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课程标准统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7-07-17陈宝生

人民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课标课程标准

陈宝生

今天能参加课程标准审议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的会议是两支大军(修订专家和审议专家)会师,做的是一项立足现实、远望未来的事业。听了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两年来课标修订工作总体情况以及语文和思想政治课标修订情况的介绍,我很受启发,受益匪浅,在此非常感谢大家。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听取关于这方面情况的介绍,借今天这个机会,就课标修订工作谈一点体会。

一、课标修订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从调研起历时五年,正式启动已两年时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顶层设计站位高。此次课標修订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这次修订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论证。这样的高站位使课标修订真正成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一次顶层设计,政治要求和业务要求结合得比较好。

第二,整体推进效率高。今天是两支大军的会合。两支大军实际上是一支大军,两道工序相互配合,干同一件崇高而又神圣的事业。教育部相关部门从各自的职能出发为课标修订出力献策,整个工作具有一种系统思维,且全面统筹,整体向前推进。20个学科同步取得修订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工作的效率非常高,才两年多时间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实属不易。

第三,系统修订水平高。这次修订我们吸取以往课改的经验教训,更加突出了系统性,特别是在各学段之间相互打通,学科之间也注重横向的相互联系,使高中阶段的教学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工程,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比如语文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就体现了这点。此外,凝练核心素养也是一个重要成果,可以把立德树人要求通过核心素养的凝练,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是一个创造。

第四,各方参与预期好。修订工作除了两支大军的主力参与外,在启动之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的意见,特别是听取了一线老师的意见。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及时向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注重学科组内部的集体研讨。整个修订工作进展平稳,各方面的反映是好的,预期比较好。一个好的预期,对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要。

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参与这项工作的各位专家、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通过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旗之下,集合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凝练高中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凝练了我们自身的一种崇高精神。参与这次修订工作的诸位同志肩负领导重任、管理重任、教学重任,大家放弃休息积极参加修订工作,这是一种献身精神,是一种对我们国家未来的担当精神,非常可贵。

二、进一步提高对课标修订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课程建设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任务和方案,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改革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没有这“三个落实”,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效果的,教育改革的受益面就无法扩大,这一点非常关键。所以,课程改革、课标修订的意义十分重大。由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两种不同的课程管理体制。就这一问题,我们实验了十几年时间。在这次改革实验的十几年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到了提高课程标准质量水平的阶段,需要在课标修订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体制,确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体制。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正在于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课标修订和人的关系看。这里的“人”就是学习者,就是高中生。高中课标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制订规范,制订质量标准,所以,它对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常重大。此次成果之一就是明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一它仍然是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同时又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还要与高等教育做好衔接。在高中阶段,学生要为未来的社会选择做准备,要和进人社会衔接起来。所以这一阶段,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极为重要。课标就是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与人的成长关系十分密切。

二是从课标修订和国家的关系看。中央去年已经明确,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设立教材局,并明确了一个重要理念一教材是国家事权。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的修订是国家事权,直接体现国家意志,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设计蓝图。所以我们说,课标修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是从课标修订和世界的关系看。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在正由跟跑者到并跑者,将来还要走向领跑者,这体现了我们中国教育和教育人的一种雄心壮志。在21世纪,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课标实际上是我们培养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路线图,它是整体体现我们国家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教育实践成熟程度、教育能力建设成果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学标准。

四是从课标修订和社会的关系看。我们的教育经过这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在这个阶段,是中国教育言论最为繁杂的阶段,它必将能催生出一个教育思想十分丰富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教育评论都体现一种对教育的期待,体现一种教育理念。经过一个历史时期的激荡、碰撞、融合,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思想。课标修订就是在这样一个言论繁杂的阶段进行的。课标修订体现了国家意志,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它对各种各样的言论,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课标修订好、实施好,就能发挥神针定海的作用,对我们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做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修订的过程,既是研究提高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更是引领社会的过程。

五是从课标修订和家庭的关系看。在课标修订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和家庭的关系。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家庭,所以在课程修订过程中,要给家庭教育留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家庭这三十年极速地演变为“一二四”结构的核心家庭,这样一个核心家庭自身极速演变着,又经历了教育事业超高速发展的催化,因此,其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越来越强烈,家庭的教育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所以,在课标的修订中要把家庭纳人考虑,利用好家庭资源。

六是从课标修订和教育的关系看。课标修订是龙头,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等相关因素,是龙身、龙尾。龙头舞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

所以,课标修订的作用非常关键。要发挥课程标准的龙头作用,明确它的龙头地位,以这个为龙头,在各个方面的关键点上多下功夫,打通流程,落小落细。

三、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的思路

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到“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以上“三全”“四为”就是我们修订课程标准的纲。

“德育为魂”就是要以德立人,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之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为重”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为先”的意思是,高中阶段仍然是基础教育,无论是走向高等学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要打基础,要优先考虑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必要基础。“创新为上”则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要把创新教育当成重要任务,各个学科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人高等学校和社会做准备,最重要的是创新教育的准备,形成创新思维方式。

四、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和实施的要求

修订和实施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为此,必须解决好改革的动能问题。

一是定力。课标修订得有政治定力。我们的教育既不同于传统教育,也不同于西方教育,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实践、独特的制度。所以,我们课标的修订一定要保持定力,特别是政治定力、战略定力。

二是魄力。凡是要确定标准的事情,都和利益的调解、关系的调解、矛盾的调解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标准就是一个均衡点、均衡态。实现均衡态,其间的各种困难、冲突是非常多的,很可能还有一定的分歧,所以进行这样一个工作是需要高度负责,敢于担当,要有魄力。

三是动力。就我们这两支队伍来说,大家要为祖国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非常光荣而神圣。同时,课标的落实还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其把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转化为教育成果。广大教师既是课标修订的参与者,也是课标实施的推动者,没有他们,再好的课标也没有用。所以这个动力机制,我们要把它建立好,它本质上是一个激励机制。

四是能力。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己的能力。课标修订工作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作,课标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集合,我们要以自身的能力修订它,形成新的能力集合,然后用这个能力集合再去推动课程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学生是什么?是未来的能力,人格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做的工作。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能力,把对教师的培训纳人修订工作范畴,统一安排部署。课标修订的时候教师是参与者,实施的时候他们是推动者。

五是合力。各方面都要继续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参与支持课标修订工作,确保这次修订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我也拜托各位专家,以洪荒之力来做修订工作,为未来教育发展打好基础。

我还想请大家在研究过程中思考课标修订的体制制约问题。不同体制基础上的课标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不同的教育需求,所以课标修订也是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过程。

到目前為止,有三种教育体制。一种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教育体制,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就是这种体制。过去是自然经济,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分工体系不发达,所以几乎没有学科的分工。如果说有学科的话,也以人文学科为主,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讲是综合的。这种教学体制对课程的需求完全不同于今天。第二种就是工业革命下产生的教育体制。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巨大需求带来了教育学科分化,综合的学科越来越少,专业性学科越来越多,这就是专业化。这一时期建立的教育体制就是工业革命基础上,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分工型的教育体制。第三种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体制。新的学科层出不穷,专业继续细分,同时横断学科不断产生,综合学科不断出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习知识已经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养成智慧的难度越来越大,养成健全人格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教育体制怎么改,我们怎么培养人,怎么“立德树人”,是课标修订工作一定要考虑的问题。不考虑这个问题,课标的使用周期就会缩短。

最后,我再次拜托两支大军,共同把好课标的政治思想关和专业水平关,打造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审议会于2017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课标课程标准
严宽有度促合力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利益相关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