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的养成”出发推进古典教育

2017-07-17柯小刚

人民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通识古典传统

柯小刚

经典是人类教育的基础,可以启蒙现代人,克服现代性的狭隘和偏见。经典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养成”教育。

當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古典教育

当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古典教育?这首先是当前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那么,社会大众为什么普遍回归传统文化?有三重背景值得分析。

首先,大背景是人类社会的古今之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化之后才发现古典文明是根源和基础。其次,从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背景来看,晚清以来中国积弱,现代化以自强,出于压力,不得不暂时抛弃传统文化,而现在初步“崛起”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传统文化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基础。所以,无论国家还是民间社会都普遍产生了重新学习传统文化的渴望。再其次,直接背景是,现代教育出于现代化的压力,片面追求工具化和效率,沦为应试教育、职业培训,缺乏深层文化滋养,道德理想沦落,导致客观上有必要进行读经教育的现代探索。

清末以来,“中体西用”的提法很流行。然而,无物无体用。中西文化各有其体,各有其用。今日中国文化复兴自然是要找回中国文化的体用,但同时,世界历史把中国推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中国不得不同时“接盘”西方文明的体用。其用曰现代化,中国已经“接盘”,其体曰希腊罗马古典,中国也正在“接盘”(目前中国有着西方古典学最大的研究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自身的体用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现在更在自觉地苏醒、承担、发扬光大。

无论中国的现代革命还是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中国文化根基在底下起作用(虽然现代中国人都不自知这一点,以为现代化就是反传统),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成功;今天中国对于西方文明体用的接盘弘扬之所以可能,同样有赖于中国自身文明的体用一直在底下发挥作用,只不过在救亡的急迫中,我们急于摆脱传统,就好像青春期的孩子急于逆反父母,不知父母的生养恰恰构成了叛逆的基础和能力。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并不是花瓶点缀、复古之幽情,而是非常皮实地、反者道之动地、日用不知地在腥风血雨、柴米油盐中坚韧地活着。其体也大,其用也广,其心一度坎陷而今日又将复明、自觉。所以,无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皆不足以理解文明体用之实情。今日流行之狭隘民族主义,更是看小了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重任。

放眼世界,伴随西方现代化过程的,正是西方国家对于古典教育的重视。美国的圣约翰大学可以算是一所“读经大学”,这所大学除了阅读古代经典之外,没有其他课程。主要是古希腊罗马经典的哲学、历史、文学经典,也有少量中国和印度的,同时还包含欧几里得、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原著等(是作为经典来读原文,不是抽取其中的所谓原理、定律来学)。

当然,圣约翰的例子比较另类。更主流的“读经教育”可以参考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他们非常重视经典通识教育。近年来,甘阳和刘小枫先生在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做的博雅学院、古典班等尝试,基本是受芝加哥大学的启发。笔者办的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也是类似尝试,只是除了面向高校外,我们还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质的经典通识教育。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教育在衰落,而中国古典教育方兴未艾。譬如在德国的文理中学,原来都是必须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的,但现在却大量取消了,德国中小学已几乎不读歌德,大学里的经典教育也比以前少了很多(无论通识还是专业),近年来西方各国和日本都在削减人文和艺术学科,引起很大争议,连意大利的中学都把原先必修的拉丁文改成了英文必修,日本和韩国的古典汉学教育也比以前差了很多。台湾更可怜,在“去中国化”中,中国古代经典跟着遭殃,台湾社会的文化基础正在被掏空,将来必然影响其现代社会的健康发育。

与此同时,原教旨保守主义和民间偏执型的宗教却在世界各地兴起。世界变得越来越浅薄,也越来越危险。实际上,只有通过古典教育才能让人学会明智通达、疏通知远、宽裕温柔,解决当代的很多问题。可喜的是,中国正在成为西方古典学和古典通识教育的重镇,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研读西方古代经典。同时,中国书院和私塾传统也在复兴,体制内大学和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越来越多。

推进古典教育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现代教育因而蜕变为职业培训。然而,现代社会仍然是人的社会,不是机器的社会。人的生活是需要意义的,绝不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就可以幸福。因此,即使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现代教育也应该首先重视“人的养成”,而不应该只是盯着分数、技能、实用、效率。因为,即使是实用人才,首先也必须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人才。所以,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引入古典教育非常有必要,因为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但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

那么,在目前处境下,我们应该怎样推进古典教育呢?笔者建议或可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在公立的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第二,第二,组织有通识教育关怀的学术专家编写传统文化通识教材,以专业功底做通识教化之事,争取深入浅出,知识性、思想性、感悟性、可读性并重。

第三,要有中介位置的自觉:一方面朝向元典,一方面朝向社会现实;一方面要导向更加原本的古典教养,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现代生活实情。因此,在选编和解说的时候,一方面要从比较浅近的诗歌、《四书》和道、墨、法诸子书的选编联系到更加古老精深的《五经》和史籍,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循循善诱的切近解说;一方面要展现中华文化主体的精要,一方面要彻本彻源、知根知底地吸收和化用西方古典文化及现代思想。

第四,在办学形式上,逐步开放私学,鼓励和规范传统文化民间团体和私学书院的建设,逐步形成公私教育良性结合、互相促进的格局,既发挥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作用,也发扬自下而上的民间教化功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而深入地激发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持久活力。

第五,“读经”不宜窄化为经典背诵。应注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理想国》里认为儿童教育须以诗歌(指广义的艺术)和体育为主。因此,所谓“读经要从娃娃抓起”并不传统,恰恰是非常现代性的急迫观点、效率观点、功利观点。建议小学阶段除了从语文课本学习诗词和古文之外,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射礼的内容。中学阶段应把古文内容从语文课本独立出来,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中学,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西方古典语文)就是独立的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从文学角度选取古文和诗词之外,中学古文课程还应该选取思想性较强的五经四书、史书、诸子篇章。大学各专业应该加强中西方古代经典的跨文化通识教育,不仅读中国古典,也应该读一些西方古典。

第六,中小学应与大学人文学科合作,加强教师的古典文化培训,贮备师资。笔者主办的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就开有“国学师资公益培训班”,学员中多有上海各中小学的教师。大学应承担社会通识教育责任,主动协助中小学开展国学师资培训工作。

第七,中小学校在培训教师时,要注意鉴别,谨防传销性质的所谓“国学传播”进入中小学。

第八,中小学古典教育应不限于语文科目的教师,最好在各科教师中都能展开。可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发形成经典读书小组。

第九,以天下为己任,以人类为关怀。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如双语学校、外语学院附中附小等)开展跨文化的古典文明教育,不仅学习中国古典,也适当学习西方古典内容。

猜你喜欢

通识古典传统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