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价改革撬动区域教育转型

2017-07-17殷建华徐晖

人民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监测区域改革

殷建华 徐晖

教育评价改革要更加注重根据国际教育评价发展新趋势和利益相关者的新需求不断修正和完善,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拓展可能性,在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时候凸显增值性。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区域教育改革巾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巾始终抓住评价改革这一重要支点,走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区域教育转型亟须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转型是教育发展过程巾一种教育形态向另一种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涉及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整体转型。苏州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改革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苏州白1994年在江苏省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在完善体系、优化布局、改善条件、促进公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下辖所有县(市、区)分别于2007年率先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13年率先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教育普及水平和综合实力始终位居江苏省领先位置。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苏州教育现代化还处于以外延发展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距离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高级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规则意识、民族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社会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现代人。这一任务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用评价这一杠杆,全面、科学地衡量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发展水平。

评价改革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苏州作为较早提出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近年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些重要环节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在: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而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而忽视诊断和改进等。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评价改革是全面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育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参与竞争中,建立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教育贡献等要素之上的教育综合能力。从国际上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与综合国力的竞争紧密相连。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过去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而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针对这一国际大背景,我们无法规避一个前瞻性战略问题,即2l世纪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需要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才规格及评价标准的研究力度,更加重视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建构

教育评价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价值判断和实践建构活动,每走一步我们都深感困难重重。西方教育评价改革历经近70年才实现了从测验时期到综合评价时期的发展。面对深化评价改革的迫切需求,苏州教育人必须以后发赶超的态势,努力把握全球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从不同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区域教育评价向纵深发展。

面向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199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责任书制度。每年初,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状,年终时市四套班子分管教育的领导组成联合考核组,對各地完成情况逐一进行考评、验收。这项制度白产生起就成为各地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使教育始终成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而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苏州教育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着各县(市、区)对教育目标考核规则的熟悉,以及每年100%的完成率,导致客观上难以评判各地优劣,目标责任考核逐渐流于形式。

为让这项制度重新焕发生命力,在区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合作机制,我们于2014年尝试依托大数据,发挥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由5大模块、18条指标、100个监测点(定量监测点74个,定性监测点26个)组成的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新体系。

几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后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方式,既注重评价政府的宏观统筹、科学规划、动态投入、依法治教和改革创新等治理能力,又突出数据比对、自主分析和个体评价等诊断功能;既关注重大教育改革文件的出台,又关注教育发展核心数据的采集;既亮出教育发展的创新成果,又晒出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改革后的目标考核得到各县(市、区)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对促进苏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向学校的学业质量监测。教育质量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监测是对地区或学校教育质量整体状况的评价,与传统的统考统测、升学考试有根本区别,不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基于课程标准,探求学业表现与教学、家庭、社区等背景变量间的关系,引导整个教育体系向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迈进。

苏州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层面的监测,但这两个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以全国、全省为总体考量形成国家、省级层面的质量数据,很难为学校层面的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指导。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推进教、考、评分离的基础上,于2014年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启动了为期3年的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帮、扶、放”项目。该项目以义务教育初中段作为监测对象,既对同一批学生进行3年纵向跟踪,又对同一类学生进行3年横向对比;既监测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发展水平,又监测超越课程标准的跨学科核心素养。

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近8万人次初中学生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个学科的质量抽测以及相关因素的网络测评,出具了指向教育决策、教研方式和教学行为改进,高度分析性的区域报告、学校报告800多份。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动监测结果的运用,把区域、学校基于监测结果的实践改进效果纳入督导评估或绩效考核范围,更加关注区域、学校实践改进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指数,仅2015年,各地、各校申报的监测结果运用项目就达90个。下一步,我们拟将初中阶段的学业质量监测向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高中阶段延伸,构建立体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面向学生的阳光指标评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苏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契机,构建了符合中小学生成长规律的“阳光指标评价基本框架”。该框架不仅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也强调发展过程应该是“快乐、自信、充满朝气”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成长过程”,其结果不仅是获得知识、发展体能,还要形成阳光的个性。

阳光指标评价主要从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分项评价,每个方面都明确评价内容的基本内涵指向和观测点。例如,品德发展主要反映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养、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国际理解等方面;社会实践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竞赛活动、创造发明、综合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情况。这些要求对于引领中小学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然,阳光指标评价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将把阳光指标评价作为苏州深化新一轮中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抓实、抓好,真正实现高中段招生从“招分”走向“招人。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反总

教育评价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在具体实践中,除了要注重系统性顶层设计,还要更加注重根据国际教育评价发展新趋势和利益相关者的新需求不断修正和完善,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拓展可能性,在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时候凸显增值性。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要抓好增值性。增值性评价是指一个地区、学校或学生在通过实施一定改进举措或接受一定阶段教育后,在各自基础上进步、发展的“幅度”,并以此对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办学绩效或学生个体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任何评价改革要基于一定的指标或标准,但绝不能再走进“一把尺子”对不同发展水平评价对象进行评估的怪圈。突破怪圈的“重中之重”是遵循“从起点看发展”的原则,以教育发展、办学质量或学生发展纵向增值程度,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每名教师、每个学生,从而把教育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低利害性落到实处。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要用好大数据。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革新,合理规划储存、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评价改革的必备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改進教育评价方式,能使评价内容更全画、数据范围更广泛、数据形式更趋于多样化、数据分析处理过程更简化,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的准确性,又减轻了工作负担。目前,我们在“苏州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建设了“政府教育目标履行情况监测系统”“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系统”“中小学生阳光指标评价系统”等应用平台,产生了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

但如何进一步打破数据鸿沟,实现不同平台数据的互连互通;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真正让数据说话、用数据说话,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艰苦摸索之路。

区域教育评价改革要打好“组合拳”。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都需要系统内外凝心聚力、协同创新,打好“组合拳”。从评价标准看,要加强各层面评价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从评价主体看,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参与权,既有上级评价和自我评价,也有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评价方式看,要注重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评价工具,既有以纸笔测试或问卷调查为主的定量分析,也有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定性分析。从评价结果看,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出具不同类型的报告,既有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共性问题的批量报告,又有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报告。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任何层面的评价改革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不会少,但只要目标正确,统筹兼顾,坚持不懈,一定会惠及更多学校的科学发展、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监测区域改革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分割区域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擦桌子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