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局中局
2017-07-17向坤
向坤
共享经济的浪潮下,迅速发展的共享单车仿佛一夜之间铺满了大街小巷,又迅疾成为众矢之的。独角兽的日子虽然风光,但是风口却仍然难测,这也是新经济下新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他们不能像工业企业一样有着那么长的时间来打磨产品和铺设渠道,成败往往只在毫厘之间,而舆论还没有想好如何应对这个新生的产业,一切历史都成为了当代史。
毁誉参半
阿里巴巴的曾鸣提出了一个行业的终局观,他认为要从一个行业的最终局面来倒推企业的现状,互联网行业的瞬息万变也使得人们热衷于研究独角兽的成长逻辑和前景,唱好唱衰同时出现不可避免。
共享单车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就推出了政府主导的免费自行车,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摩拜单车,已属于第四代共享单车的范畴,其最初形式在2005年的匈牙利出现。据统计,到2015年,世界各地有超过650个城市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共享单车服务。
36氪的《10年前就出现的共享单车,为啥在中国火了?》分析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是共享单车成长的重要风口。共享的单车所有权并没有共享,依然由共享单车公司所有,并承担维护、折旧的费用,这使得该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从APP商业模式看,国外线下支付、电商类的APP较少。而中国共享单车需要配合采用手机APP使用,APP属于网络经济,其扩张的边际成本极低,行业最终会形成垄断竞争或寡头状态;且共享单车多数与阿里和腾讯有资本联系,APP之间如果能实现互通数据,可以带来丰富的业务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共享单车最富魅力之处。
目前行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摩拜单车和ofo单车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最终局面可能是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两强对峙;如果资本方介入,则可能会促成双方的合并或者较弱一方被收购。其他单车,可能结合当地市政工作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风口已过,已不具有挑战两强的实力。
而虎嗅的《摩拜完成2亿美金D轮融资,共享单车的战争除了烧钱外还有什么?》不这么看,作者常芳菲认为,这还是一个靠资本建立护城河的赛道。共享单车这一领域的壁垒,并不是GPS、电子锁或者能降低成本的供应链,而是看谁能把单车投放得密度更大、范围更广。换言之,就是看哪家公司能在短时间内拿到更多钱,生产、投放單车,市场占有率就是护城河。
她引用数据称,摩拜总裁王晓峰曾于年前透露,摩拜单车每天的使用时间在2小时左右,占比全天时间不足十分之一。按照半小时0.5元计算,2小时的收入每天也只有2元。即便单车成本只需要300元,收回成本也需要5个月。而折旧和维修的费用还尚未计算在内。而故事总是相似的,就像当年的滴滴和Uber一样,如今的摩拜和ofo能否在短时间内靠业务实现盈利已经是这场战争中最不重要的事了。
资深的投资人王功权说话直言不讳,在大部分一线投资人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时成为敢于指出“皇帝的新装”的人,他直言:之所以大家都扑了上来,也的确是因为目前可投的高成长项目太少了。另外,资本之间是互相有关联的,既然它没有别的什么门槛,就是资金门槛,那就豁出去了砸,把竞争对手全砸完,回过头来形成垄断,到时候装什么是什么。这是一个彻底烧钱的东西。现在几个大的投资机构正在狠烧,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理性的行为。不如等到它把那些业务涨上来之后,你最后宁可贵一点去投,没有这么大的风险。总之,就是非常危险,非常非常危险!
创业浮沉
OFO和摩拜的创业者都是80后,而OFO的戴威更加年轻一点,成长在富裕年代的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迅速变化和不确定感。同肘,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自我的倾向使然,他们都选择了一种更加具有小确幸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理念,毕竟对新生代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一种品牌理念的认同而更加信赖某个品牌。互联网带来的社群化和追求更加平衡绿色的理念,是共享单车的重要传播点,而卷入了商战的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商战的残酷。
在微信上,有篇名为《如果摩拜失败了,就当做工艺吧》的文章传播很广,其中提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的观点。“一个城市如果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它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非常高的。因为首先它应该有自行车道,然后有绿树,因为如果没有绿树夏天会非常热。空气也应该良好,这样人们才愿意去骑行。我们是坐等有一天能够变成这样,还是说每一个人可以付出一点力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商业模式不一定非要找,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只要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就可以。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会很难受。创业的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就算这次失败了,那也是一项公益。”
另一篇来自《GQ》的报道把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描述为:一种少见的“成功者”。文章娓娓道来:胡玮炜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她说话平实,打扮简单。她有十年在和汽车行业打交道,但更喜欢骑自行车,希望能将城市生活变得美好宜人,因此着手做了一个起初被许多人认为不能盈利的创业项目。
她不是技术出身,被周围人定性为“文艺女青年”。但她坚持不懈地找到了许多人判为不存在的技术方案,造出了技术上独一无二的共享单车。她没有狼性和霸气,被同事们叫做“胡阿咦”。但她真诚、简单的性,对创新的追求,又吸引了各领域的能人强将加入造车事业。
她长期承受着资金压力,但为了实现共享单车的全盘构想,带领公司展开了从硬件制造到软件运营的大摊业务,一反互联网公司从轻出发的原则,也引起外界对他们能否盈利的热议。她没有言必有中似的金句口才,坦白说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在充斥着打赌、撂狠话的商业世界里,这句话无意又成了更新奇的金句。
OFO的戴威则获得了苹果公司的支持,年轻、高学历的他起点很高,成为了博鳌论坛青年领袖。在论坛上戴威把共享单车结合时代趋势进行分析。他表示,在新社群时代,以后所有领域都会细分,未来不存在大众,只有小众,而小众以后就是新兴的大众,要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新时代,大众和小众互不矛盾,兴趣爱好成就小众社群,也可以把小众社群的兴趣爱好打造成大众的高频刚需。
但是商战残酷,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也袭击而来,共享单车的创始人很快体会到了商战的残酷。据知乎网友爆料:“胡玮炜、王晓峰、夏一平用投资人的钱洗钱,贪污上亿,每辆车拿100回扣,车锁40,车60。今年春节每人分了几千万,摩拜无锡厂长徐洪军也拿了2000万,都是直接拿的现金。现在知道为什么摩拜说自己车贵了吧?之前王晓峰被Uber开除,就是因为拿用户资料去卖钱。”
而OFO也不例外,曾想成为“中国的Facebook”的ofo创始人戴威,却面临着被资本绑架、架空的危险境地。“周航第二”的故事,似乎已做好铺垫,等待拉开大幕。
滴滴是ofo的产业投资人,而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人,除了经济回报,它的投资更基于产业布局、出于战略目的的考量。因此,滴滴空降团队入驻ofo,被看做全面参与管理业务的信号。不久前,滴滴将ofo接入自身APP入口,生态布局脚步加快。业内分析,ofo成为滴滴子业务的可能性很大,而戴威则很可能逐渐被架空、边缘化,甚至完全失去他所创立的ofo。
小道消息不断出现。一篇名为《连修车师傅、临时工都看不下去了戴威的ofo衰退有多严重?》则从线下分析:但即便如此,关于ofo内部贪腐的爆料却并没有就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就连修车师傅、临时工都看不下去,站出来为ofo的反腐助添力量。
一位匿名的ofo修车师傅称:“我是一个修ofo的,我们车库的组长随便管理,一辆单车就飞轮坏了,就把整辆车都列为报废品,整个报废区能重新组装几十台好车就这样当报废品处理掉了……”
还有人怀疑创始人对于团队的管控能力,《为什么说ofo创始人戴威的退场是大概率事件?》就断定戴威退出是大概率事件,但不是坏事,原因是:对滴滴和未来的ofo,几乎是必须要经历的。只是ofo本身,需要承担在共享单车市场掉队的风险,毕竟,这个市场的用户谈不上品牌忠诚度。
ofo创始人戴威可谓青年才俊,ofo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起家也是在校园。凭借重度骑行爱好者的敏锐和年轻人的闯劲,ofo做起来了。但发展到今天ofo面临的是实打实的、以亿美元计算的商业市场竞争。年轻加上缺乏太多大战经验的创始人,能否适配高维的竞争要求?恐怕要打个问号。
共享纠结
共享经济可以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社会协同合作更有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不过共享单车碰到了两个问题:共享单车是不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否有前途?这其中涉及经济学和商务管理的问题,现实总比理论更快,因此短时间无法有结论,只能时间来证明。
虎嗅网的《共享出行之所以被嫌弃,是因为你被伪共享圈粉了!》就认为,共享单车不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四个核心理念正在被伪共享玷污:不消耗公共资源就解决社会问题;使用权胜过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竞争。“我们为昂贵的、专属的,过度占用公共资源的服务乐此不疲时,是否离那种低成本的,基于人际信任的、互助协作式的共享精神越来越远了呢?”
更是有人觉得共享经济并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和城市的药方。《共享经济正在成为实体经济的“癌症”?》进行了深入分析。
拨开共享经济的面纱,它终究依附在庞大体量的实体经济之上,吮吸着实体经济上百年发展沉淀的红利。共享经济也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在下半场的终极表现和最后的疯狂,它并不能为我们创造新的附加值,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资本的簇拥下,共享经济像一个暴发户家的无所事事的“富二代”,让所有人艳羡那不劳而获的丰盛,年轻气盛地用组合拳欺负着老弱病残孕,宣示着这是“富二代”的时代。
现有社会条件下,大规模推进共享经济,靠消耗经济存量红利来实现野蛮替代,实体经济终究会有承受不了共享经济裂变的一天。当实体经济怦然倒下,习惯了便宜、不付费、不符合商业规则消费的我们和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將为这场疯狂的快感埋单。
《“共享XX”,大城市病的解药;以及共享单车的真正风险》则认为:大城市病出现已久,与共享经济或者租赁业并没有关系,在洛杉矶等大城市病严重的地方,乘坐出租车比例的人群并不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共享经济其实不是毒药,而是城市病的一剂长效解药。这显然是另外一种观点。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结束,新的好创业项目越来越难找,共享单车成为了风投寡头式的游戏,中国商业历史上野蛮和清新的一面同时展现了出来,而理论又远远落后于现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纠缠在了一起,因此人们才会对共享单车纠结。至于未来,恐怕还会是重复过去的互联网商战的一幕,只希望能够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