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倾听”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017-07-17童含
童含
在教学活动中,倾听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從别人(教师或同学)的讲话中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思考、表达,能促进知识的内化。本文尝试从教师倾听学生、学生倾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三方面具体介绍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综观我们目前的科学课上,积极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踊跃表现自我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但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我们也发现,经常有孩子还没等别人发言结束,就急着说“不对不对”“错,应该是……”,有的干脆与发言的同学抢着说,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甚至使师生的教学活动被打断,这时,教师不得不充当起“维和警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来恢复教学秩序。从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倾听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倾听”在词典上的含义是“细心听取”。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倾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即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两层意思都强调有意识、主动地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中摄取有用的信息,加以整理加工,然后有条理地反馈给教师和同学。
台湾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说过,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好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收益。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与教学目标达成无关的时间耗费,而倾听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本文尝试从教师倾听学生、学生倾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三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倾听学生
有教师把倾听学生发言比作和学生玩“传球练习”,当学生把不好的球传过来,教师都能接住,学生的下一个球一定会传得更好。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先生所说的:“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想去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没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他提出忠告:要重视学生投来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课堂就无法进行。
(一)放下“架子”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放不下“架子”的行为却依然可见。有的教师请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用手指一点。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向学生传达着一种无声的信号:教师才是这个课堂的主宰,学生要无条件服从!其实,要改变这一点很容易,只要我们摊开手掌,做个“请”的动作,并配合“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之类的语言,学生一定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并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倾听教师教学的队伍中。
(二)带上“镜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信息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有时学生回答中的只言片语却能够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在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演示介绍完量筒的使用方法后,请学生用量筒来测量三个瓶子中有多少毫升的水。汇报结果时,其中一个小组的汇报人站起来说:“我们组测量出来一号瓶里的水是79毫升。”犹豫了一下之后,他小声说了一句:“不过小林说应该是80毫升。”然后继续大声汇报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量。汇报完毕后,笔者问了小林同学一句:“为什么你说一号瓶里的水应该是80毫升呢?”因为是借班上课,笔者并不清楚小林的学习基础如何,心里想着正好可以用他的错误来做个典型,谁知他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说用量筒测量时,眼睛要跟水面最低的地方一样平,你给我们看的图片里,水面最低的地方是用一条线来表示,但是我看了量筒里的水面,它有上下两条线呀。我想,上面那条线也是水嘛,就看上面那条线了,所以他们认为是79毫升,我认为应该是80毫升。”他一说完,立刻就有部分学生附和着说:“真的,真的有两条线呢!”笔者拿起量筒仔细一看,水面还真的可以看出有两条线。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把量筒放到实物投影仪下,跟学生再强调了一遍眼睛要跟水面最低的地方一样平,然后读出读数。但是因为放大效果不理想,还是有学生没有完全弄明白。
带着遗憾下课之后,笔者还是庆幸能够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作为弥补,马上拍摄了一张装水量筒的局部特写照片,放到介绍量筒使用方法的课件中,并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有效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二、学生倾听教师
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事情,但试想一下,假如一位教师的教学总是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来倾听,我们是不是也该从教师的角度来找找原因呢?
(一)抖点“包袱”
相声演员在表演时,非常讲究“抖包袱”,就是指表演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进发时称“抖包袱”。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系包袱”“抖包袱”的环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听一位教师在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画人物——“黑猫警长”破案的场景来引入:动物乐园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一箱食用油被人偷走了,虽然小偷已经逃走了,但在案发地留下了一些痕迹,请大家一起来仔细观察观察,帮黑猫警长早日破案。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很自然就进入了观察研究的状态,这里,教师“系”下了一个“包袱”。等孩子们探究了水和食用油的各种特点并进行了比较之后,教师再一次拿出这个破案的场景来让学生分析,学生们很快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找到了小偷“一只耳”。这个“包袱”一“抖”开来,学生们欢呼雀跃,为自己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兴奋不已。
(二)抛点“悬念”
孩子总是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一位教师在《抵抗弯曲》一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测试1倍、2倍和4倍厚度的纸横梁所能承受的垫圈数,明白了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到这里,学生(包括所有的听课教师)都以为已经弄明白了所有的知识,却听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增加纸横梁的厚度能够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已经看到4倍厚度的纸横梁能够承受这么多的铁垫圈,那么,大家能够预测一下8倍厚度的纸横梁有多大的抗弯曲能力吗?”说着,教师拿出了纸横梁,展示了“重物”——书本,并要求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到的情况,有根据地对8倍厚度纸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进行预测。学生在倾听中,好奇心一下被激发了起来,纷纷开始进行预测。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制造了一个悬念——8倍厚度的纸横梁有多大的抗弯曲能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倾听的氛围自然就形成了。当然,不管是“抖包袱”也好,“抛悬念”也好,都需要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之上,同时这些“包袱”和“悬念”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符合。
三、学生之间互相倾听
笔者做过一个测试,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两个班级完成“过滤”的教学后,立刻组织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在大家认为倾听习惯培养比较好的班级,能按照要求通过测试的学生达到82.6%,而另一个被认为不善于倾听的班级,通过率仅为46.8%,两者差距明显。现在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都很强烈,往往不等同学发言结束,就一边高举着小手一边喊:“我,我……”不但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更影响了大家对别人发言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立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人为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倾听的习惯是很难自然形成的。学生在接触科学课之前,已受到了两年的小学生活以及若干年的家庭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应该是所有关心他们成长的人的责任。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程的起始,当我们对学生的已有学习习惯尚没有清晰的了解时,在开始正常教学前,让学生明确我们上课时的一些基本“规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二)适时评价
光有规矩还不行,关键看怎么执行。当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我们不能抱着“为评价而倾听”的目的,要从为了“充分理解学生”的目的出发。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正面激励的效果要远远好过批评说教。一次听《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执教者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倾听。“嗯,你刚才听得真仔细。”“这么小的错误你也听出来了,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听到这些话语时,脸上都会露出更加自信的笑容。课堂里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大家互相倾听的氛围。有时候,改变“说法”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教师语气的变化、不同形式的呈现手段……,都能让我们在课堂上随时抓住学生的耳朵。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所有关心学生成长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教师们所要负担的责任就更为重大,“用耳倾听,用心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