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将学生带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2017-07-17黄荣华
黄荣华
没有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育。
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明明德”,就是要唤醒并彰明沉睡在学生生命深处的几千年传递而来的高贵德性,完成古代优秀文化的现代转译,实现古今生命的内在联通,以期他们能带着这样的高贵德性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走向生命发展的高地,创造人生的辉煌。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历经十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课程化的语文教育方略。其教学成果《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2014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的教材部分包括《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6册)、《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15种)。其中《中国人》以选修方式进入课堂,《中华古诗文阅读》以必修方式进入课堂,《中华根文化·中学生渎本》以推荐阅读的方式进入课堂,《诗经》《庄子》等整本书研修作为文理学院部分学生的荣誉课程。
这3套教材共22册,可谓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从21世纪初《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诗经》《楚辞》等开始大量进入课堂始,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十多年。
真正掀开学生心灵上反传统的传统的遮蔽,使他们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脉所流、生命所之
1.引导学生理解以至欣赏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
现在多数人高巾毕业后对“中国人”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是非常片面的,甚至足反面的。我们认为,通过12年中小学教育,正常的情况下,一个高巾毕业生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起码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正面的认识,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们将这一想法化为15个章节,编成《中国人》一书,纳入课堂教学中。
这15个章节为:儒家的理想人、墨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法家的理想人、释家的理想人、魏晋“觉醒”的人、儒道合流的人、儒道释合流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传说人物、神话人物、侠义英雄。每章主要由“经典理论”和“文学形象”构成。《中国人》表层以时代发展为线,内在则以“中国人”的精神发展为纽带,力图呈现“中国人的精神历程。我们期待通过《中国人》这门课程,使学生对“中国人”有一个最基本的正面认识,对在本民族发展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文化人物有真了解,有真理解,进而有认同与欣赏,使他们为有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成为这样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更深更广地认识以至欣赏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所自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独自形成与发展的体量巨大的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体,在历经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后,今天又顽强、坚定、有力地行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并且其行动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显现出重焕青春的崭新面貌,勃发出生命深处的人类意识与天下意识。我们认为,这一定与我们这个文明体的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但我们的教育对此几乎没觉悟。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概而言之,就是以“经”(儒家经典)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形成天人合一(或日天人同构)的宇宙生命体的文化体系(或日宇宙秩序)。在这个文化体系中,“经”居为中心,宣示“仁义礼智信”,具有天经地义(或日天地良心)的地位;“史”以人类故事诠释“仁义礼智信”;“子”以思辨姿态诠释“仁义礼智信”;“集”以文学方式诠释“仁义礼智信”。中华文明几千年就是生存在这一文化体系中,理所当然,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也就产生在这一体系中;或者说,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都围绕天人同构的宇宙秩序展开;或者说,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全部知识都围绕“,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展开。明乎此,我们才能明乎中华几千年古代文明的基本形态,明乎古代士人为何以坚守天地良心为己任,明乎韩愈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要义,明乎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谛。
因此,我们编写了《中华古诗文阅读》。全书6册以《论语》《古文观止》为核心展开,分阶段阅读《论语》大部分、《古文观止》40余篇、历代诗歌150余首,选读《诗经》《楚辞》《孟子》《苟子》《礼记》《老子》《庄子》《墨子》《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先秦经典12种和《文心雕龙》《诗品》。我们期待《中华古诗文阅读》能将学生的“识白”推向更深处。如果说《中国人》是从“人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做一个觉醒的中国人,那么《中华古诗文阅渎》则是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学生更深更广地认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所白,唤醒沉睡在自己心中的《论语》之“仁”,担起自己生命中应当承担的《孟子》之“义”,激发潜隐在自己头脑中的《老子》之“智”,了然可以自我享受的《庄子》之“达”,力行世间最难践行的《墨子》之“爱”……真正意识到《易》的“变化”、《礼》的“恒在”、《诗》的“无邪”、《楚辞》的“绚烂”、孔子的“中庸”、孟子的“性善”、荀子的“君子”、老子的“有无”、庄子的“齐物”、墨子的“兼爱”……不仅引领着我们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而且将成为世界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3.掀开学生心灵上的反传统的传统的遮蔽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传统:中国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间同帝国主义列强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弃绝中华传统的传统。这种传统概括说,就是“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这种反传统的传统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历程的必然结果。因为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同西方文明的比拼中“败下阵来”,很自然就被西方中心主义视为落后文明,认为中国长期处于“野蛮的闭关白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社会是“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因此,在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这种“歧视视角”中,我们自己也就逐步接受了这种“被歧视”,非常“自觉”地认为我们的文明低于西方文明,以仰视的心态接受西方文明,以愤郁的心态践踏自己的文明。正是在西方中心主义这样的控制下,我们逐步失却了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只能用西方的话语陈述、阐释、评价我们的古代文明,只能用西方的话语表达当下的生活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