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广告的文化表达与创新研究

2017-07-17郭欣炜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核心价值观创新

郭欣炜

【摘 要】基于艺术创作在市场经济与快餐式创作的裹挟之下所形成的庸俗与趣味不高的状况,公益广告应以创新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表达,增强公益广告的情感与艺术感染力,并进而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公益广告;文化表达;创新;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2

一、公益广告文化表达和创新的语境

基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公益事业,公益广告作为最有效的表现方式,可以最大化地使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创新的话语吸引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人,以正能量的精神影响人。在新媒体语境下,具有创新意识的公益广告仍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公益广告这一强有力的传播方式的文化表达与创新也愈发重要。

(一)公益广告的通道媒介语境

新媒体时代之前,公益广告载体有限,缺乏认知度。而新媒体时代来临,铺天盖地的公益广告短片出现在人的视野当中。不再是央媒等媒体一家独大,诸如泰国等国外的公益广告流传进国内,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制作、传播公益广告。例如,在各类交互网站上便可自由学习各种作品,还可以自身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诸如微博、微信的大量转载使得公益广告的成本变低,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正能量文化的渴求成就了公益广告的文化日益繁荣。在我国目前公益广告的浪潮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等等都逐步成熟,帮助社会使公益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二)公益广告的创新之路

2013年春节,央视播出“回家”主题的系列公益广告,标志着中国公益广告以崭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回顾历史,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则公益广告,而贵阳电视台1986年“节约用水”主题的广告是我国首则公益广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群众社会责任自觉性的增强,在政府机构的鼓励和要求下,中国的公益广告迅速提高,特别是2015年春节前一系列关于“回家”主题的公益广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包括《回家》《筷子篇》等等。《筷子篇》中有一句台词是:“多个人多双筷子撒。”不同文化的引入创新给大家以和谐中国的面貌,这些公益广告不仅陆续在国内外各种公益广告评比中满载而归,而且还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大众的道德引领作用。

二、公益广告富有特色的文化表达

公益广告是通过广告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正能量,从而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公益广告富有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是公益广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它的作用就是使公益广告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使公益广告作品更加靠近我们的生活。好的公益广告语有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持久弥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完成更多的社会使命。

(一)公益广告的隐喻化表达独特

采用广告语式直白阐述广告主题的形式越来越少,而我们中国人相对于欧美人来讲普遍比较含蓄,而且隐喻与生活联系紧密,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交流中几乎每3句话就有可能出现1个隐喻。”[1]相当于在我们日常交谈中平均每1分钟使用4个隐喻。因此,隐喻对我们的影响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不断冲击和融合,隐喻的表达方式发展迅猛,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中隐喻语言的使用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从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互动开始,多模态隐喻就存在我们的认知里,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使得公益广告拥有了民族的符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国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在国人心中的认可度不言而喻,因此公益广告中的传统文化更能触动华人的内心。多模态隐喻给人的感受扎根于人的内心。隐喻虽说普遍的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但也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可度也作为多模态隐喻很重要的一面使其体现出普遍的民族风格。同样,这些隐喻凸显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也画上了“中华文化”的标签。

(二)公益广告涵盖的内容广泛

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题越来越丰富,与时代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其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新自觉地与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了内在联系。中国现阶段的电视公益广告,与美国的“广告人主导型模式”、日本的“企业主导型模式”不同,运作模式似乎更接近于韩国的“媒体主导型模式”。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的目前大多数为电视和网络媒体。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都拿出广告时段,甚至是黄金时间的广告时段来播出公益广告。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亿万观众关注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不播出商业广告,却选择播出了多条“让心回家”的系列温情广告,把家的温暖、爱的诚挚、情的洗礼、亲人的关怀,传播给海内外亿万华人。此情此景,甚至成为许多人难得的情感化的“除夕記忆”,“回家”主题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某种形而上的中华寓言意义,创造了环球同此感动的仪式瞬间,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结。类似中央电视台的“关爱老人系列”等公益广告,还用“感动”唤起了匆忙的人们对老人的关心和眷顾,“打包”、“爸爸的谎言”等广告,都成为“感动中国”公益广告的代表作。此外,北京电视台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系列、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有信赖,有未来”系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等等,都积极参与到公益广告的创作和播出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下交相辉映。

广告是一种有偿的宣传和推广方式。公益广告还脱离不了广告的本质,虽不同于商业广告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脱离不了其为了宣传的目的。公益广告多样化文化表达可以帮助公益宣传,也可以提升我国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文化诉求。

三、公益广告的文化创新

公益广告的本质是宣扬人心中的“善”,通过艺术的形式使人与之产生共鸣,向公众传播良好的行为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获取良好的社会回响。而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的艺术表达已难以满足受众的目标需求。公益广告所涵盖的社会使命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则成为其创新更本质的希冀,这也赋予公益广告制作者们更伟大的使命。

(一)公益广告的创新困境

如今,公益广告俨然成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目前,由于不同电视台的经济能力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公益广告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出方面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在制作和播出的数量以及质量、播出效果上,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此外,北京、上海、江苏等省级卫视制作和播出的公益广告,在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也有一些电视台制作和播出的电视公益广告还存在着创意简单、制作简陋、手段简化的“三简”现象,概念化地演绎公益主题,构思随意,叙事僵硬,镜头缺乏造型张力,不讲究艺术技巧,甚至有“完成”管理部门公益广告播出要求的应付感。应该说,这都是对电视传播载体的属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纵观整个公益广告行业,公益广告有冲击力才可以迅速吸引受众的眼球。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可以给受众更深的印象,但很多公益广告过于复杂,主题过多混淆视听。公益广告应秉持简单的原则。通常公益广告要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简单单一的,或许设计上有繁多的视听语言,但主题是不变的。复杂的故事在院线电影中也许会很精彩,但在公益广告中是不恰当的。公益广告的目标群体是社会大众或者其中某部分群体,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才更适合被受众所接纳。我国公益广告事业仍在缓慢进行,目前公益广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大众群体参与程度不高等等。我国公益广告的创新进步须依靠新媒体,更接地气地考虑年轻一代的公益理念输入。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密切结合,从而有效实现形式即内容,并延伸内容的策略与途径。新媒体时代下,更要考虑寻求一条适合大数据的公益广告创新道路。

(二)公益广告创新的机会

公益广告在我国相对起步较晚,种种原因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事实表明,在我国仅有少数富有极强的社会使命感与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能创造出杰出的公益广告。但我国公益广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次数远不及商业广告,在制作的质量及数量上也与商业广告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公益广告要想有快速发展,在学习其他家制作的同时,也应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告中,产生更大的文化共同体。中国有许多重于千金的古训名言,都告诉了我们最简单却最深刻的道理。若能将这种传统的元素与现代公益广告结合,不仅能更好地传递公益理念,而且也会提升公益广告的水平及国际地位。

比如可以借鉴商业广告,在户外各式各样的广告模式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橱窗、商业广告牌、大楼投影仪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也显露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如王尼玛、papi酱等自媒体大咖也会以独特的视角传播公益,而且更加接地气。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公益理念更加不同却又亲和地在流传。所以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使用网络平台作为载体是公益广告的出路之一。另外,要让公益广告的内容更加富有情感,对广告制作的各个環节都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公益广告要涵盖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以创新思维与创意精神,将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整合于公益广告中,采用更加富有活力的载体和形式与观众见面,以善良与感恩的情怀面对社会人生,敬畏自然,遵循和谐之道。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指导教师:石竹青

基金项目: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10165068。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核心价值观创新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