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

2017-07-17本刊编辑部

人民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标尺筋骨脊梁

本刊编辑部

教育自信,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自信。

国人谈自信,特别是谈教育话题,常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要么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要么盲目自大、得意忘形。自卑或膨胀都会蒙蔽双眼,让人丧失对事实的客观判断。

当下有种倾向很明显,一提教育或文化,有人总本能地拿西方的标尺来衡量中国,而这个标尺还常建立在对西方社会、文化、教育一知半解的基础之上。相对于不懂(可能也不愿意去懂)西方,更要命的是不懂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其突出表现就是,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优势和长处,不自知或仅限于模棱两可的认识。

他信的前提是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自信,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传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具体来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中,究竟哪些是值得自豪、自信,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所有模糊、笼统、似是而非的答案都证明不了“自信”。只有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同时又深入到中国学术、学问的内部,甚至是学科思维方式内部来谈这个问题,只有反复甄别、比较、总结清楚这片“土壤”里过去和当下正在发生的可贵经验,以“我”为主,方能找到中国教育的自信方向。

当然,话题讨论还可以延伸或衍变。例如,为何“自信”话题难谈,大概也隐藏着不同的声音和立场,这恰恰也反映出我们对当下教育的焦虑感。有人便认为,真正的“自信”是一种勇气——是敢于承认自己不足和差距基础上的强大;还有人认为,“自信”也是一种复杂、矛盾的情感体验,是博大精深、民胞物與……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发表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他提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我们的教育自信在哪里,也应该看看文化土壤、教育传统中的“筋骨和脊梁”,认清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标尺筋骨脊梁
党是民族的脊梁
青花瓷瓶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朱森林养生漫画
诗意营造:小学古诗教学的“筋骨”
三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尺”
以党章为标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
装把尺子 灵活度量屏幕
描述数据稳定性的“标尺”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