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龙岗蛇话调查研究

2017-07-18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韵尾客家话龙岗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深圳龙岗蛇话主要分布在今深圳龙岗区坪东社区,旧时坪东社区下辖有富地岗、西湖塘、坪地圩三个自然村,三个地方的原住民都姓王。本文所研究的蛇话就是当地王氏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一、调查方法

(一)代表属性及发音人的选取

在方言调查中,发音合作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发音人的代表性至关重要。传统方言学研究在选择发音人的时候会通过年龄、性别、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来甄别,而且为了消除个人语言的特殊性,通常还会选取3~4名或者更多的人[1]。这种做法在社会还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农村经济生活分散,加上各地人口流动较少,各地方言的差异比较稳定[2],因此过去的方言田野调查只需在选定的地区选取年龄相当、口齿清晰、没有长期离开该地的发音人即可。然而如今,由于人口流动、教育普及、媒体传播等因素模糊了发音人是否满足代表属性的界限[3],特别是在人口构成类别复杂的城市中,不同的人口类别在语言掌握、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性[4]。因此正确的人口类别意味着该群体符合一定的代表属性,具备作为该研究的样本的代表性。本文研究个体的代表属性应该包括:1.是否在深圳龙岗出生并长期居住;2.语言身份认同;3.是否经常使用当地话;4.是否被集体认定[5]。

满足属性1说明所选取的发音人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属性2的定值应为“深圳龙岗蛇话的使用者”,满足该属性说明发音人自我认定为深圳本土粤语的使用者;满足属性3则可以保证发音人所使用的深圳粤语是鲜活的;满足属性4则可以避免自我认定的主观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对发音人进行典型性分析,即通过集体判断来确定发音人是否属于这个方言的典型代表。集体判断的具体做法为先让发音人用当地话自由讲述一段《北风与太阳》的故事[6],然后将自由讲述的录音播放给3个或以上当地人听,只有当发音人的讲述录音皆被认为是地道的当地话时,发音人方具备“被集体认定”的属性。

通过以上代表属性,本文选取了两位当地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发音人。

(二)调查工具

本调查使用由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潘悟云、李龙、韩夏等研发的“斐风语言田野调查与分析系统”(2.1.2)。调查用表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以及暨南大学《广东方言调查通用字表》。

二、龙岗蛇话语音系统

(一)声母

表1 龙岗蛇话声母表

8.龙岗蛇话的声母系统存在一种有别于大多数粤语的特征,中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大多读送气塞音或塞擦音。如上表所示,“白、电、件、族”等字全读送气塞音或塞擦音,但也有不读送气声母的,如“肚”。

(二)韵母

表2 龙岗蛇话韵母表

1.龙岗蛇话共有韵母37个,只有开口呼、合口呼以及齐齿呼韵母,没有撮口呼韵母。

3.[au、am、ap、an、at、aŋ、ak]等韵母中[a]的舌位比正则元音[a]略后,[ɐ]是与[a]对立的短元音,[ɐi、ɐu、ɐm、ɐp、ɐn、ɐt、ɐŋ、ɐk]中的音素[ɐ]的音长要比音素[a]短得多。

4.[i]在开音节中是正则元音,可以充当韵头、韵尾与其他元音组成复合元音。在[ui、in、it]韵母中[i]的开口度要比正则元音[i]要略大,实际音值为[ɪ]。

5.[u]在开音节中大致为正则元音[u],在鼻音或塞音韵尾之前的[u]唇形比正则元音[u]要圆且开口度要稍大,实际音值接近[ʊ]。龙岗蛇话没有-u-介音,因此“龟”和“鸡”“家”和“瓜”同音。

6.龙岗蛇话的复韵母比较丰富,有较多的鼻音韵尾以及塞音韵尾。龙岗蛇话的韵母系统有鼻音韵尾[-m、-n、-ŋ]与塞音韵尾[-p、-t、-k],但两者没有整齐对应,其中鼻音韵尾[-m]和塞音韵尾[-p]极不稳定,只有少数字,如“心”“琴”“级”等保留了这两个韵尾。大多数广州话读[-m]、[-p]韵尾的字在龙岗蛇话中都读成[-n]、[-t]韵尾。

7.龙岗蛇话有声化韵母[ŋ̝],只有少数中古疑母字读该音。

(三)声调

表3 龙岗蛇话声调表

1.龙岗蛇话共有7种声调类型,其中包括两个入声。

2.中古平声在龙岗蛇话中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根据中古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平声字为阴平,调值为高降53调,浊声母平声字为阳平,调值为低降21调,也可以记为11调。

3.龙岗蛇话只有一个上声调类,读高升35调,这一类上声字的中古声母主要为清声母,大部分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

4.去声分阴阳,阴去调多来自中古清声母去声字以及大部分的中古浊声母上声字,读33调。阳去调则多来自中古浊声母去声字,读高平调55。

5.两个入声调的音节时长较短,调值大致与阳去55和阴去33调相同。与广州话阴入分两类不同,龙岗蛇话只有一种阴入调,音高较高,记作55,阳入字与广州话的阳入字大致相同,音高相对低,记作33。

三、居民史及蛇话名称的来源

根据深圳博物馆坪东村史记载,富地岗、西湖塘和坪地圩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居民描述,王氏一族起源山西太原,公元二、三世纪为避天灾和战乱纷纷举家南迁,从北方一直迁移到福建,又从福建流落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辗转南下到东莞厚街,最终在如今的深圳龙岗坪东社区定居。坪东社区的王氏居民不认同自己属于客家人,并且自我认同其方言为非客家话。

龙岗蛇话主要分布在龙岗区坪地、坪东等社区,由于周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因此龙岗蛇话以类似方言岛的形式存在于该地区,语音层面上与龙岗客家话有很多共同特征,其语言特点与坪山占米话和大鹏话有相似的地方。分布在深圳大鹏半岛上的大鹏话,是一种兼具粤语和客家话特点的本地话[9],刘镇发认为大鹏话是一种源于明初从粤语分化出来的,跟围头话有同源关系但受到客家话接触影响的粤语方言[8]。坪山区坑梓一带的客家人也称大鹏话为蛇话。

关于蛇话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周日健《新丰方言志》,该文提出,“新丰方言有客家话和水源话两种,后者又称蛇声”[10],蛇话是当地客家人对水源话的一种蔑称。据温昌衍[10]调查,这种蛇话主要分布属粤中片的客家地区(惠州市、河源市和新丰县),是粤中一带晚到的客家人对当地原住民“本地话”的一种称呼。这种本地话之所以被客家人称作蛇话,与客家地区的生活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心理有关[11]: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山区多蛇,客家话中带“蛇”的词都略带贬义,因此客家人将本地话称作蛇话也不足为奇。无独有偶,广东中山的客家人不管对说粤语的还是说闽语的中山本地人一律称作“蛇”[12]。旧时深圳的客家人也称本地的粤语为“蛇话”,根据这个蔑称,深圳本地操粤语者反称客家话为蚧话,因为“蛇”吃“”[13]。

四、汉语方言划分与蛇话的归属

学界对方言归属的划分大多根据语言事实。汉语有古代韵书作为参考,因此方言语音的历时分化便成了现代汉语方言区划分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中古全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14]。现行大多数粤语方言的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平声及百分之三十的上声音节里读送气清音,在去声、入声及大部分上声音节里变成不送去清音[15],而全浊声母字在今客家话中不论平仄逢塞音、塞擦音一般都读送气清音[16]。一般用中古全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与否来区分粤语和客家话,但也不能仅以一条标准来区分粤语和客家话。因为部分粤语方言,如博白、廉州两地的方言也存在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全部读送气的现象,王力有将其归入客家话而将其归为粤语[17]。再如化州话等其他的一些粤语方言,化州话的这类声母的三分之二以上跟客赣方言发展相同,而广西一些粤方言的这类中古声母发展跟湘方言一样都变为不送气声母,若仅凭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分化这一标准,一些粤语方言就得归为客赣系或者湘语了[18]。因此不能仅凭单一条件来判定方言的归属。

对于中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读送气的现象,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语方言也存在,如从化粤语的吕田片[19],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不论平仄基本变送气清音。从化粤语吕田片的中古泥、来母不分,全读[l]声母。这两个语音特点都与龙岗蛇话相似,带有客家话特点。无独有偶,从化吕田区也是客粤混居的地区,据彭小川[17]的调查,当地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45%。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口混居必然会提高语言接触的频率,而语言中丰富的借来物就使得单纯以语言学为基础来区分语言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困难[20]。

深圳市龙岗区一带主要为客家人的聚居点,本文所研究的蛇话所在地向南毗邻坑梓镇和龙岗镇(旧时行政划分),坑梓镇是黄氏客家族人的聚居点,坑梓黄氏早在清初就已经在近坑梓老坑村“立祠开基”[21],比蛇话所在地的设立时间要早;西北边则为东莞清溪镇和凤岗镇,这两个镇上通行客家话[22];东邻以客话为主的惠州市惠阳区[23]。由于村内皆为同姓族人,同姓之间一般不通婚,因此只能跟附近的客家村落互通婚嫁。一般认为,不同的方言区之间通婚,方言的相互作用力大,会造成方言变化的加快[24]。旧时龙岗区一带的私塾教学以客家话为主,这势必进一步导致蛇话向客家话靠近。语言接触所造成的演变往往是弱势方言向着强势方言的方向发展,蛇话不断吸收客家话成分形成今天的面貌,是语言接触导致的必然现象。

综合考虑龙岗蛇话的语音特征、地理分布、周边语言生态、居民史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自我认同等因素,龙岗蛇话是处于客家话包围下的,吸收了大量客家话语言特征的本地粤语。

猜你喜欢

韵尾客家话龙岗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云南新堡壮语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
廉州话鼻音韵尾演变研究
有趣的客家话
石板滩客家话与成都话的对比
浅谈广东惠州客家方言的变调
俯仰
深圳地铁龙岗线LED信号机点灯控制及故障报警设计
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