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2017-07-18孙畅谢志练陈维超
孙畅 谢志练 陈维超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孙畅 谢志练 陈维超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LST患者, 随机分为ESD组和对照组, 各30例。ESD组患者行ESD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63.2±24.0)min、住院时间(15±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36.0)min、(20±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术后复发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20.0%(6/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2 cm病变、创伤小、恢复快, 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病变残留, 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治疗;可行性
ESD是一项新的、效果较好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1]。其优势在于可一次性、完整的切除LST, 并能够对病变进行精确地组织学检查, 为防止局部残留、复发奠定良好的基础[2]。本文以30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ESD对LS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LST患者, 入院时患者均经过肠镜检查确诊[3]。随机分为ESD组和对照组, 各30例。ESD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58.2±10.5)岁。病变直径2.5~8.0, 平均病变直径(4.0±1.5)cm。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25~79岁, 平均年龄(58.5±10.6)岁。病变直径2.4~8.0, 平均病变直径(4.1±1.4)cm。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EMR, 依据常规手术流程进行。由于患者病变直径>2 cm, 故术中采取分片切除法[4]。ESD组行ESD术治疗, 静脉麻醉后, 首先对病变进行标记, 术中采用蒸馏水冲洗病变, 局部以靛胭脂染色已确定病变范围,在病变边缘外以3~5 mm APC标记切除范围。病变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的混合注射液, 每点2 ml左右, 针对病变大者反复注射。术中采用HOOK刀沿着病变外侧环切剥离病变, 采用热活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对黏膜缺损创面可见血管行预防性止血, 对于较大裸露血管以血夹夹闭, 确认完全止血。术中切下的病变组织采取大头针平板固定, 以10%甲醛固定后送病理室检查。
1. 3 观察指标 患者随访时间为3~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2.0±3.0)个月, 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记录复发率。复发标准:①于原病灶部位出现肿瘤(与原切除部位瘢痕紧密相连);②肿瘤处有明显的的黏膜聚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 ESD组30 63.2±24.0a15±4a对照组3088.9±36.020±6 t 3.2533.798 P <0.05<0.05
2. 2 两组并发症、复发率比较 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 包括术中穿孔2例、术后出血1例、直肠狭窄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 术后出血2例、直肠狭窄1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术后复发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20.0%(6/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与复发情况比较[n(%)]
3 讨论
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直肠黏膜来源的表浅型病变[5]。近年来, 随着理论、设备、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以及诊疗经验的积累, 该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同时, 研究人员指出, 由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情进展可能会形成结直肠癌(癌变率较高)[6], 因此该病的诊疗工作备受关注。
临床治疗LST的传统术式为EMR, 然而EMR会受到病灶大小的限制[7]。当患者病变直径>2 cm时, 需要采取分片切除的方法。无法提供完整的病理学检查标本, 增加了术后残余和复发的发生率。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应用于切除上消化道肿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ESD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 临床研究发现, ESD治疗LST的操作难度较高, 并发症较多。主要是由于ESD剥离厚度较EMR高, 因此易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限制了ESD的临床推广[8]。
[1] 苏虹, 刘明, 陈进忠, 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 31(1):46-48.
[2] 徐宏伟, 李岩, 陆喜荣. 内镜下治疗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11):1138-1140.
[3] 贾国法, 单红, 朱良松, 等.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治41例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2):107-108.
[4] 唐媛, 李春花, 于劲.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2):224-225.
[5] 朱大磊, 何玉善, 肖宝星,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体会.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 28(2):115-117.
[6] 朱大磊, 何玉善, 肖宝星, 等. 超声小探头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术前评估的价值.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6):592-595.
[7] 龚伟, 刘思德, 智发朝,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探讨.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5):255-258.
[8] 付兰英, 王雷, 杨小军, 等.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41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21): 2200-2203.
[9] 刘香, 高咪, 王晟, 等.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 32(3):149-153.
[10] 余强, 张金坤, 袁健, 等.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探讨.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6, 33(6):403-40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027
517200 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内科
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ESD对30例LST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作者在发现病变时, 结合放大染色内镜初步鉴别浸润深度。在术中, 通过注入CO2减少麻药剂量, 降低穿孔、腹部不适的发生率。并选择维持时间较长的黏膜下注射液(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术中采取电刀对病变进行环切, 采用的Hook刀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能够为降低出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采用热活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对黏膜缺损创面可见血管行预防性止血, 对于较大裸露血管以血夹夹闭, 确认完全止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术者对疾病的认识、术者的操作技术对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采用ESD治疗LST时, 引用先进的设备、提高术者对疾病的认识、操作经验等是十分必要的[9,10]。
2017-04-10]
ESD组手术时间(63.2±24.0)min、住院时间(15±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36.0)min、(20±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术后复发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20.0%(6/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者行ESD治疗, 能够使得患者在早期得到根治性治疗, 减少患者的痛苦,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证实了ESD治疗LST的临床适用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 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2 cm病变、创伤小、恢复快, 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病变残留, 疗效确切、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