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应该坚守的价值与原则
2017-07-17刘海峰
高考是我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高考改革事关教育全局,已成为重大的民生议题,而且是教育领域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公平与择优:高考制度的价值理念
高考改革应该坚守的价值理念有两个,一是公平,一是择优。
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也是人民群众信赖高考的根本所在。[1]可以说,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由于高考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人们心中已形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并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考试方面多是不怨苦而怨不公。
公平选才与全面考核之间往往难以兼顾,在以分数取人与舞弊不公这对矛盾之间,人们往往宁愿选择公平竞争、接受艰苦的考试,而不愿选择接受理论上较能全面考核实际上容易被“走后门”者利用的扩大自主权。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是其中之一。每年的高考,有如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在全民关注、高度重视的氛围中,让大家一再感受公平竞争的神圣和可贵。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当今中国还很难做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公平只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平,在中国是初级阶段的公平。高考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公平的,然而在没有其他更公平且能够操作的制度可以取代它时,高考便是最可行的相对公平的制度。[2]
高考改革要考虑城乡、区域、性别、民族之间的公平问题,因此改革相当复杂,难度很大。例如,高考改革应该顾及城乡公平。有一年,一个省的作文题为《品味时尚》,我就听到该省的一个教师抱怨说,这个题目对农村考生不公平,城市孩子可能对“时尚”较有感觉,许多农村孩子对“时尚”没有什么概念。我想,如果该省作文题给出一个《捉泥鳅的感悟》或《农忙的收获》之类的题目,不知城市的师生会有什么想法?由于高考命题教师不会从农村中学选调,即使过去是从农村出来或上山下乡过的命题教师,现在也多数长期生活在省会或地级市,不容易从农村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我们在高考改革制度设计时,就要有维护城乡公平的意思。公平是高考改革必须坚守的基本价值,也是判断其是否合理和成功的基本标准。
与公平密切相关的另一高考核心价值理念是择优。作为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高考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也是其必须坚守的价值。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中国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科举时代崇尚“至公”理念,坚持“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这种价值观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和民众心中。只有择优录取才能体现出高考的公平,如果不是根据考试成绩高低录取,公平便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每年有近千万人参加的大规模考试,高考改革不可能做到让各方都满意,因为参与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改革者较多从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发,而作为考生、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从自身考虑来看待高考改革。如果自己平时成绩比较好,但考大学时因为高考录取方式问题没有达到理想,那很有可能会给考生一个不公平的印象。所以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虽不是完美的,但有效避免了高分落榜,至少从分数方面体现出择优录取的价值理念,因此最受农村地区考生欢迎。多一分就取,少一分就认。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是高考改革的公平性问题。所以要让各方满意,一定要兼顾公平、效率。高考改革应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其公平性,而“万变”的是其考试内容和形式,可以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以公平为本。
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
2014年9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四是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3]
就高考改革而言,要使高考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高效,推进高考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4]
统筹兼顾。高考改革中至少存在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考查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等七对两难问题,高考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两难中寻找相对的平衡点。这些两难问题必须全面辩证看待,高考改革应该非常慎重,否则就可能出现比原先更大的消极后果。
公平客观。公平既是高考改革应该坚守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所在。在当今社会,大众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和关注比过去更高。而要做到公平,客观公正是一个基本原则。作为国家教育考试,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坚持程序正义是基本要求。高校招生考试从制度设计、命题内容,到录取中的民族和区域分布方面,都应坚持公平客观原则。
科学高效。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要让高考在科学选才方面发挥作用,不仅注重高考改革的公平方面,而且要注重高考改革的效率方面。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好奇心、探索精神,在命题和管理方面应该做到科学。同时,高考还应注重高效,即人才选拔方面的效率,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准确地测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将考生区分选拔到合适的高等学校;另一种效率是指尽量使高考做到高效、经济,让考试简便易行、方便考生,省时、省事、省力、省钱,在朝灵活多样的方向调整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让高考变得过于纷繁复杂。
多样选择。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推行新课改还是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都应强调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很快就要进入普及化阶段,过去为选拔精英而形成的考试内容、形式、录取模式等多方面都面临着改革,要逐步走向多样化。在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试点改革中,应该说已经充分体现出多样化和选择性,尤其是上海和浙江的高考综合试点,“3+3”的科目选择有20种以上可能的组合,高校、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报考选择,高中的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循序渐进。与自然科学或技术方面的改进不同,在社会进步方面,渐进的改革往往要优于突变的革命。为使高中校长、教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心理上的准备,避免导致教学和管理陷入无序,高考改革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稳步推进。重大的高考改革一定要试点先行,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渐进推广实施,稳扎稳打能避免高考改革走弯路,或出现反复之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折腾。
实践可行。在高考改革领域,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考改革的设计和政策的出台不仅要符合教育理想,同時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教育理论、符合科学选才的理想固然重要,但具有科学性不一定具有可行性,而只有可行的才是能够付诸实践的。在高考改革领域,不符合规律的设想,即使愿望再美好,也无法贯彻落实。只有符合招生考试规律、符合主流民意,通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高考改革,才可能长久实行下去。若实践证明不可行,则应勇于调整改进。
注释:
[1]林蕙青、苟人民:《高考30年:在改革中前行》,《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
[2]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光明日报》2014年9月5日。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