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2017-07-17孙磊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校园文化

孙磊

【摘 要】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的传承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重要作用。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观众、实现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的不断开展,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现今应借力发展,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戏曲艺术在校园的传承发展,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继而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戏曲传承;校园文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2-0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弘扬传统文化。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精髓”;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了传统道德和文化思想。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大约有几百种戏曲剧种,数万个传统剧目,戏曲艺术曾经是我国最传统和主要的生活娱乐方式,在戏曲中包含和融入了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化、文化传播、美育生活等功能。而高校则是文化传承发展和教育集中的场所,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要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在其中寻找传承发展的机会。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戏曲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对文化的自觉和认同。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是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实现自觉认同。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剧种和曲目,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现。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戏曲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并且具有观赏性,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层面,最为直观,其在高校的传播发展,弥补了校园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构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教化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人格塑造。传统戏曲用剧本和表演来叙事和言志,“以人间忧乐为中心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活泼自由的形式,优美动人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感抒发,在宣传和弘扬传统道德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而传统戏曲文化中所折射出的诸如仁义忠孝、惩恶扬善等价值观,与我们倡导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诚信、友善等是一脉相承的,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大学生来说,戏曲艺术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著名戏剧家夏衍曾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正应该是压缩了的精炼的人生。”戏曲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是在其传播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

(三)是大学生美感培育和陶冶情操的现实需要。戏曲的表现形式无疑是美的,它综合了音乐、舞蹈、绘画、武术等诸多方面,如服装、脸谱、动作、唱腔等。校园文化建设中戏曲艺术的引入,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服装、风俗等方面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提升审美的能力和情趣。

校园美育课程中,戏曲艺术是非常难得的素材,无论是昆曲、京剧还是越剧等,都保留了很多经典剧目,通过这些戏曲艺术在校园里的再现,可以使大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了解戏曲历史和知识,增加知识面,增强艺术鉴赏力。

(四)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需要。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名家名角名曲,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接纳和培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出台了系列政策,专业剧团的生存环境要好于以前。但是,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氛围,培养欣赏戏曲的观众,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高校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最佳场所,大学生有思想有知识,在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文化支持和环境支持上,高校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戏曲艺术走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既能获得在戏曲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支持,也能在大学生中得到传习。同时,高校还能对戏曲艺术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传统戏曲艺术在年轻观众中曲高和寡,最大原因是其叙事节奏慢,表现方式陈旧,脱离年轻人的实际生活。如果能让大学生喜爱上戏曲艺术,进而使他们成为戏曲创新的主体,无疑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其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直都能看到戏曲艺术的身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学者们开始着手研究戏曲进校园及戏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地方戏剧团与高校结合进行戏曲艺术展演的事例屡见不鲜。如,在自称为“昆曲传承义工”的白先勇先生的大力推动下,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在苏州大学进行了内地首演,引起轰动。从2005年4月起,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进行了展演,掀起了对昆曲保护和传承的热潮。随后,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开展了“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

近年来,随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更多戏曲艺术家走进大学校园,举办讲座、公开课,进行优秀剧目展演等。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在公共艺术课程中,戏曲艺术是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中包含戏剧、戏曲等内容。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对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中也活跃着相当一批学生社团,他们关注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在有限的条件下,仍坚持着戏剧艺术在高校的传播。

(一)展现——以“高雅艺术进校园”为龙头开展的专业戏曲社团和名家名角进校园活动,宣传和展示戏曲艺术。例如,从2007年开始,由江苏省政协出资,以苏州大学为主要承办单位的“戏曲走进大学生”活动,迄今已举办了11届,锡剧《梁祝·草桥结拜》、扬剧《梁祝·十八相送》、越剧《楼台会》、昆曲《牡丹亭》等多部作品均在大学校园里展演,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形成了品牌效应,有同学说,“丰富的剧种形式,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还有系统的课程设置,经过‘听戏学戏熏陶,我们都成了年轻的‘戏虫。”

教育部提出,2016年學校美育工作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在教育部联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提到,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30个省(区、市)的高校演出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共计290场。[2]在政府支持和学校的重视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的展演,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戏曲艺术进校园的主要形式,随着政策利好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一活动仍将继续繁荣在高校校园,持续丰富着高校校园文化。

(二)课程——戏曲艺术在专业课程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选修课程中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普遍开设了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或者选修课程,有些学校还在文学院或者音乐学院开设了戏曲专业课。以昆曲为例,1989年苏州大学中文系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协助下,开办了昆曲艺术本科班,开设了《中国戏曲史》《戏曲作品选》《戏曲理论》《戏剧美学》等专业课程,每周还安排15课时的实践课,内容涵盖戏曲程式、昆曲唱念等。其后,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采用系列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开设《诗词写作与吟唱》《昆曲艺术》等。[3]现在,苏州大学仍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昆曲艺术》《中国戏曲鉴赏》等选修课。

高校中开设戏曲类公选课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在2006年开设了《地方戏曲选唱》《越剧学唱》等4门选修课;北京大学自2010年起开设了经典昆曲欣赏课;江苏大学自2013年起,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

(三)社团——青年学生观赏、学习戏曲艺术的重要实践课堂。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社团是青年大学生集聚的场所,也是学生群体学习、探讨、社交的中心。目前,高校内活跃着一批以传播和传承戏曲艺术的学生社团,无论是繁荣校园文化,还是传播戏曲艺术,学生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社团,每周都有固定活动,邀请艺术家来校指导、排练戏曲等。社团聘请江苏省京剧院、戏剧团等表演名家为指导老师,排练过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并与其他高校和专业剧团保持较好关系。苏州大学东吴曲社在1991年初,开展了学唱、观摩、研讨等昆曲活动,并多次登台表演。现在的遏云昆曲研习社接过了东吴曲社的接力棒,每周开展活动。江苏大学兰韵戏曲社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举办了全校性的戏曲专场晚会。这些学生社团活动为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推广和繁荣做出了贡献,是开展校园戏曲艺术课的第二课堂。

三、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如上所述,十余年来,戏曲艺术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教育公选课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推广,在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和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上,均有长足进步。但是,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如何和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深度融合,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社会环境进入娱乐化时代,戏曲艺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影响力受到更大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娱乐方式多样化,自媒体时代的各类公众号和微博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热点的主要渠道。青年学生业余时间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各类娱乐节目更容易受到他们的追捧,戏曲艺术很难抢占到一席之地,成为青年学生热爱和追捧的项目,在信息爆炸和娱乐多元的社会中进一步被边缘化。培养观众,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传播,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戏曲艺术本身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与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有冲突,需要创新。戏曲艺术是传统艺术,节奏缓慢,情节并不曲折,很难迅速抓住观众内心。虽然戏曲的唱腔优美,但不了解剧种和曲目的学生很难听懂,地方戏曲更是如此。如果戏曲艺术还是依靠传统的剧目和传统的表演方式发展,衰落几乎是必然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一方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渴求;另一方面,其在灯光、舞美、服装上都做了大量改进。

戏曲艺术培养年轻观众,离不开青年学生的参与。专业戏曲社团对剧目的发展创新,应该关注当代大学生所思所喜,将传统的故事用现代的方式讲好,将现代的故事用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出来,演绎新时代的戏曲艺术。

(三)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氛围孕育和常态化机制仍需加强。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普及和发展,都存在着认知、了解、接受、传扬的过程,戏曲艺术同样如此,认知是排在第一位的,认知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氛围孕育的。戏曲艺术首先要做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有氛围有环境,才能在其后培养更多的群体接受和传扬。然而,即便是在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曲鉴赏》等课程不断开设的今天,大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认知情况还是让人堪忧。以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推广和传承工作做得比较早、成果较多的苏州地区高校为例,金红教授在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对苏州在校大学生做的对昆曲接受的总体情况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来到苏州后从未看过昆曲,看过不止一次的仅占1.92%,在其中,所谓‘不止一次仅限于学校组织的公益演出。约31.6%的大学生不知道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82.9%的大学生从未去过昆曲博物馆。”[4]

四、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思考

(一)借力政策,顺势而为,加大戏曲艺术进校园的宣传氛围和机制建设,实现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进而实现文化自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文化育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也提出要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实际上,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希望得到了解和认知的,这给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土壤,校园的理论支撑、文化氛围和价值素养,能够给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青年大学生又恰恰是戏曲艺术希望培养的年轻观众的中坚力量。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和增进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戏曲艺术应该顺势而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道德教化、培养美育和塑造人格的作用,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二)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实现戏曲艺术传播传承形式创新。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的传播力是惊人的,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开设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社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微信、微博公众号,有意识加大在自媒体上的宣传力度,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制造话题热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如果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特点,像昆曲、京剧、越剧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结合起来,成为大学生谈论的热点话题,将极大改变高雅戏曲艺术“曲高和寡”的局面。在传播方式上还应使用慕课、视频等现代传播方式,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三)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完善专业劇团和高校合作相关机制。十余年来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批获得过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的戏曲界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专业戏剧团体都进到高校,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名家名曲,这是戏曲文化、表演艺术家和大学生们的美丽相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应继续增加活动的场次和展演种类,辐射更多地区和高校,争取实现表演艺术家、专业团体以及高校的深度联合,力争月月有演出,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展演和研究基地。

(四)加快戏曲艺术课程体系化建设,培养师资,建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加大《戏曲鉴赏》《戏曲理论》《戏曲史》等课程的比重,同时,要将课堂教学和展演实践有机结合。加大和表演艺术家、专业艺术团体的合作力度,聘请戏曲艺术家在校内开课和表演,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有计划培养师资队伍,也是目前戏曲文化在高校发展的当务之急。以苏州大学为例,随着致力于推广昆曲传播的朱栋霖教授、周秦教授的退休,培养年轻教师接过接力棒,扛起昆曲在高校传承发展的大旗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从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大与校外资源的深度合作。

(五)注重建设好学生社团这一有效载体,将大学生从参与主体逐步培养成创造主体。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而活跃的,高校应重视戏曲类、艺术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引导,帮助学生社团解决资金、场地、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困难。有条件的高校应支持地区内高校组建戏曲学生社团联盟,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戏曲艺术节、戏曲艺术展演等活动,可以考虑给予影响力大、实际效果好的学生社团一定的素质学分奖励。

五、结语

弘扬传统文化,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青年观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支持,离不开高校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支持;同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不应缺失像戏曲艺术这样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全社会重视的环境下,加强戏曲传承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让大学生成为戏曲艺术的接受者、传承者、创造者,虽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正如《牡丹亭》所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参考文献:

[1]蔡翠华.关于戏曲音乐走进大学校园的思考[J].戏剧文学,2010(2).

[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7/moe_794/s3743/201604/t20160412_237713.html

[3]周秦.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J].艺术教育,2007(4).

[4]金红.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J].中国戏剧,2012(7).

作者简介:

孙 磊(1980- ),男,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团委副书记,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校园文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