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2017-07-17司丽娜

大观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话理解学生管理

[课题项目: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对话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6XJYB06)]

摘要:在对话管理视野观照下,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对话管理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基于对话管理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学生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提供一点指导。

关键词:对话;理解;学生管理

对话教育是信息时代在精神领域中的教育回应。本研究将运用对话理论重新构建管理观,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平等原则,关注管理主客体的权利。对话式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展自我对话,关注自我意识生成,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使理解提升到更高层次。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交织融合,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和传递。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辅导员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对话成为交流的平台,教育的双边活动和学生的主观意识促使高校的教育活动具有对话性。对话式的教育模式成为学生管理的策略手段,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

一、对话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对话的基本内涵

对话,是在民主意识的指引下,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平等对话,由意义的传递转变为意义的生成,最终实现主体之间的视界融合。真正的对话蕴含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在交谈过程中,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既是讲述者又是倾听者,通过相互理解,彼此自发地进入对方的视野。

“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形成的一种平等、真诚、开放、自由、民主的相互交往关系”。[1]对话是一种引导教育者思考教育本质的理念,又是一种有效指导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作为教育理念的对话,它喻示着一种教育精神或教育理想,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以“对话”意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单向传递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意味着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沟通机制,双方彼此敞开精神世界,彼此接纳,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二)对话理论的特征

1.民主性

对话理论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管理。民主、平等是对话管理的基本特征。对话管理是民主的管理,这就意味着要打破管理者在管理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让被管理者参与其中,意味着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可以有表达权、发言权,同时,作为管理者要尊重被管理者提出的合理建议,并及时对管理作出相应调整。對话管理强调管理从集权走向分权,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转变领导方式,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和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双方的对话中,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共建,师生之间相互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彼此接纳,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2.主体间性

对话的核心思想强调对话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一种指向于权利的平等,对话双方不具有被压迫的层面,在双方中是“之间”领域的存在,使得“我和你”是平等的,通过沟通与交流,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从而达成意义的生成,而不是意义的简单灌输和单向度的传递。“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它主要指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和统一性,它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际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的一致性”[2]。各主体间通过对话和沟通达成主体间的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渗透,彼此互惠、共同发展。

3.创造性

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以现实世界为中介,是发生在所有人之间的平等的创造性活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通过提问、反诘、引导、归纳、定义等步骤进行启发式的教育,目的在于激发新灵感,创生新认识。对话双方在对话过程中,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意识,进行坦诚的交流沟通,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来自他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同样,自己的思想在进入对方的意识世界中也会唤起意识的活跃,激发新的灵感。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3]意义建构生成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对话双方之间不断沟通交流中,在旧的认知反复扬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从而不断达成新的意识、培养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对话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讨

理念是管理的基础和先导,是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高校学生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高校是育人的地方,管理的方式、尺度要科学合理。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把对话教育运用于学生管理中,需要不断探索、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一)营造人文生态,构建“对话意识”

对话意识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宽容的、合作的意识,它指向主体彼此间相互理解、共同创造。育人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使命。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人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学生的管理必须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管理人、发展人,强调人本管理,张扬人的个性。在哲学解释学看来,人与人、人与社会已不再是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也不是“人—物”关系及“我—他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对话的社会性关系。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一书中提到,教育者需要“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唤醒人的潜能,需要管理者高瞻远瞩,使管理理念从强控过渡为弱控,做到有管有放、宽严并济,由无所不包,而变成宏观管理者。

(二)透过真诚理解,洞穿管理真谛

理解是对话的前提,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是对话顺利进行的基础。通过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达到双方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真目的的共同理解。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师生双方从对话教育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如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在结合主流的意识形态基础上,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性,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想法和心理需求,这样教师和学生间才可能形成共识,达到互相理解。成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先进思想的引领和指导,往往得益于它前卫的思想和对正确理念的秉承和吸收,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运用语言艺术,提升对话新高度

对话的本质在于能够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和在他人中发现自我,师生、生生之间是通过交往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透过对话管理的深层内涵,高职院校管理者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核心是指导与服务,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良性发展。管理者只有注意转换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才能在无形中为学生营造奋发向上的成长成才氛围,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师生、生生对话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恰当语言的运用上,语言作为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反应,应该具有准确性;同时,在沟通交流中的对话语言还应该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方向转变的是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提出解放教育思想,倡导对话式教学,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4]。用激励的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是对话教育的关键,掌握激励艺术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

(四)树立生本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我管理

《中共中央、国務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对话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树立生本管理理念,激发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师生之间搭建平等交流平台,提供教育管理资源,使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中找到自我。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优势明显,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益,确立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并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应是对话管理理念的发展走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引导走向放手,但这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引领。管理者要依靠学生会和班团干部的团体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引导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及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欲望与能力。

对话理论倡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为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观念层面、教育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等做出相应的变革和突破,真正营造一种对话环境。从观念层面看,要实现对话的真正教育功能,需要在教育主体双方树立对话意识。从制度层面看,需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转变,真正的发挥对话在制度设计过程之中的功能和作用。从实践层面看,要真正发挥对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在实践中立足对话开展活动,在实践中真正地观察对话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博.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5):26.

[2]于光.德育主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7.

[3]陈双凤.高校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4][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作者简介:司丽娜(1985-),女,汉族,河南内黄县人,教育硕士,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对话理解学生管理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