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民企的角色或将转换

2017-07-17李建民

董事会 2017年6期
关键词:丝路机遇基础设施

李建民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其建设进度和成果均超出预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也成为助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强力引擎。通过“一带一路”,将有更多的国内企业有机会“走出去”,实现转型发展。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企业要抓住机遇,主动研判,顺势而为,增强自身国际化经营能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走出去”的共同推进。

六大投资机遇

整体来看,“一带—路”带来六大投资机遇。

“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中国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包括高铁、公路、水路、航运、港口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推进,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不仅有助于企业走出国门,去承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有助于带动包括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基础设施全产业链多行业的输出。

“通路通航”主题:交通运输业将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不管是国内涉及“一带一路”的省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在发展大交通中、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式联运将会带动吞吐量明显上升,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带来非常好的机遇。

“能源资源建设”主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同时,中国相关企业在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市场交易等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可以有效利用这一新机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部分资源能源及其开发设备和技术。

“信息产业”主题: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是全方位立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趋势有助于加快我国信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这对中国通信行业如华为、中兴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设备供应商构成重大利好。

“通商文化交流”主题: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旅游企业可拓展与沿线国家在旅游管理协作、旅游包机航线、旅游投资贸易、旅游服务采购等方面的合作。

“金融产业”主题:“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融通,这会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业带来很大机遇。除打造专门的融资平台提供资金外,相关的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均能获得发展的空间。

从“一带一路”实际推进看,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重点在开始阶段更加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配套的基础电信设施建设,然后是能源,更多是传统能源产业,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将带动交通运输业和中国制造业产能和技术的输出,同时推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国企民企角色不同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和民企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各大国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率先在地面丝路、海上丝路、空中丝路、能源丝路、电力丝路、信息丝路六大领域落子布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头羊和主力军。“一带一路”为民企“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在央企的大型基建项目带动下,民企的制造业项目紧随跟进,形成了“央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共进格局。目前,中国民企实力日益壮大,在海外的投资额已经占到全部投资额的75%以上。国企在利润方面天然地不如民企敏感,自我约束也不如民企强,如果从项目立项、项目运作和具体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引入对成本核算更加敏感的民企参与,将有助于确保项目的整体运作效果。对一些风险不易评估的项目,民企的态度可以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国企民企的角色或将转换,将会有更多优秀民企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中国企业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不仅会获得一次宝贵的机遇,更需要在挑战中历练自身本领、增强自身国际化经营能力。目前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主要有六大模式:资源获取型;产能转移或者合作型;海外并购重组扩张型;企业抱团“走出去”参与型;技术品牌型;劳务输出型。央企、国企服务于国家战略,已有几十年“走出去”的经验,政府也有相应的支持经验。而民企“走出去”刚刚开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需求和优势,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准定位,选好项目。在现阶段,民企可在产品和服务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并购投资多个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实现产能转移,凭借优势技术及品牌实现全球化布局;获取海外优势资源和技术,获取新发展空间。在“走出去”模式上,首选“抱团出海”,既可通过实力较强的民企牵头在沿线国家建立工业园区,大手牵小手,带领更多的企业抱团“走出去”,实现协同发展;亦可借助央企、国企在海外长期经营的优势,采取项目联合投标、总包、分包、借鉴国内PPP模式与国企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等方式,通过大型国企带动中小企业出去,使中小企业慢慢适应国外运作的环境,更有效地参与“一带一路”。

做好风险预判和防范

相对于央企、国企,民企参与“一带一路”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更多更大:民企和民间资本规模有限,无法单独应对高风险市场项目;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进程;对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市场信息等缺乏深入了解,存在盲目投资情况;民企面对较严重的融资瓶颈,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主要流向大型国企,同时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较少,民企在“走出去”過程中面临融资渠道不通畅、融资成本高、跨境资金流通障碍等一系列限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为企业牵线搭桥,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参与“一带一路”的民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另—方面,企业要苦练内功,主动作为。要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走出去”行动方案,明确“走出去”的目标、路径、策略和手段。要通过多种途径融资,尽可能找到较低成本的资金,学会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一带一路”专项资金。要吸收、培养和储备“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做好风险预判和防范,提高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劳工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猜你喜欢

丝路机遇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再见,机遇号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绸都人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机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