”微博超过1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3%、39%(表5)。
表5 “双微”活跃度收(发)条数
2.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情况”项目上,35%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很大和较大”,39%认为影响“一般”;29%的调查对象认为微博的影响“很大和较大”,33%认为影响“一般”。
经成对样本检验,大学生“双微”的评论或点赞数有明显差异,因为p值为0.009<0.05,且微信收到的较多,可见,大学生在微信上交流较活跃。
表6 “双微”活跃度成对样本检验
(五)获取信息渠道情况
1.在“获取外界信息”载体上,排在第一、第二位的载体是QQ和微信,分别占学生群体的53%和46%。
2.在“获取校园信息”载体上,排在第一、二位的载体是QQ和主题班会,分别占学生群体的71%和61%。
3.在“与他人交流”载体上,排在第一位的载体是“短信”和微信,分别占学生群体的72%和40%。
(六)“双微”中的师生互动情况
在“与他人互动交流”、“与辅导员互动交流”项目上,学生微信互动对象排在第一位的是“同学”(56%),排在第二位的是“亲朋好友”(55%),而与辅导员交流的比例只占了三成多点;从微博互动对象来看,互动最多的是“网络大V”(50%),与辅导员交流比例只占了二成多点。
(七)“双微”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
1.在“关注内容”上,学生微信关注最多的是时政新闻(45%)、其次是校园信息(42%),学生微博关注最多的是娱乐生活(46%)、其次是文学艺术(36%)。
2.在“发出内容”上,学生微信发出内容最多的是转发(53%)、其次是晒照片(51%),学生微博发出内容最多是转发(40%)、其次是信息发布(39%)。
3.在“与辅导员交流内容”上,学生通过微信与辅导员交流内容最多的是校园信息(58%),学生通过微博与辅导员交流内容最多的是安全提醒(37%)、其次是日常工作提醒(35%)。
三、结果讨论
1.强化“双微”平台功能互补。微信和微博的功能存在差异,有人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和微博不同之处:主要有产品属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受众定位、信息扩散方式等方面差异。总结来说,微信和微博的差异是“熟人的朋友圈”和“所有人的广播站”之间的区别,两者既可以做到“广而告之”,也可以做到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因此,对差异性的把握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关键,实际工作中对不同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说,日常班级事务处在酝酿征求意见时可在微信圈内适当范围内进行讨论,一旦酝酿成熟时就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不同的平台选择对工作效果会有直接影响。
2.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教育对象一个不能少”是我们工作的原则,但调查结果显示,还有约3%的同学既没有使用微信也没有开通微博,处在两者的真空地带;同时,“活跃度”调查结果来看,还有接近一半同学不是每天都使用“双微”。这就表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双微”没有变成所有学生的“必须”;二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通过“双微”互动信息。因此,要增强“双微”的教育功能须从两方面入手:一要加强“双微”吸引力,让每名学生愿意使用;二要有替代的信息平台或手段,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处在信息的“盲区”。
3.加强基础平台的内涵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并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因此在使用“双微”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坚持“内容为王”,没有丰富的内涵,再吸引人眼球的外在形式都将是“昙花一现”。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转发”情况方面,51%的学生使用微信进行转发,35%的学生使用微博进行转发。这就启示教育者们,建设微信平台时要发挥好微信公众号和个人的朋友圈作用,使用微博时要写好博文(长微博)。同时,内容上要坚持做到原创性、哲理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并且把握两个规律,即“双微”自身发展规律和“95后”大学生使用“双微”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解民意——顶层设计——品牌打造——精准推送的建设模式。
4.增强师生双向互动的有效性。经济学上有一组名词叫“供给侧”和“需求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存在需求和供给的问题。目前,教育工作者们对“双微”的使用有两种不合理的倾向:一是为了追求“粉丝数、关注量”,一味地迁就教育对象;另一种是“自娱自乐”,并不考虑受众需求,只是从教育主体出发僵硬地推送信息。第一种现象是过多从“需求侧”上考虑问题,不管学生需求是否合理,因为害怕“掉粉”而一味地满足,被动性较强,且重娱乐、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第二种是过多从“供给侧”上考虑问题,不从教育对象需求出发,而是教育主体觉得缺什么,就推什么,这种现象有时候是为了应付任务、应付工作需求,往往内容比较生硬,形式也比较粗糙,因此,教育实效并不明显。
5.提高辅导员新媒体育人素养。中国接入互联网已经20多年,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也有十几年历史,但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虚拟性,是在虚拟的时间里、空间里做教育工作;另一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搬到网络上,然后用一定的网络平台或手段推送出去,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过程。为避免这两种误区,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在“知和行”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参加培训等途径,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能力,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规律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要在新媒体的实际使用中不断摸索,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
[1]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2]王梁.微信和微博的差异以及微信发展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3,(7).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http://www.scio.gov.cn/zxbd/tt/ttscroll/Document/1475552/1475552_1.htm.
[4]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党[2015]31号,2015-9-9.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7-05-23
杨一飞(1978-),男,安徽天长人,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汪贻洋(1980-),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009-1890(2017)02-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