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中华文化习养融入日常学校生活

2017-07-17陈启德

人民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礼仪课程体系书法

陈启德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的做法是,以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为引领,启动实施“中华文化习养项目”,取得了一定实效。

我们通过构建“经典、人物故事、礼仪、书法、武术”五学并举的课程体系和内化于心养成、外化于行习养、日常生活习养、地方特色文化学习四条实施路线图,整合国家课程,建立起经典诵读吟唱、传统国术训练、生活实践教育等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心灵成长。

把经典诵读与人物故事修习融入国家课程体系

学校将童蒙养正经典篇月、人物故事、文学经典篇目进行了整体规划,使每一位教师明确文化修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这一规划是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关于“五学并举”课程指导科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而制定的。在经典之外,学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增加了文言名篇的内容,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涵养,学习、感悟古人的文化价值,启迪学生心灵。具体规划安排见下表。

从当前中小学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要求来看,将如此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学习内容再另行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确实很困难。怎么办?只有将中华文化习养的内容与国家课程有效整合,紧密地融为一体才能落实。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实施“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改进”,即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与学情强化课程整合,将文化修习内容无缝对接到国家课程体系中。如上表中的文学类文言经典篇目以及《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千字文》《史记》选篇等与语文学科整合为“语文+文化”,在语文学科中每周拿出一节经典诵(阅)读课,由语文教师负责落实。而德育价值突出的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弟子规》等篇目则与道德与法制(品生、品社)学科整合为“品德+文化”,由品德教师负责落实。

人物故事修习旨在更好地传承文化价值和立德树人。只有将人物故事的精神、文化与道德价值研究清楚,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要领,如—二年级注重孝道传承,注重培养孩子细心观察、坚忍毅力的性格品质,我们把二十四孝故事、《精卫填海》《铁杵磨针》等成语故事与课本人物故事《数星星的孩子》等进行了整合。

这方面的内容选择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当前小学课程教材,即由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把教材中所涉及的人物、成语故事进行选择分类,提炼故事的精神、道德价值.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落实,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的。二是在各年级学科人物故事统筹实施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目,本着查漏补缺、丰富故事内容的原则再增加若干人物故事。

传统技艺习练课程重在涵养德行

传统技艺习练课程主要包括书法、武艺、礼仪教育三个大类,与相关国家课程实现无缝对接,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落实。

结合国家课程《书法》教材的实施,学校进一步将书法课调整为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两大类。在—二年级主要进行硬笔书法练习,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也是书法修习的任务目标;三四年级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相结合,在—二年级尚未达到硬笔书法修习要求的要继续练习,同时开始毛笔书法练习;五六年级则在普遍修习的基础上,组织书法社团供有志于书法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武艺课程,课题组专家主要倡导太极拳、射箭等传统武艺,学校在实践中根据可操作原则,将国画、手绘画、民族乐器等均列入“武艺”,与音、体、美学科紧密结合实施。

礼仪课程的实施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借鉴《常礼举要》等有关资料,将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訪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等人际交往礼仪、生活礼仪进行练习和应用;二是通过举行开笔礼等大型礼仪活动、观赏重大礼仪活动以及开发礼仪操课程等措施,落实礼仪教育。

从价值教育的角度看,推进此三类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书法家、武林高手,而是通过这些技艺的习练,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此作为修心修为的基本且必要的途径。在实施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其课程价值的根本是把练习书法、武艺、礼仪的过程看得比技艺本身更为重要,以此为载体祛除浮躁,让心沉静下来,达到《大学》所谓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为境界。

在生活与实践活动课程中感悟并展现习养成果

“求学不避远重洋,问道中华以外天”。2016年暑期,我们访问日本“教育之乡”长野县,考察传统文化在日本学校的情况。在该县伊那市、驹根市中小学访问时,发现他们都在实施“无言清扫”,即让学生在静默中认真清扫卫生,实现修心修为的教育目的,将教育的内核和价值寓于日常琐碎的生活与实践教育之中。推进中华文化习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领悟,不在于对经典的阐释,关键要看能否彰显于日常行为之中。受此启发,学校注重了秩序、安静、整洁、公益、劳动五项基础教育。

秩序教育基于学校不足30亩地却有3300余名学生的大班额实际,从路队秩序、两操秩序、队形队列训练开始,从外显形式层面逐步深入到诚信、爱国、敬业、友善、仁爱等内涵层面;安静教育则基于小学生易动易躁爱喧哗的年龄特点,制定课堂内外、校园活动、大型集会、上学放学等场所的语言交流要领,不反对学生交流观点、看法,但要注意音量及不影响他人的基本规范,并长抓不懈,收效明显;整洁教育则从学生衣着和教室、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及教室桌凳整洁有序抓起,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公益教育主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部分学生到敬老院、社区和景区做公益,体验助人为乐和利他所带来的愉悦与价值;劳动实践教育整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行每学期每班“两个劳动日”制度,让学校参加校内工作实习岗和校外劳动锻炼,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认同。

学校注重整体规划学生各类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达到学以致用、增长能力、明理修身的目的。特别是坚持开展的升旗仪式、远足、研学旅行、社区公益、体育节、艺术节、经典诵读大会等活动形成了序列。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和感悟诚信、友善、秩序、合作、毅力等多重价值观的意义。

生活实践教育成效彰显。一是孝亲尊师蔚然成风,学生大多在家能够尽力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着想,收拾卧室,打理自身生活,为父母分忧。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习惯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校园纪律与秩序明显改善,无论是大型集会还是日常上学、放学,秩序美与安静美交相辉映,尽显学生的日常风采。2017年5月,学校“沙包飞舞、快乐来袭”的沙包操面向潍坊全市推介,3000名学生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动作与韵律相和,体现了秩序教育的成果。

三是学业水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是学业成绩全面提升,而且学生的诵读、书法、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均进入了学生学业评价序列,让教育质量的呈现不再是单薄的分数,而是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力和外显行为的践行力的综合提高。

传统文化习养促进教师心灵成长

在推进实施学生中华文化习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文化修养提升和心灵成长,教师心不在焉,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学校始终把教师看作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注重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内驱力建设,通过支持教师社团建设和专业研究,全面促进教师文化修养和心灵成长。

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2015年,学校一名教师主动找我谈国学经典教育,当谈到师资队伍建设时,这位教师主动提出组建“教师国学研修社团”,并从最初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人。他们自发在一起诵读经典、研习经典并将所感所悟与教育情怀和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的当下,这项活动使教师职业责任感得以重新焕发。其后,“教师公益社团”“教师驴友社团”“教师舞蹈社团”等纷纷成立,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激情空前高涨。

在中华文化习养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精神面貌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滋养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教育应当把传承传统文化价值作为历史使命来看待,把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让中华文化习养开启师生美好的心灵之旅。

猜你喜欢

礼仪课程体系书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筷子礼仪
诗书画苑
礼仪篇(下)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