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孩子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

2017-07-17陈慧

人民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整本书阅读

陈慧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很多机构会发布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重视阅读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如何超越教材,引导学生海量阅读,以此补充国家课程的空白点。从理念上讲,教师都认同要鼓励儿童大量阅读,但从操作层面看,如何实施大量阅读似乎又难以解决,大多数教师始终被“这么多文本我如何来得及教”这个问题纠缠。为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大胆改革,构建多元阅读课程体系,将阅读课程化,以丰富的阅读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通过家校合作,倾力打造教育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阅读课程以语文教学为核心

以语文教学为核心的阅读课程,包含语文国家课程、诵读课程、主题阅读课程、整本书课程、图画书阅读课程五个方面。

国家课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教学需要,我们对现行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新架构,对阅读篇目和教学方式作适当调整,将“精读”改为“教读”,将“略读”改为“自读”,原则上低年级不安排自读课文,3-6年级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情作相应安排。

教读篇目均为本学期学习的重点篇目,重在习得方法,用2课时完成;自读课文可围绕1-2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在完成阅读学习单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重在巩固方法、运用方法,用1课时完成。进行单元教学时,授课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教师可先教授本单元的教读课文,再处理自读课文,实现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有效迁移。

诵读课程。教师精选诵读内容,每周一单元,每单元3-5首(篇);每天早上15-20分钟,每曰1首或每周3首左右。另外,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进一步巩固诵读内容。

诵读教学基本流程为“复习巩固——新课导人——初读文本——熟悉文本——梳理大意一深人诵读一指导背诵”七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学情自行调整把握。对于一些通俗易懂、容易背诵的内容,可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诵读,辅之以适度的想象理解和体验感悟,最终达到诵背的目的。对于篇幅较长的散文或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朗诵,让学生感悟文本意境和内涵,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主题阅读课程。每周从校本课程中拿出一课时,专门用于主题阅读,每周一单元,每单元3-5首(篇)。教学前可让学生预习,课堂上以大声读为主,也可以用“学生先读、教师再讲述”的方式,还可以读写结合。同时,对几篇文章展开对比、交流,让学生感受同一主题不同的阅读视角,使孩子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内容特点,把握好主题教学类型。如适合学生讲述的,可运用讲述指导课引领孩子阅读;若表达有特色、适合读写结合的,可采用微型写作课,让学生先读后写。

图画书课程。对于图画书课程的实施,学校在时间上予以保障,低年级每周一课时,高年级每月一课时。在阅读内容上,以学校图书室现有的绘本,用图书漂流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一年级每学期16本,其他年级每學期8本。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仍然推荐高年级学生读图画书,多采用讲述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由表象思维转向逻辑认识的平台。

整本书课程。综合各方意见和学生阅读现状问卷调查情况,我们为二至六年级学生各选6本书作为整本书阅读内容。

整本书阅读课每周一课时,每个月的安排如下:第一周整本书导读课,第二周和第三周整本书自读课,第四周整本书交流或欣赏课。在实施整本书阅读前,学校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整本书阅读实施的基本流程:导读——自主阅读——交流——延伸。通过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在自主阅读环节,让学生全身心走进整本书,实现多维对话;交流环节围绕一定的主题对整本书进行交流,彼此分享不同观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同主题或相关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将主题引向深人;延伸环节由作品展开多向度的延伸活动,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

亲子阅读课程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

童书共读。其内容是每学期学生必读的整本书。本学期三年级学生的6本必读书目是:《鼹鼠的月亮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长袜子皮皮》《时代广场的蟋蟀》《亲爱的汉修先生》《火鞋和风鞋》等。

每学期开学,学校告知家长一学期的阅读计划、阅读书目、亲子共读内容等,同时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阅读指导,请一些家长分享经验,让家长初步了解童书共读的要求及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家长QQ群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交流读书心得。

为督促和跟进学生的阅读,学校编制“阅读记录册”,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成长足迹。每周填写“好词好句、阅读心得、内容摘抄、方法习得、情感熏陶、每周一评”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搜集和提取信息,还要学会思考和表达,“阅读心得”也可请家长参与。“每周一评”设三个栏目,即家长对我说、我对家长说、老师说,通过孩子与家长互评、学校与家庭互动,促进“童书共读”内容的落实。阅读记录册也成为评价“童书共读”效果的重要依据。

影片共赏。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启迪孩子的心智,也能给家长带来教育智慧,激发满满的正能量。每学期,学校给每个学段推荐两部电影,本学期推荐的电影是:低年级《没头脑和不高兴》《神奇飞书》,中年级《鲁冰花》《飞屋环游记》,高年级《城南旧事》《野性的呼唤》,让家长带孩子共同欣赏,之后亲子之间展开交流分享。

家长个性阅读课程。指以家长为主创建的“小满课堂”。受学校阅读课程建设的影响,学区内的大学教授、专家,特别是部分高校教师家长,纷纷加人到学校阅读课程建设中,主动把自己的兴趣专长或研究成果做成阅读微课程,与学生、家长分享。以家长为主创建的“小满课堂”,每月一次,定期为家长、学生开设“文学、科学、人文”等不同门类的阅读课程。

德育阅读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育人目标

学校构建“3+X德育阅读活动课程”,以“阅读”为核心,整体构架的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因内容具体使育人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其中“3”是指学生发展中心每月固定开展的三项活动,即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诵读展示,“每月一事”的系列阅读实践活动,每月一次的“传统节日”班级主题阅读实践活动;“X”是指根据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社会重大事件、区域资源、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不定期开展的系列德育阅读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陶冶性情,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每周升旗仪式上,学生发展中心根据活动计划安排,请一个班级进行诵读展示。如本学期3月的升旗仪式计划:第一周诵读一组描写春天的诗词,第二周班级诵读一组献给母亲的诗,第三周和第四周诵读所在年级诵读课安排的诵读内容。

学校班队建设中的“每月一事”是推进学校德育课程落实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对每月的主题进行提前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年级设计“三个一”系列活动:阅读一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讲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做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在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向善行美的教育。

传统节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教育节点和内容,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班级主题阅读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及蕴含的独特文化,體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针对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学校让学生阅读《中国老故事》丛书,将美丽、古老的神话传说讲给身边的家人或同学听,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同时,按照传统节日风俗,学校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如中秋节开展“吟诗拜月、民俗体验、戏剧欣赏”系列活动。特有的节日、特有的阅读、特有的实践,让学生穿越古今,知晓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传说,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本身是非常好的德育载体,抓住阅读开展德育活动,事半功倍。如在阅读的基础上,配合教师节、母亲节等感恩节日,引导孩子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祝福。联系读过的书或文章,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给过自己快乐、幸福、爱心的人,讲讲他们的故事,做一件回报他们的事。

为了让阅读深人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阅读内容,学校安排德育阅读实践活动。每年春天,学校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阅读美景、陶冶性情;每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访南京各界人士,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到敬老院送温暖……阅读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亲近自然、认识社会打开了另一扇窗,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整本书阅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论语》整本书阅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