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精神成就今日君子

2017-07-17陶继新

人民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陶继新

山东省曲阜市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原曲阜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二附小”)地处孔子故里曲阜,这所百年老校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抱着“学而时习之”的态度。近年来,在校长李成泉的带领下,学校以“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为发展目标,开展“君子教育”十多年,取得了累累硕果。

孔子赋予“君子”丰富的道德内涵,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对“君子”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认定,希望成为君子,不希望做小人,至少不愿意被称为小人。可以说,君子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人格魅力。

李成泉认为: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其本质内涵与今天倡导的育人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中国人”,“中国人”应该是君子之人,是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君子是有修养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充满智慧和生活品位的人。

二附小从“仁智勇艺”四个维度阐释君子教育的目标,这是对具有民族魂与创造力和谐为一的现代君子定位。这里,君子教育不再仅是一个德育概念,而是上升为一种教育的目标及一系列相应的教育主张,把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等思想的精髓融人现代教育生活,给现代学校教育打上文化的底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系统丁程。围绕“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相继提出了“五大特色构想”。一是确立以孔子“广爱”精神作为校魂;二是在德育上提出“少年君子行动”育人特色;三是在教学上实施“学思行课堂”,倡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四是设计实施校本课程《走进孔子》;五是以建设“儒雅校园”为目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五大特色构想互为依托,共同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体系。

“三大行动”构建经典浸润的校园生活

“晨诵、午读、暮省”是二附小为学生设计的校园生活“三大行动”,其目的是为学生构建起以立德修身为目标的经典文化浸润的校园生活。学生每天到校后30分钟的“晨诵”,全部诵读国学经典;下午上课前有30分钟的“午读”,自由阅读中外名著;下午放学前有20分钟的“暮省”,“三省吾身”,反省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二附小每天30分钟的“晨诵”开启了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一堂典型的“晨诵”,由一位小男生主持,学习目标是背诵一段《笠翁对韵》,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有领诵、齐诵,个人诵、小组诵,男生诵、女生诵;或击掌而诵,或拍桌而渎;时而吟唱,时而朗诵;或站立,或“接龙”……热闹非凡,激情洋溢。30分钟里,孩子们还“温故而知新”地背诵了以前学过的几十首古诗、古文,学习内容之多,孩子们的兴趣之高,收获之大,如不身临其境,是绝难想象的。可以推想,每天如此,每周如此,每月如此,每学期如此,每年如此,六年下来均是如此,那将为孩子打下多么深厚的国学童子功!小学是记诵的最佳时段,一旦错过终身不复再来。二附小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不再来的“机遇”,让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腹有诗书”的童子功。这种“功夫”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当下的精神生活,还会为其未来成长埋下一颗优质的种子,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就会破土而出。而现代君子,恰恰是需要这种厚积薄发的“功夫”的。

“午读”时间,笔者走進几间教室,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津津有味地在读着书,《童年》《简爱》《老人与海》《斑羚飞渡》《小橘灯》……不仅有中国经典,还有世界名著,这些都已经成了他们不忍释怀的读物。现代的君子应该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这里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集结地,让学生尽情汲取世界文明的滋养,对君子人格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孔子的高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因为通过内省,可以有效地促进君子人格的形成。二附小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的“暮省”,正是这样一种行为。这个时段,孩子们不是急于回家,而是静下心来,反思一天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进而思考如何改正,然后还要写成文字,作为日志而留存。有的时候,孩子们一起讨论,看看哪些同学有良好的表现,从而自觉自愿地“见贤思齐”。这样,学的过程就不止停留于记忆训练,而是成了学生思想与个性的自然流淌与表达,孩子们在自我书写与自由思想中自觉“修身”,进而成为真实、日趋向善的个人。

向善是人之共性,孩子尤甚。他们中的某些问题与错误,从本质上说,并非思想问题,而是习惯与心理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积少成多,以致出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语出《礼记》,即错误已经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不容易了)的后果。通过“暮省”,孩子们就有可能像颜同那样:“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于是,“不远复,无只悔,元吉”(语出《周易》,意即有缺点即时意识到,就不会有行为偏差;刚刚偏离正道就能发现,就不会犯大错)也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

讲故事是从古到今最受孩子欢迎的教育形式之一,它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儿童的想象力,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并进而理解故事体现的生活意义、处世原则和人生智慧,孩子们在听的过程巾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就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教育的时代使命”。充分利用中国先贤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道德故事、历史故事等故事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崇尚讲广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塑造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这是二附小将“讲好中国故事”列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的主要原因。

据学校教务主任张凤霞介绍,讲故事已经进入学生课程,在低年级,学校专门开设了“故事课”。学校要求所有年级的语文课在40分钟的时间里要拿出5分钟讲故事。故事内容一般由教师和学生选取,多为中国古代、现代名人先贤和成语、神话、寓言故事。讲故事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讲、组合讲,还有演故事、画故事。学校还定期举办故事比赛,把讲故事纳入教师考评和学生素养的监测之中。

教师周倩说,讲故事还会与学生的阅读诵读相结合,通过讲故事带动阅读,通过阅读促进讲故事。学生在讲故事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是综合的。在选取故事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扩大了阅读面,还逐渐学会了去粗取精的选取能力,即除了所选的故事要有趣之外,还要能发现故事中蕴含的积极意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近朱者赤”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选了好的内容,要想讲好,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情感的浸润与共鸣,才能使孩子们讲起故事绘声绘色、抑扬顿挫,且兴趣持久不衰。他们的综合素养也在讲读中、在思考中、在表达中悄然提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这里的“知”在求知层面,“好”在道德层面,那么“乐”就进入到了审美层面。讲故事,则将求知、道德与审美融为一体,让学生争做现代少年君子升华为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开设“孔子学堂”,汲取《论语》智慧

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创设了“孔子学堂”項目,“孔子学堂”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堂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活动。二附小的“孔子学堂”已成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进学校项目的典范,其中《论语》是最重要的读本。

中国文化之所以历尽磨难而千古长存,原因固然不止一端,却与千百年来大家共读一本《论语》有相当关系。如果人人都能渎好《论语》并且身体力行,对于整个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论语》中的很多思想与智慧,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一脉相承。李成泉说:“如果选一本书让教师与学生终身去读,那就是《论语》。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亲近《论语》、感知《论语》。”

在二附小,到处可见诵读《论语》的身影,人人可诵《论语》章句,时时可闻《论语》之声。每天上课前,教室黑板上都会有一段新的《论语》,上课时老师走上讲台喊“上课”,或下课时老师喊“下课”后,学生都会朗读这段《论语》。每天六节课,节节如此。此举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经典的场域,让学生耳濡目染,如此六年下来,《论语》里绝大多数的章节学生都可以诵记在心了。

在二附小,不仅学生学《论语》,教师也在学《论语》。学校要求教师,对于《论语》的要义不只是自己心里明了,还一定要讲得明白,要讲得让听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要求教师有些苛严,可李成泉却不这样认为,这样要求身处曲阜的二附小教师并不算高,因为他们具有传承孔子思想的重任。“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论语》论坛,请教师们上来讲。

二附小已作出规划,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们一起学《论语》”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拍一部不少于15分钟的《论语》微课影像片,先部分后全体,作为大家共有的精神财富,收藏于室,存留后世。再过一段时间,《论语》论坛还要向学生和家长延伸,让他们也在论坛上一展风采。

开笔礼、志学礼、祭孔仪式,用礼乐教化励人有仪

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礼仪(形式)与礼义(内涵)的合一,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能使整个社会成员结成一体。

孔子重“仁”言“礼”,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礼的本质是仁爱。他又言:“不学礼,无以立。”还说要“立于礼”。足见礼之于人的成长意义之大。身处现代社会,要想具备君子之风,礼依然不可或缺。而通过仪式这种特殊的载体,彰显出更大的生命力量,使人触生情感、经验和获得意义感。二附小的“开笔礼”与“志学礼”,便成了具有生命张力的一个礼仪品牌。

“开笔礼”古已有之,那时,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因此被称为“人生第一大礼”。八年来,二附小每年一届的“开笔礼”成了入学孩子及家长最重要的典礼。通过正衣冠、献花篮、颂先师、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开笔描红、诵读经典等仪式流程,让童蒙初开的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感。“开笔礼”定格了孩子当下的心理,成其终身的铭记,同时也向家长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孩子从此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了,你应当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志学礼”则是二附小的一个创造。它于学生毕业时举行,与“开笔礼”遥相呼应,旨在让学生离开小学之后,开启人生有志之学的新篇章。

“志学礼”起源于孔子所言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之“学”,不但有学文化之义,更有学做人之义。《论语》中许多关于“学”的篇章,更多谈的是学做人,二附小“志学礼”的意义亦是如此,文德兼修才能成为君子,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凡参加过二附小“志学礼”的人,都会感动不已。

“志学礼”由全体毕业生合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拉开序幕。全体师生肃立,正衣冠,昭示仪式的肃穆。学生代表回顾六年学校生活,然后全体毕业生齐行鞠躬礼,敬父母,谢师恩。学生代表击鼓,全体毕业生立下铮铮誓言,以少年君子的品行表现和优异成绩向母校、父母、师长致以最诚挚的感恩。之后,教师们向全体毕业生隆重颁发学业证书,佩戴少年君子绶带,校长满怀深情地对全体学生寄语。最后,伴随着古韵悠长的音乐,全校2000余名师生共同吟诵《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仪式让每一个毕业生终生难忘,生成了志在远方的抱负,也让在场的教师、家长、嘉宾感动,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志学礼”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在感受、体悟与表达美好情感的过程中,实现着人格与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

“开笔礼”“志学礼”与孔子学堂论语课堂三个礼仪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广项目,并被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栏目采用推广

孔子的人格境界与教育思想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就有了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李成泉校长将祭孔的部分仪式移人校园,每年孔子诞辰日都举行祭先师仪式。

祭先师活动有迎嘉宾、正衣冠、献花篮、颂先师、拜师礼、颁奖宣言等六个环节。整个仪式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让身处其中的人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由自主地生成一种崇高的敬畏感。同时,不管是司仪的主持语,还是唱诗班的吟唱,不管是《先师颂》的恭读,还是全体教师的宣誓,都彰显出很高的文化品位。

谈起祭孔仪式,李成泉说,教育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人的信仰。中国教育就要建立起中国人的信仰方式,过上中国人的信仰生活;而这种信仰生活的建立,首先应该从小学做起。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始终是现代学校教育“日用而不知”与“温故而知新”的不竭源泉。中国现代教育在向外学习的时候,应该回首自家传统,尤其应回归孔子的思想,因为只有“慎终追远”,“民德”才能“归厚矣”。

传习新六艺,培养现代人

古代不同时代所谈的六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古六艺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它培养了人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算是古人的“核心素养”。时移世易,到了现代社会,再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学习古代的六艺已不现实。不过,古六艺教育中的一些文化迄今仍然具有生命的能量,“拿来”学习與消化,再赋予六艺以新的内容,则有了古为今用的妙道。为此,二附小受古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启发,提出“新六艺”教育。

二附小的“新六艺”以“做有品位的君子”为理念,开展的是“诗、书、礼、乐、体、数”的教育,围绕博识(书)、博能(体、数)、雅言(诗)、雅行(礼)、雅趣(乐)撬动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新六艺中的“诗”,既包括《诗经》,也包括历代诗词。诗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诗教不单是简单的背诗,而是在读诗、背诗、诵诗、写诗的过程中体悟诗中的美,感悟诗中的情,由美育、情育导向德育。中华民族从血脉里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诗教让忙碌浮躁的当代人沉静下来,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引领孩子们走近诗词,与心灵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又如“新六艺”中的“书”,就是要写好中国字,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书法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书法文明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不再仅仅是一种记载传播信息的工具,先人还给汉字赋予了生命,与我们的生命融合,与我们的心灵相通。在李成泉的带动下,学校每个教职工都能写毛笔字,整个校园到处都是“书法”,处处可以闻到墨香。儿童习练“书法”,不独重视知识技能之术,更需要积淀文化素养。

再如“新六艺”之“礼”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还是文明礼貌教育。古代社会重视礼,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圣贤教民“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现代社会更需要礼,培养现代公民更需要施以礼教。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我国古代礼乐文化让我们得到了“文明古国”的桂冠,今天的文化复兴更需要礼乐文化的支撑。“礼”讲究“仪”与“序”,重“仪”,故贯之以各种仪式的隆重表达;重“序”,则强调各种形式的存在样态。就学校教育之“礼”的本质而言,实是对最原初的教育本真关系与社会文明规范的重拾与再现。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二附小的课间操,美其名曰“君子操”,它熔孩子学“书”、听“乐”与健“体”为一炉,成为孩子们乐学而健身的一种活动。君子操由四个环节组成:一是列队——行问候礼,君子呼号;二是“兴于诗”——诵诗追远,威猛阳刚之体操;三是“立于礼”——校园尊师,好学礼仪操;四是“成于乐”——自由舒展,祥和之优美舞姿。最后,校歌声起,各班有序踏校歌节奏回教室。

据李成泉介绍,学校依托“菁莪书院”开设了50多个社团,有古筝、茶艺、卉琴、围棋、书法、沙画、陶艺、合唱、诗词、论语课堂等,兴趣小组每周五下午用两节课时间进行学习。他们还邀请一些热爱传统文化专业人士来二附小参加“传承国学经典,感悟文化魅力”雅集活动。大家汇聚一堂,吟诗文、诵经典、赏国乐、品香茗、挥毫泼墨绘丹青。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6个主题活动,构建君子教育活动体系

为了具体实施君子教育,学校有的放矢设计了六大主题: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刚毅乐观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每个主题下各有六个活动,共36个活动支撑起君子教育的框架,加快了德育工作的“摆渡”。这六大主题“经纬”着多枝的花蕾,分别由各个年级实施。每个年级都有具体实施方案,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与此同时,学校又根据这六个方面,分析每个年龄段教育现状,结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

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记忆、理解与情感,是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与其说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深层解读的自觉与复兴,不如说是对当代学生心灵的传统洗礼与真切关怀,因为它使儿童的心灵成长烙印了民族记忆、理解了地域人文、延展了民族情感、生发了精神使命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中国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中华民族的根。

六大主题活动的实施,如同一次次心灵的旅行,让学生聚积了内心的能量,完成一次次灵魂的蜕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使君子之德蔚然成风。

二附小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内容,比如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思行”课堂等,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中也还有兴礼乐、传家风、倡民俗、研游学等内容,囿于篇幅限制都未涉及。二附小的君子教育,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系统工程,它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之间展开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中秉承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