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017-07-18黄登红吴云锋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分个性化课程体系

黄登红,吴云锋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黄登红,吴云锋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多是基于单个专业的,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文章从专业群建设视角出发,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构建了基于专业群的“公共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门化方向课程组+选修课程组”的课程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以及个性发展需要。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服务指导系统以及面向专业群的教学资源支持体系给予保障。

专业群;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通常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形式进行着人才“批量生产”,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没有将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因而限制乃至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不利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元化人才观点,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这表明我国已经把个性化教育纳入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要内容。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探索,但通常都立足单个专业,能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师资指导等非常有限,导致学生选择机会少、选择存在一定盲目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专业可以解决的,必须从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顶层设计,系统解决。其中,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解决个性化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体系的重构非常重要,对于高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现有课程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课程体系建立在具体的专业基础之上,这种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定向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定向性要强得多。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一般职业针对性都较强。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

(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以专业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具有课程科目相对单一和固定的特征,表现在:课程科目都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数量较少且相对单一,不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学生学习的课程已经在教学计划中固定,全部学生按照同一个步调学习,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基于单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学习模式刚性有余、灵活不足,学生学习选择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导致培养质量单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专业群是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选择的机会,为推进个性化培养带来新的契机。

(一)基于专业群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注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这是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一条基本经验[2],个性化人才培养不能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这个前提。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服务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面向和岗位发展需要,要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2.注重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要注重选择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专业、工作岗位方向、提升发展类型、课程模块、课程以及学习进程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并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的选择学习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3.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开发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就业时的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同时要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以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此外,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设系列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

(二)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组”式的模式构建[2]。根据上述原则和思路,构建了“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门化方向课程组+选修课程组”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框架图

1.公共平台课程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基本素养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等,按照培养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职业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保证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满足共性需求,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为专业群各专业共享的课程组,重点体现的是专业群面对的职业岗位群(集)共核的职业能力需要和经过整合的综合课程。

3.专业课程组。为某一专业各工作岗位方向共有的课程。基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设立以综合性工作项目或典型工作过程为中心整合的综合课程。学生在学完专业群平台课程组后,可自主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学习该专业课程组的课程。

4.专业方向课程组。结合专业细化的工作领域、职业工作复合性要求、企业订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等需要来开设,主要是针对和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按照自己未来就业面向和喜欢的岗位方向,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组课程进行学习。各课程组相对自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保证学生在这个方向上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基本的要求。

5.选修课程组。含通识选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和各专业可替代学分课程,是对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因此,开设的课程和数量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每学期滚动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

课程体系各课程组构成及所占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45学分左右。其中:公共课程组和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控制在70学分左右,约占48%,一般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组一般控制在6-8门课、20学分左右,约占14%,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组控制在4-6门课,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加上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35学分左右,约占24%。选修课程组20学分左右,约占14%,在第三至第五学期开设。

表1 课程体系各课程组构成及所占学分比例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四个方面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权利。一是增加学生的二次专业选择权。学生取得专业群平台课程学分后可进行具体专业选择调整,选择标准主要看学生在前一阶段的综合表现及兴趣、能力倾向等;二是专业方向课程组选择,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愿选择;三是依托专业群大幅提高选修课比例,供学生选修;四是设置了各专业可替代学分课程,适应了学生职业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该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大平台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以特定的岗位工作方向和系列来提升选修拓展课程为导向,可培养学生职业拓展和提升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3]。

三、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一)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改革学分制管理办法,让学生能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制订学生选择专业群内具体专业的原则性意见和要求,规范专业群二次专业分流工作;制订学生选择具体专业方向课程组的原则性意见和要求,指导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方向;制订课程、学分替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可替代学分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竞赛、参展和发表作品、考证、专利等项目,允许根据规定置换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学分。

(二)完善学生服务指导系统

为避免学生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方向课程组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可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指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形成职业习惯、职业学习态度、职业团队精神等;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组、选修课程,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直至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在网上及时发布专业群课程体系、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课程信息,以及就业需求信息和企业订单培养开班等信息,供学生选择专业或课程(组)时参考。

(三)建立和完善面向专业群的教学资源支持体系

按照专业群的要求进行师资配备,淡化教学团队的专业“专属性”,以课程团队方式组建教学队伍[4]。设置课程组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统筹和协调教学团队所属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力增加理实一体化类型的课程数量,积极加大课程“大作业或作品”的数量与要求。开发相应的任意选修课程的选报、筛选和排课程序,实施全天候排课。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条块分割、缺乏系统性和低利用率的实训条件建设模式,按照专业群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构建实训资源体系[5]。建立由专业群所在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实训室、职业领域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专门化方向实训室组成的综合化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实训项目的适应性和可选性。深化实训室管理改革,逐步实行实训室全天候开放、预约使用,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创造便利条件。

[1]潘菊素.基于分类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17-20.

[2]罗成龙.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8-63.

[3]陈鹏.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2-37.

[4]周劲松,等.基于集约化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J].机械职业教育,2012,(2):9-11.

[5]周劲松.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3,(8):23-26.

2017-03-1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研究”(XJK016BZY039),主持人:黄登红

黄登红(1973-)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机械制造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个性化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学分美食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