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玉、石钺的安柲方法探析

2017-07-18仲召兵郎爱萍

东南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石器青龙圆孔

仲召兵 郎爱萍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14;2.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浙江临海 317000)

史前玉、石钺的安柲方法探析

仲召兵1郎爱萍2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14;2.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浙江临海 317000)

关于史前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是V形末端直接延伸绑缚于柲上。通过对浙江桐庐小青龙良渚文化遗址M10‥2出土玉钺上彩痕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绑缚方法,由此可以判断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是多样的。钺上的V形彩痕由绑缚沾染和有意绘画两种方式造成。

新石器时代 钺 安柲绑缚方法 V形彩痕

一、相关出土资料及认识

有关史前玉、石钺安柲方法的资料可以分为图画、模型、实物三种类型。

图画以山东莒县陵阳河陶缸上的安柲石钺图案(图一‥1)[1]、河南临汝阎村“鹳鸟石斧图”陶缸彩绘(图一‥2)[2]、江苏吴县澄湖贯耳壶(74WCHJ127‥1)刻划符号(图一‥3)[3]、上海广富林陶尊(M24‥2)刻划符号(图一‥4)[4]等为代表。

模型以江苏海安青墩遗址陶钺T10‥30(图一‥5)[5]、张家港东山村玉钺M98‥25(图一‥6)[6]等为代表。

实物数量较多,以安徽潜山薛家岗石钺M58‥8(图一‥7)[7]、江苏金坛三星村石钺M38‥1-3(图一‥8)[8]、浙江余杭瑶山玉钺M7‥32(图一‥9)[9]等为代表。

图一//玉、石钺安柲实例

图二//海安青墩陶钺安柲复原

关于新石器时代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10]。综合以上出土材料及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明确以下共识:有柲的玉、石钺均横向安柲,在对应钺的位置开銎,钺顶端往往不打磨甚至不平整,说明顶端是纳入銎内的。高等级墓葬玉钺一般都是安柲的,有的柲首尾两端分别安装瑁与镦等端饰,甚至柲上还镶嵌玉粒或彩绘图案等。

在分析玉、石钺与柲具体结合和绑缚的方法时,大部分学者认为以圆孔为中心的V形朱痕代表了线绳绑缚的方向,但V形末端与柲是怎么绑缚的,多数学者认为是直接延伸连接到柲上。目前,绝大多数玉、石钺都是这样复原的,以海安青墩陶钺(T10‥30)的复原为代表(图二)。笔者认为,这种安柲绑缚方法适用于朱痕V形开角小于或等于圆孔与钺左上角、右上角夹角且柲首端冒钺并有足够长度的玉、石钺,但不适用于朱痕V形开角大于圆孔与钺左上角、右上角夹角的情况。方向明也认为,玉钺安柲,尤其是有V形刻划或朱痕的玉钺,并非三叉状捆系于柲,并提出柲体銎槽部位可能为凹字形,这样V形才能合理地绑缚于柲上(图三)[11]。

二、小青龙漆柲玉钺的启示

小青龙漆柲玉钺(M10‥2)是目前保存最好的良渚文化安柲玉钺之一,为探讨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和启示。该钺顶端纳入柲内,但很浅,圆孔两侧保留

图三//反山、瑶山玉钺安柲复原

形彩痕,上层为黑彩,下层为朱漆,钺身上两者重叠。彩痕V形开角较大,左、右末端不经过钺顶端,而是经过两侧边,并且两侧面也都有彩痕与钺平面的彩痕连为一体。柲首端与玉钺对应部位略拱起,中部略内凹,横断面近似菱形[12]。柲上通体髹朱漆,首、末端于朱漆上均绘有垂直于柲的条带状黑彩,首端黑彩绘制的内容更复杂,可惜已难以辨认。钺身长11.8、刃宽11、柲宽4~5、通长60.6厘米(图四、图五)。

首先,可以断定,小青龙玉钺(M10‥2)是绑缚于柲上的。如果顺着V形彩痕的末端向柲延伸,右侧彩痕在柲上的落点就会距玉钺比较远,影响牢固性,而左侧彩痕则根本不会与柲相交,这说明绳条并不是顺着V形开口方向直线延伸然后绑缚于柲上的(图六)。玉钺两侧面有彩痕与平面V形彩痕的末端相连的现象说明,绳条在玉钺的侧边可能交错结节,然后再垂直绑缚于柲上。这样,柲首端的条带状黑彩可能就是绳条垂直绑缚于柲上的表示。

图四//小青龙漆柲玉钺(M10∶2)

图五//小青龙玉钺(M10∶2)彩痕细部

图六//小青龙玉钺(M10‥2)V形彩痕延伸示意图

图七//小青龙玉钺(M10‥2)安柲、髹漆、彩绘过程分解示意图

据以上观察和分析,笔者推测,小青龙玉钺的安柲绑缚步骤如下:第一步,绳条由圆孔向两侧呈V形展开;第二步,绳条在左右两侧交错结节;第三步,将绳条垂直上拉绑缚在柲上,中叉绳条也直接绑缚在柲上。此时,可能在钺上端左右两侧绳条间还横向牵拉一根绳条,以使钺更牢固;第四步,柲及绳条通体髹漆(也有可能在绑缚之前已髹漆);第五步,在绳条上及柲的首、末端施黑色彩绘(柲首端彩绘较复杂,但因保存不佳,图案不清,图七中只示意了垂直于柲的条带状彩绘)。

按以上步骤,笔者进行了实验,证实这种绑缚方法非常牢固(图七),不必在柲上穿孔,也不必将柲上纳钺部分做成凹字形,圆满地解释了诸多玉、石钺上朱痕V形开角过大,绳条无法与柲合理绑缚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安柲绑缚方法是合理的,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钺上朱痕、划痕与绑缚的关系

对于钺上朱痕或划痕与钺安柲绑缚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石钺上的条带痕迹表明了条带的结扎方向,印证了有孔石斧的装柄方法[13];另一种观点认为,朱痕并非绑缚的遗痕,而是有意绘制的,具有象征意义。但象征的内容又有不同的认识,牟永抗认为是象征安柲捆绑[14],日本学者量博满和林巳奈夫认为钺上的圆孔与从圆孔发散出去的三叉形彩绘或刻划象征日月神,林巳奈夫还进一步将这一象征与金文中的“皇”联系起来[15]。方向明认为石钺的朱绘(图案)不但可以象征捆缚的形式,更是玉钺重要组成部分的V形或▽形划痕在石钺上的绝对反映,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为“观念符号”[16]。刘文强对石钺上的朱痕进行了各种角度的分析,也认为朱痕是有意绘上去的,而非绑缚沾染形成[17]。

小青龙玉钺(M10‥2)上绳条、朱漆、黑彩三者应该是重叠的,说明绳条沾染可以形成V形的彩痕。因为绳条要在钺身两侧面交错结节,所以,不论柲比钺身厚多少,也不论钺身是平面还是弧面,绳条都会紧贴钺身。安柲的玉、石钺只有、形中间的竖向绳条“”才会与钺身形成空隙,玉、石钺进入墓葬若干时间后,绳条腐烂消失,在墓葬填土压实的作用下,会使绳条更加紧贴钺身。据光谱分析,小青龙朱漆的成分有两种,一种为朱砂,另一种为Fe2O3。它们都是不溶于水、不容易被降解的无机矿物,在水环境或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保存下来。因此,笔者认为,在余杭反山、瑶山、灯笼山、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明确有柲、柲痕或瑁、镦等饰件的玉、石钺,上面的朱痕都可判定是绳条绑缚沾染形成的。

图八//石钺彩绘与刻划举例

也有大量的实例证实彩痕是直接绘画上去的。薛家岗M58‥8(图八‥1)石钺上的图案[18],就直观地说明在钺上表达观念或象征意义的做法是存在的。广富林M9‥5(图八‥2)的形朱痕[19],中线一直延伸到顶端,如果绘图无误的话,就不太可能是捆绑痕。反山M14‥209(图八‥3)石钺上圆孔周围都有朱痕,形态规整,显然也是绘上去的。

此外,在不少钺上尤其是玉钺上还出现了V形划痕,方向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钺孔两侧的划痕呈多道的不连续状,认为是特意刻划所致[20],这是很有可能的。绑缚的绳条要在钺身形成摩擦痕,需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一般而言,玉钺是非实用性的,但划痕绝大部分都出现在玉钺上,而石钺上却很少见,这应该是有意为之。牟永抗先生认为玉钺上的划痕是“在器表高精度抛光之后,再以极其纤细的阴刻线条破坏局部的抛光面,用以加强捆绑时的磨擦系数”[21],笔者认为其真实意图可能并非如此,因为这样的磨擦系数对于增强绑缚牢固性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海盐西长浜M7[22]、余杭文家山M16(图八‥4)[23]出土的石钺上圆孔两侧均保留有单线的V形直线痕,显然是有意刻划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是多样的,其上V形彩痕的形成也有着多样性的原因,部分为绳条绑缚沾染形成,部分为有意绘画形成,象征绑缚的方法,两种情况是并存的,不能作存此去彼的单一化、排他化判断。而玉、石钺上的划痕或刻痕,可以理解为绑缚方法的另一种象征形式。此外,还可进一步推测,钺之象征捆绑的观念强化以后,在玉、石钺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的背景下,玉、石钺上V形彩痕和刻划很可能在加工环节便已完成了,不论其在下葬时是否安柲。

(后记:本文的论题实际上是方向明先生提示和启发的,小青龙发掘及本文写作期间也曾多次就这一问题向他请教,在此诚致谢意!)

[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2]临汝县文化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3]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年。

[4]周丽娟:《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与水井的发掘》,《东南文化》2003年第11期。

[5]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6]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张家港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

[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薛家岗》,文物出版社2005年。

[8]江苏省三星村联合考古队:《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2004年第2期。

[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

[10]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杨亚长:《史前石斧的几种装柄方法》,《史前研究》1986年第3-4期;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复合工具的研究——为纪念尹达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而作》,《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1][16]方向明:《反山M14相关问题的补充和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方向明:《良渚文化玉钺的安柲和孔的若干问题》,《玉文化论丛》5,众志美术出版社2013年。

[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桐庐小青龙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3年第11期。

[13]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复合工具的研究——为纪念尹达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而作》,《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4][21]牟永抗:《南丫岛“牙璋”探微——关于玉礼兵的若干思考》,《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15]〔日〕量博满:《关于新石器时代的钺——论圆孔的象征意义》、〔日〕林巳奈夫:《有孔玉、石斧的孔之象征》,《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17]刘文强:《中国史前彩绘石钺初步研究》,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薛家岗》,文物出版社2005年。

[19]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0期。

[20]方向明:《反山M14相关问题的补充和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22]芮国耀:《海盐西长浜遗址的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

[2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家山》,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55页。

(责任编辑:黄苑;校对:朱国平)

K871. 1;K876

A

2016-05-24

仲召兵(1980—),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

郎爱萍(1986—),女,浙江省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

猜你喜欢

新石器青龙圆孔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头痛、卒中:竟是这个孔惹的祸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青龙现身记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