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

2017-07-17朱哲董筱婷

人民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彼得愿景层面

朱哲 董筱婷

2017年4月16日-17日,学习型组织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先生受邀参加了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举行的“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高端对话活动。

未来教育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美国的系统思考实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系统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围绕这些话题,彼得·圣吉与南外师生进行了现场对话。

学校在未来会被取代吗?

教师一:您对当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有怎样的理解?中国的文化智慧对您提出的管理理论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彼得·圣吉:首先,管理都是关于人的,当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领导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而更多地聚焦于事情本身或者目标。但实际上,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人去做的,所以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做管理者与做老师非常相似。

只是管理者“教”的对象是成年人。做成年人的老师,我们要思考对方看中的是什么、他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还要思考他们如何成长,看到有哪些东西在制约他们。这里暗含了儒家传统中的思想精髓。

南怀瑾老师跟我说,现在所说的教育多是西方的概念,其实中国有更古老的提法一教化,即通过“教”去“转化”。我想这不仅是老师,也是领导者、政府官员以及所有成功的领导者都要做的一通过管理助力他人的成长。一开始听到南怀瑾老师跟我讲“教化”这个概念时,我就非常有共鸣,因为我所观察到的所有优秀的领导者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能让共事的伙伴成长。帮助对方成长比告诉、命令他们去做什么更好,这是东西方管理之间一致的地方。

教师二:对于班级、年级和学校的三级管理,我们应该如何设立目标,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持续、长期的团队学习,我们应该如何激励他们?有没有什么模式可以给我们借鉴呢?

彼得·圣吉:我覺得没有模式可言。实际上,创建共同愿景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愿景,同时辅以良好的互动氛围。当群体之间有共同的话语,自然就会有共同的愿景从这个群体当中生发出来。所以我个人觉得,共同愿景实际上是一个副产品。老师要做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把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联结起来,二是在群体中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之间有共同对话的空间。

所以在《第五项修炼》中,个人愿景的自我超越发生在共同愿景建立之前。很多时候无论是作为领导者、管理者还是老师,我们有一个误区,似乎想自上而下地去帮助别人建立共同愿景,但其实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愿景,否则好像我们在种植物,却没有关注土壤的环境。

教师三:在未来教育中,学校这种学习系统会发生哪些改变呢?甚至学校作为一种集体学习的场所,是否会被取代?

彼得·圣吉: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传统的西方式学校很有可能会被取代,比如说老师教、学生被动听,老师有答案和统一的教学大纲这种模式。我觉得更有可能的状况是学校的某些作用会消失。但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我们如何思考学校的本质。

比如说,有人认为互联网大潮之后学校会消失,因为大家会在网上听课,教学的内容、老师的讲授都可以从网上获得,不需要再去学校。这种论调背后的假设是:所有的学习只是在学习一种知识。但是,学校在传授知识之外还能做些什么?那就是,学校还是一种社交场域。在学校里,孩子们能和大人在一起共同学习,孩子们能在操场上奔跑,一起参加运动俱乐部,一起参加演出……所以,学校是一个集体社交概念,而不是单纯的个体。我个人觉得,对于真正的学习,社交非常重要。网络是建立不了这种社交场景的,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学校可以做得更好。

学校要创建一个什么环境呢?那就是在这个环境里,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一起共同取得一些成果。所以,如果想要学校在未来真正有持续的意义,我们必须关注真正的学习。对于真正的学习,上述两点很重要:一是清楚一起学习意味着什么,二是群体如何共同达成学习的目标,并且这个成果对于学习者本身是有意义的。这与工业化时代下的教育,即像生产线一样把人从点A输送到点B是不一样的,在那种形态下只要知识只传递出去就可以了,所以学校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校做了什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教师四:学校可以运用哪些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彼得·圣吉:在过去的25年,

我与老师群体有一些互动,见证了他们如何在学生中培养系统思考,所以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孩子们是天然的系统思考者,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成长起来,而家庭是最基础的一种系统,家庭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互动;他们在自然中玩耍,与自然生态系统也有非常直观的互动,孩子总是置身于各种系统当中。

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学校不去关注这些层面,他们无论在意图、结构设计还是各个方面的运作上,都没有考虑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系统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一些更为古老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我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教育。南怀瑾老师去世前创设了太湖大学堂,这个学堂是对5-12岁的孩子开展教育。学堂引人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很多好的实践,比如诵读经典。

然而,这种诵读经典的教育方式被误解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西方教育工作者觉得诵读没有意义,认为这不就是把书籍背诵一遍吗,而且孩子们并不理解书里到底在说什么。在我看来,西方教育强调个人学习,他们忽略了在经典诵读过程中集体场域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看到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的时候,马上就能明白其实这是一种唱诵。

南怀瑾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的唱诵其实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也就是说,当我们谈社会和谐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存在于一个理念层面,当诵读经典时,我们在身体层面、情感层面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集体的、和谐的场域当中,这种实际的体验对于社交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诵读经典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将意识到他与每个人之间的联结,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能够联结到更大的集体,所以这种训练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系统认知是有帮助的。

另外,西方对诵读不认同还有一个原因,西方更强调头脑层面的教育,较少关注身体层面和情感层面,所以西方教育工作者对经典诵读背后的那种智慧和价值视而不见。当西方教育方式被引进中国的时候,这种非常好的教育实践就被彻底抹杀了。

在太湖大学堂,每天吃完晚饭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孩子们在一起诵读孔孟学说,他们很喜欢,因为诵读就如大家在一起合唱一样。孩子们在诵读的时候是不是理解呢?可能他们理解那么一丁点,但是没关系,他们可能30年后的某一天突然间就悟到了。

如果你在美国参观一些系统学校,会发现他们的小学生每天放学之前都会做一件事情:在一张图上描绘一天的学习状况,图上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是每天学习的程度。可能早上开始学习的时候兴致比较高,纵轴上的点就高一些,10点钟的时候感觉累了,就下来一点,到了快放学的时候又比较高涨。

每个孩子都会向其他小朋友讲解自己的那张图。他们用身体动作演示学习程度,如果他们学了很多就站得很高,表演学得不太积极的时候就蹲在地上。这张图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讲述自己这一天的小故事,说明为什么我今天是这样一个曲线。这既给了孩子们自己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也让他们分享了这个体验,同时了解了其他孩子的状态。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很简单但很有意思的活动。这就是系统学习的练习。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设计这些活动,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系统能力。

教师五:如何在课程中运用系统思考,您有DI陛具体的建议?

彼得·圣吉:我以食品为例。在美国,特别是在城市里,很多孩子认为所有吃的東西是从超市里来的,不知道有土壤,不知道食物是在自然界中长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种过任何东西。所以,当孩子们了解到一些食品是被种出来的时候,其实他就了解到自己和农民之间是有关联的,自己的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也是有关联的,这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行系统观察的机会。

当孩子们年纪更大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更加成熟的系统思考训练。比如,可以带孩子们深人了解全球所面临的食品危机:当食品变成生意时,与食品相关的所有决定只取决于短期的利益。对于年龄更大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思考不能只基于利润去看待食品,而更应该关注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农民是不是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以及我们是不是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这些都是系统问题。

另外,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当社会更加富有的时候,对食品的需求也会改变,这种需求的转变对全球的食品生产体系也会产生影响。

系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与他人相处

学生一: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学校生活中,当我的人生观与他人的人生观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理解自己、同理他人呢?

彼得·圣吉: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是谁的时候,会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感受方式不同、三观不同,教育非常核心的一个目标就在于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这些不同共处。

我觉得首先从学习聆听开始,当别人说了一些你不认可的事情时,你会很自然地因为不认可而把自己的内心之门关上,有的时候内在的声音如此巨大以至于我们完全听不到其他人的意见。我觉得,聆听的第一步是如何既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又不被另一个声音所遮盖,同时听到其他人的声音。

第二层次是在于聆听的时候不仅仅是头脑去听,还要用心去听,并不是只去听他的话语,而是去感受这个话语背后的那个人,所以这是一种同理式聆听,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修炼的过程。

第三层次的聆听与同理式有一些类似,但更准确的翻译是慈悲。慈悲跟同理有一个细微的不同,“同理”是我考虑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慈悲”是我不仅考虑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我在这当中还有一份善意,这个善意是我希望对方能更好,这是一生的修炼。

虽然说是一生的修炼,但是我们可以从当下的每个对话开始,就像你提到的当对方的观点与你不同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学生二: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您的理论去看待自己的失误,去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呢?

彼得·圣吉:当你能够直面错误的时候,你固有的心智模式自然就会转化了,因为那种错误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所以,当你正视一个错误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去思考,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造成了这样的错误。

错误有两种,一种是你没有完成想要做的事,但原因不是因为你的想法有问题,你仅仅是没有完成你想要达到的目标;第二种是你有这个意图,也已经很努力,但结果还是错误。第二种情况下你就要去反思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说了一些让别人觉得不太舒服的话,但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伤害了别人,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可能是太关注于自己,所以当意识到这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就会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智模式。

刚才说的两种错误,第一种在执行层面,第二种在思考层面,当思考层面的错误发生时我们去反思,这会促进心智模式的转化。但是第二种错误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些好朋友给我们指出来。友谊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你的朋友能够告诉你一些你不想听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猜你喜欢

彼得愿景层面
一起向未来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