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血清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2017-07-18聂安国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濮阳引流术血肿

聂安国

(濮阳油田总医院 急诊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血清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聂安国

(濮阳油田总医院 急诊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目的 探究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濮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GFAP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第1天、第3天血清GFA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7天、第14 天血清GFA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7天血清GFAP水平明显升高后逐渐降低,观察组第7天前血清GFAP水平相对稳定,第7天开始逐渐下降。结论 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血清GFAP水平明显降低。因此,观察患者血清GFAP水平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的重要指标。

脑出血;血清GFAP;微创穿刺引流术;动态变化

脑出血指的是非外伤所致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达30%~40%[1]。脑出血常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的微创穿刺引流术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旨在探究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濮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43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43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7.0±5.7)岁;出血量33~74 ml,平均出血量(53.5±6.8)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36分,平均(25.5±3.5)分。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5.2)岁;出血量34~72 ml,平均出血量(53.0±6.3)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34分,平均(24.0±3.3)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获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脱水、脑营养支持、血压控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治疗等。

观察组在患者发病6~24 h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利用CT定位,并通过定位卡尺测出血肿头部投影,以血肿最大层面明确手术穿刺点。在常规消毒后实施局部麻醉,并选取长度适宜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测量患者颅骨厚度,并根据厚度情况调整限位器,利用电钻穿透颅骨及硬膜,去掉限位器及钻头,将针芯插入血肿部位,带出现暗红色血液时,连接引流管,采用5 ml注射器抽吸,并采取生理盐水冲洗,直至血液颜色清亮后终止引流,灌注尿激酶2~4万单位,如无异常则在夹闭4 h后开放引流,完成2次/d的冲洗,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拔针,若观察结果显示血肿清除75%以上,可拔管。术后给予脱水、脑营养支持、血压控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发病后第1、3、7、14天血清GFAP含量变化情况。

2 结果

观察组第1天、第3天血清GFA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7天、第14 天血清GFA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7天血清GFAP水平明显升高后逐渐降低,观察组第7天前血清GFAP水平相对稳定,第7天开始逐渐下降。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GFAP水平动态 变化情况

3 讨论

脑出血治疗原则以脱水降颅压、防止继续出血、调整血压、安静卧床、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为主,保守治疗时采用药物减轻症状,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大脑功能、缩短病程[2]。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常用手术方式,该方式通过穿刺引流清除颅内血肿,降低患者颅内压,缓解血肿对脑实质带来的压迫,并减少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3]。

研究发现,GFAP是组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成分,包含较多的天冬氨酸与丙氨酸,在人角质细胞血浆中表现出两种形式,即可溶性蛋白和中间微丝蛋白,均是形成星型胶质细胞的骨架蛋白[4-6]。活化星型胶质细胞中GFAP水平,有助于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促进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GFAP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患者血清GFAP水平,可判断神经细胞的受损情况,如果血清GFAP含量越高,说明脑出血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血清中GFAP含量主要来源于急性脑出血受损脑神经细胞,GFAP从细胞液中伸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而血清GFAP水平降低,间接说明受损的神经细胞逐渐恢复,流入血液循环系统中的GFAP逐渐减少。利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有助于清除患者颅内血肿,降低血肿对神经系统的压迫损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GFAP水平。本研究中观察组不同时间点血清GFAP水平变化证实微创穿刺引流术对于治疗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血清GFAP水平明显降低。可见,观察患者血清GFAP水平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效果的重要指标。

[1] 鲁东峰.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血清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45-2346.

[2] 赵武利.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血清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4,(8):3813-3814.

[3] 韩冰妹.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血清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7.

[4] 高改云,侯冰洁,郭娜,等.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铁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33(10):32-33.

[5] 陈雪江.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1):71-73.

[6] 蓝业平,蔡树雄,何晓明.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3):33-36.

R 651.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57

2016-12-11)

猜你喜欢

濮阳引流术血肿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濮阳实践”
为打赢濮阳蓝天保卫战贡献人大力量
濮阳: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地有声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