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中凝练新智
2017-07-17孙正军
孙正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物候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生态文化,是成就“一方人”的重要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地域文化精华,服务于现代教育,培养有中华民族基因的中国人。
临淄,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前后历经80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现象,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古齐国兴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未随齐国历史的结束而消弭,而是化作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仍然生活在临淄土地上的后人。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临淄一中)地处齐国都城临淄,学校以“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练新智”为发展策略,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创建现代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现代素养。
从齐文化基因中凝练育人目标
风俗是重要的文化积淀。古齐国处于海岱之间,泰山的稳重与大海的广阔对齐人、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齐地、齐国因“仁而好生,以仁为俗,好让不争,见利而让,以义为尚”,被称为“君子之国”,仁义礼俗,成为齐俗上源。《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是说传统的礼教风俗形成了齐人宽容朴厚、通情达理、足智多谋、好发议论的风气和乡土家国理念重、不肯游动外流的习俗。
结合齐文化的这些特质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初中生的发展需求,临淄一中把“健康个性”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康是一个人的身心和谐,健而不康则生困顿,康而不健则难持久。个性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良好个性,对学生而言,重在认知思维的独特性与成长发展的多样性,只有培养起健康个性的认知思维能力,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临淄一中切中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把“健康个性”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社团建设、文化活动等整体教育教学的设计之中,倡导多元,鼓励个性。以学生社团为例,学校按照科学实践、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公益服务四大类别和学校设立、学生自愿两种组建方式,成立了近百个社团,社团活动以学期为周期,每个学生可以“一以贯之”,也可以多方涉猎。最小的社团是由三个学生自愿组建的“火龙果社团”,她们从南方买来火龙果苗,尝试温室种植。
创造性转化齐文化元素,构建学校文化价值体系
一所学校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自己的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体系之中,在耳濡目染与心领神会中完成教育与转化。
学校“稷下学宫”北侧的影壁墙上镌刻着大大的金文“齐”字,“像禾麦形,大量种子同时萌发”,契合了教育的本质与追求。学生的很多活动大多以此为背景。
临淄一中的校徽,主体是中国汉字行楷“中”,背景主色调蓝代表天网,绿色拼音字母“LZ”代表地方,中间红色的阿拉伯数字“l”,代表人,顶天立地。几个不同的元素重组,让大家做一中人、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中,“一”和“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被赋予万物之始的意思。“一”启示我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有自己的个性。“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的意思,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是中华文化的密码。《周易》中讲: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我们用校徽告诉自己,传统文化可以融入现代教育中,而且可以给我们新的思想启示和精神鼓舞。寓刚于柔、不偏不倚的“中”字校徽,不仅张挂在校园里,而且影印在教师的备课本、工作档案和学生的《成长的脚印》上,也贴附在学生的校服上,成为学校和师生的重要标识符号,也成为一中人的文化标识。
临淄一中以“敢为人先”为校训,是受太公封齐的启发。《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太公在赴国上任的途中,听到客舍中人“时难得而易失”的议论,受到启发与激励,于是半夜整装上路,天将亮时到达封地。此时正赶上“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如果姜太公不抢时机,先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敢为人先”要求我们保持昂扬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做最好的自己。
以“自主互助”为校风,是对学校传统的传承,让自主互助成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为学校、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品格基石。
以“教学相长”为教风,是受《学记》的启发。教学相长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双向讨论的教学方式,一种科学民主的研究氛围。
以“探索求真”为学风,是受《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启发,鼓励学生在未知领域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追求客观真理和探索未知世界是探索求真的最高目标。
以“学以成人”为寄语,是受《论语》和《学记》的启发。《论语》记载:“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记》中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可见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力量,会对师生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临淄一中把齐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轉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深具文化底蕴的学校文化,奠定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教育潜力。
从齐文化资源的融合中建设齐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依托丰厚的齐文化资源,结合初中生特点,重点开发了环境课程、文本课程和活动课程。
一是通过环境课程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建设了以齐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校园环境,形成了三进深、三主题的传统文化校园结构。
第一进为学校门厅,主要标志为四幅大型浮雕,分别是“人文始祖”“管鲍之交”“孔子问礼”“义圣鲁连”。四个主题都与齐文化有关,如“伏羲兴起于齐地”“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管仲、鲍叔牙、鲁连都是有史可查的齐国志士先贤。
第二进为教学同区,主要标志为“稷下学宫”和日晷。学校把报告厅命名为“稷下学宫”,是对千年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学校的“一中讲坛”在这里定期开播。教学园区中央,矗立着两米多高的日晷,与地理园一起构成了理想的教学现场。
第三进为教学后园,主要标志为“闻韶书院”。书院内设“朱子家训室”和“游阳文社”,布置以明清古式书桌、条凳、屏风,墙壁上张挂着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书架上陈列着县志、村志、家训等古籍,是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古代家风的地方。
二是以文本课程为媒,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学校编写了《稷下人物故事选粹》《徜徉在“齐”味校园》《学以成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历史名人》等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精选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注重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轻松阅读中领略古人雄浑睿智的辩才、执着深沉的情感。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齐文化素养,让齐文化进入各个学科的“资料库”。如,语文、历史课以《齐风》为主题的经典阅读,通过汉字文化,培养中国象思维;道德与法治课以稷下学为主题,实现了与齐文化、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音乐组、体育组教师多方查找资料,求教专家,开发“齐韶乐舞”和“蹴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风古韵中感受“至善至美”的韶乐和“中和刚健”的蹴鞠。
三是在活动课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每年举行以齐风流韵为主题的“春之韵”大型诗文诵读活动,组织师生到管仲纪念馆、古车马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太公广场等场所诵诗赋文章,把齐国历史故事改编成情景话剧,体验文化精神,感受传统魅力。
学校制定了《临淄一中齐文化体验课程实施方案》:每个学生在初中四年中,至少要熟练掌握200个齐国成语,10个齐文化故事,表演1个齐文化情景剧,参加一次齐文化主题演讲辩论,并作为学生完成初中学业、顺利毕业的“特别要求”。
从齐文化价值取向中孕育初中生现代素养
学校从齐文化中重点梳理出三方面思想内涵,即“生死利齐的家国情怀”“隆礼重法的规则意识”“变革开放的未来眼光”,培养初中生科学、人文的文化基础和责任担当的社会参与能力。
1.生死利齐的家国情怀
齐国贤相管仲认为,一个人的生死应当建立在三个基础上——社稷破败、宗庙灭亡、齐国失去后嗣,也就是整个齐国无以为继了,那么他会为之而死。《晏子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共同表达了齐国先人不拘小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从爱家、爱校开始。学校以姓氏文化为题,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姓氏的起源、变迁,寻找本姓氏中的历史名人及其生平与贡献,再由姓氏文化拓展到“寻找家风、家训、家潜”的调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身的血脉史,增强家族凝聚力,更好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树立“大我”观念。
尊重传统、了解民俗。学生通过办手抄报、写感想,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民生民俗,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用文字、图片(包括手绘图和照片)展现家乡人在语言、生产、生活中的特色。
树立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开展“爱家、爱校、爱社区”活动,从每天干家务、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为社区做一次公益活动等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等基本素养。克服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积极融人家庭、学校、社区生活当中,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维护集体利益。
2.隆礼重法的规则意识
齐国在国家治理上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重法”的风格,其特点就是注重规则。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立足于班级的道德公约,提升初中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每个班级、级部都成立了“自主互助管理委员会”,制定班级公约,强化自主互助管理。学生在行走、坐立、集合、人际等日常学习生活中懂规则、守规则,争做“谦谦小君子,堂堂小公民”。
立足于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升初中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总结学科特点、知识规律与思维特质,注重智慧生成,引导学生探索本质、发现规律。学校在各年级间推行“学长制”,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与帮助。
立足于人生的成长规则,提升初中生自我规划的觉悟。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发放《成长的脚印》手册,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每一个成长与变化,感受成长的节奏,接受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的督促,落实好班级公约、校规校纪、社会公德,乃至法规法纪,在学习中找方法、循规律,制定好自己的成长规划。
3.变革开放的未来眼光
齐文化是变革开放的文化。学校城阙边的门上,写着《管子·正世》中的名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意思是不要依恋过去,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变化,要与世俗一起改变。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建设了“空中农场”“无土栽培室”,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一年四季里,学生在“空中农场”耕耘、播种和收获玉米、小麦、花生、西红柿、地瓜等粮食和蔬菜,观察生长状态,了解生长习性,培养观察、记录、比较等科学实践品质。
培养预测未来的能力。能够预测来来并适应发展,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建设了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空间”和“创客室”,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力,用文字、图画等方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未来世界、未来生活。
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學校成立了阅读、科普、艺体、心理健康、生活指导“五大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一名主任,负责该中心的活动组织与开展。阅读中心的读书沙龙把“三经两子一语”(《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管子》《孙子兵法》《论语》)作为教师必读书目;科普中心的航模、海模等活动,使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兴趣勃发;艺体中心以身怀一技、幸福自我为宗旨,教授学生艺术、体育技能;心理健康中心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个体案例三个层面的活动,积极介入学生的健康个性成长;生活指导中心本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从做饭、缝衣等日常“俗务”中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恩父母。学校还积极开展读书成长、感悟自然、生活科技、走向社会、艺体人生、生涯规划、我爱我家、齐风流韵“八大行动”。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项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教育的功能。临淄一中“从传统中凝练新智”,以厚重的齐文化为背景,以现代素养为蓝图,勾勒自己的教育梦,成就学生的未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