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引发的思考
2017-07-17牛林枫
牛林枫
一、教育案例
案例一:天天迟到的孩子
升入大班后,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及跳跃能力。我园幼儿开始进行跳绳活动。魏雷是一个动作协调能力弱的小男孩,自从学习跳绳以来,天天迟到。每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基本都是跳绳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当其他的孩子正在整理绳子要休息时他就出现了。那一天又是如此,“魏雷去拿自己的绳子来练习一下吧,老师好久都没看见你练习跳绳了。”我对他提出要求。而他就笑嘻嘻的去拿了自己的绳子,可是他拿着绳子左揉揉右捏捏就是没有跳起来。他低着头轻声说:“我不会。”听完他的话,我有点急了:“不会可以学习嘛。”接下来怎么教他,也没有掌握要领。他灰心丧气,我累的满头大汗。孩子们在旁边说:“太笨了。”这下魏雷连甩绳子都不会了。接下来好几天,魏雷都不愿来上幼儿园。
案例二:不再回答问题的孩子
儿歌《一对蝈蝈吹牛皮》,语言活泼,独具特色:它采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笔调诙谐、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充满了吹牛皮的幽默,给孩子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孩子们非常喜欢表演朗读对话,为了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在一次表演活动后提出新的问题:两只蝈蝈还会吹牛皮说自己吃到什么呢?孩子们在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上,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超超说:“大蝈蝈在森林里吃了一只熊,二蝈蝈在草原上吃了一头狮子。”睿睿说: “大蝈蝈吃了海龙,二蝈蝈吃了霸王龙。”许多孩子都很好的完成了仿编部分。当提问到王皓时,他红着脸嘟哝着没说出来,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这下王皓更是窘的低了下头。我很心急却也没办法。这件事过后,我发现,只要是需要“说”的环节,王皓再也不参与了。
二、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教学对象中,有许多像魏雷、王皓的孩子,某一方面发展较慢。我们总是一样施教,他们却学不会。而我们往往会以统一标准去要求孩子,那么就会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一个缺乏安全、缺乏爱、产生自卑的环境,他们会消极对待学习,进而逃避生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它也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我们要了解了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以及存在着的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针对这些问题想出对策来解决,帮助我们的幼儿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教育策略
案例一,遇到魏雷这样的孩子,我耐心辅导,并且身体力行,教与正确的方法,“先把绳子甩到自己的脚前方,双脚再并齐向前一起跳。”每天教他10分钟。第一次,虽然他没有学会,但是看到他认真的一甩一跳的想要跳過去,我便及时给予鼓励,并和他约定明天早点来,多练习老师相信你很快就会学会的。接着第二次、第三次……我把教育的脚步放慢,一点一点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又提出新的要求,终于魏雷学会了跳绳。为此,我又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魏雷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走出了自卑的误区。
案例二,幼儿园一日皆有“说”的课程。对于王皓,我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经常有意为他创设“说”的情境。比如,“值日生点名”环节,鼓励他大声叫响小朋友名字;“发点心”环节,请他描述点心的形状、味道……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园合作教育。给幼儿开设充分交流的平台,鼓励王皓把感兴趣的事情与家长和同伴分享。通过多种方式,因材施教,王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升,讲故事比赛还获得了优秀奖。
四、教育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有不断的创新。把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工作的重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尽量做到活动内容、方式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都能够富有个性和谐的发展。19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幼儿心理的自然发展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使教学过程与不同幼儿的发展相匹配,充分考虑到孩子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对发展较快的孩子,要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发展速度较慢的孩子,要进行目标调整,尽可能的鼓励他们,既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每个孩子对活动有兴趣,能体验成功,充满自信,实现自身的潜能。以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全部幼儿,更要接纳幼儿的全部,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每个孩子的有意义的、积极的学习。“孩子就像花蕾一样,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
[2]徐建琴.张晓梅.读懂孩子的心[J].中国宇航,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