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让乡村教师昂起自信的头
2017-07-17彭丰功
彭丰功
这是秦巴山区的一个连片特困县,他们是如何尽其所能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水平的?
板场初中是我县一所深山区学校,距离县城64公里。全校23名教师中,22人家住县城,拥有13辆轿车。工作日里,教师们在山里吮吸着清新的空气,精心培育着山区的孩子。周末,他们开着车子,领着孩子,带着妻子,像旅游一般回到县城欢度双休。这样,教师们周而复始,平平安安,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
板场初中教师们的生活状态只是我县广大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着眼于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指导思想,立足县域实际,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城乡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成功之路,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城乡分布比较均衡的教师队伍,促进了县域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4年,在全市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师资配置是绕不过的坎儿
内乡县是秦岭及大巴山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多年来,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五大突出困难。
1.教师编制紧张。我县当前执行的教师编制是2002年河南省的核定标准。当时,义务教育阶段核编4794人,目前该学段实有教职工4954人,超编160人,但实际教学需要是5696人,还需再增加742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编制僵化。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04490人,比2010年净增30364人,但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二是核编办法不科学。当时核编没有考虑到山区县人口密度小、学生分散、学校数多、规模小,教师实际需求反而会大的实际。全县现有设置一个年级的教学点54个,设置两个年级的教学点40个,设置三个年级的教学点29个。桃溪镇杏山教学点有两个年级13名学生,其中,一年级6人,二年级7人。按照省定乡村小学生师比25:1的标准,该校不到1个教师编制,实际上,要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少需要2人以上。三是学生课程不断增加以及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学生营养餐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增加人员。四是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女教师生育急剧增加,出现了因教师休产假大量岗位空缺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实际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坚持总量控制”原则下,目前教师编制紧张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 县本级财力不足。作为连片特困县,内乡县地方财政收人在全省居中下游水平。近年来,全县教育经费以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幅度递增,总额从2012年3.8亿元递增到2015年6.9亿元。虽然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但有限的地方财力依然无法负担庞大的教育经费支出。
3. 乡村学校和偏远学校教师配置矛盾突出。内乡县山区面积广大,人口居住分散,使得学校分布比较零散。个别偏远的学校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超过60公里,距离县城超过100公里。乡村学校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较差,教师配置难度很大。
4. 教师队伍不稳定。虽然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但教师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优秀大学毕业生不愿从教,即使勉强从教也不能安心工作。2013年,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招聘教师336人,中途离岗34人,流失率达10%。近两年,隨着工资政策的调整,我县新人编教师每月工资达到2000多元。这样的工资水平,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要面对结婚、买房等现实问题的男性毕业生来说,吸引力仍然不大。2016年,我县招聘407名教师,其中男性教师仅38名,不足十分之一。
5.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待遇较差,教师职业对大学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每年招聘的教师半数以上为非师资专业学生,继续教育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面对,主动作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为提高教育质量、繁荣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师资基础。
二、完善政策机制,应对乡村教师配置问题
1. 建立教师队伍长效补进机制。每年按照教师自然减员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所需教师数量,科学制定编制,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近3年来,全县共补充教师1185人。一是按照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招聘教师452人。二是县本级财政出资招聘教师733人。三是以社会捐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进教师。内乡县拥有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助教、兴教之风由来已久。牧原公司是我县一家民营企业,2017年,他们将出资2500万元招聘300名教师,组建“牧原支教服务团”,集中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2. 建立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机制。一是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在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下,对乡村学校和偏远学校给予倾斜,努力解决乡村学校编制偏紧问题。二是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三是全面落实工资改革政策,确保全县教师工资按时、按标准发放,确保全县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政策。四是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014年9月,我县在全省率先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人均每月100元标准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2015年,河南省《关于对集中连片特困县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下发后,我们将县本级补助资金与上级补助资金合并使用,结合县内深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及距离县城远近的实际,拉开补助档次,城区教师不享受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距离城区越远、条件越艰苦的学校教师享受补助越多。大部分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月均补助700元以上,个别偏远的学校教师每月达到2000元以上。五是发放乡镇工作补贴。2015年,我们根据河南省《关于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参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办法,按照每人每月200—350元标准为在编在岗乡村教师发放补贴。六是社会捐助。从2017年开始,牧原公司每年将拿出2500万元,按照人均每月500元标准,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发放补助。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工作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3.建立城乡教师素质同步提高机制。一是在县内城乡之间广泛开展学校结对帮带活动。乡村学校、偏远学校教师能够定期和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分享工作经验。二是扎实有效开展支教活动。结合教育部和河南省有关支教精神,改革接收外地教师及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方式,把支持计划全部纳人本县管理。精选县内名师120人,分成40组,分别联系薄弱的乡村学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研讨、同课异构、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精准帮助受援学校,真正实现县域优质师资广覆盖、乡村支教常态化。三是与域外名校开展结对联谊。我们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导全县中小学与县内外、市内外名校开展联谊活动,共享发展成果。2016年,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区域教育合作,城乡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建立固定的联谊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县10多所城乡学校与北师大附属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40多所学校实地观摩了北师大优秀附属学校,300多所城乡学校听取了北师大优秀附属学校经验介绍,600多名城乡教师受到北师大专家及附属学校校长的集中培训。随着“四名工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和名学校)建设、班主任素质拓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农村乡镇教育综合改革协同创新实验等一批合作项目的深人实施,我县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对国家层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办法:
1.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鉴于在校学生人数不稳定的特性,建议基础教育阶段不再考虑现有编制总量,而是按照城乡统一标准,依据现有规模核编。同时,充分考虑山区学校学生少、规模小的实际情况以及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大病、怀孕、生产”等因素,合理增加编制,切实解决教师配置中的实际问题。
2. 超前规划论证,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新一轮人学高峰即将到来,中小学改扩建工作迫在眉睫。加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化加快、山区扶贫搬迁等因素,如何调整学校布局是擺在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十多年前布设的教学点,现在不少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我县50人以下教学点133个,30人以下教学点104个,10人以下教学点62个。众多的教学点,浪费师资不说,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撤并一些办学效益不高的教学点,山区不少家长认识又难以统一,造成这些教学点“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的尴尬局面。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比较完备的指导意见,帮助各地积极应对学校布局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3. 提高教师地位,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还不是很高,学生家长及社会闲散人员欺凌甚至伤害教职工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多是“批评教育”或“赔礼道歉”了之,极大地伤害了教师的尊严和从教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