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写作教学面临的危机
2017-07-17张经武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消解和颠覆了旧媒体时代的各种秩序。其中就包括大学写作教学,原来老师们信奉和秉持的教学意义、主体、理论、手段等都在相当程度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些危机,换一句话说就是,大学写作教学遭遇了有关三个问题的巨大困惑:为什么教?谁教?怎么教?要走出这些危机,首先需要对之进行深入认识和盘点。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写作教学 危机
今天,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获得了极大发展,其发展态势如日中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权威发布,“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3.2%。”[1]超过七成的网民都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用户。由这些数据可以窥见,一个由网民建构的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消解和颠覆了旧媒体时代的各种秩序。其中就包括大学写作教学,原来老师们信奉和秉持的教学意义、主体、理论、手段等都在相当程度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下面笔者试做梳理。
一、意义危机:大学写作教学该不该继续存在
传统写作主要对应于纸媒时代,它是一种白纸黑字的写作,是一种冥思苦想的写作,是一种速度较慢的写作。白纸黑字导致写作者需要掌握汉字书写基本功,需要认识大量汉字,需要具备较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冥思苦想是因为写作者身边可依赖的工具往往只是纸质的书籍,写作也就更依赖作者原创的思考,写作之前一般需要大量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由此,纸媒写作原创率較高,个体性较强。因为更依赖原创、阅读和阅历,因为要动笔手写,所以纸媒写作速度较慢,写作行为本身是艰辛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
因为纸媒写作本身的特点,导致“作者”这一称谓具备精英性和稀缺性。只有那些认识较多汉字、掌握大量词汇、熟悉书面表达同时又具备丰富阅读和阅历积累的人,才可能由普通人变成“作者”乃至“作家”和“诗人”。由此,传统的写作教学,其意义就在于帮助普通人提升书写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普通人能够应对难度较大、较为艰苦的写作,具备变成作者的潜在可能。写作教师其实就是承担培养作者的职能。
新媒体时代,白纸黑字的纸上写作变成键盘敲打、鼠标点击和屏幕滑动,“写”变成 “敲”“点”与“滑”,书写速度大幅度增加。即使大字不识几个,也能凭借先进的汉字输入法联想出来,即使头脑一片空白,也能通过复制、粘贴、拼凑、套用、模仿等方式快速生产。不再需要冥思苦想,只需不断搜索;不再追求个体化的独一无二的原创,似乎集体化的拼接就是创新;不再需要自身的阅读和阅历积累,他人的阅读和阅历转眼就可为我所用。曾经艰辛的写作变得轻而易举,曾经稀缺的“作者”转眼俯拾即是。本来就枯燥的写作教学面对学生们的“无师自通”,只能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把戏。曾经肩挑重任的写作教师转眼变得可有可无,写作教学的意义被严重消解。
“过去讲写作需作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素质才可以,而新媒体写作似乎是全民的,任何地方任何人,只要想写什么就可以写,有读者没读者都没关系。”[2]从精英写作到全民写作,写作教学的存在基础被掏空。因为大家都会写,写作需要习得的基础素质在网络时代迎刃而解。如果说中小学写作教学至少在识字、用词、造句上有所裨益,那么大学写作教学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在新媒体时代似乎都能通过网络和软件唾手可得。尽管大学写作教师拼尽辛苦、想方设法让写作课堂更加接地气,更加迎合新媒体时代,但他们苦心传授的理论、技巧和方法最终都不敌网络搜索引擎,为创而写的写作让位于为快而作的写作。不上写作课照样能写作,上了写作课写作能力也依然如旧,上不上写作课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似乎完全一样。由此,新媒体时代在大学需不需要开设写作课程?这是许多高校非常犹疑和困惑的问题,写作教学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了空前的质疑。
二、主体危机:新媒体写作挑战传统写作教师
新媒体时代,教学行为的施动者——教学主体也遭遇严重危机。一是受制于新媒体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替代作用,教师为什么而存在成为问题;二是因为新媒体的海量知识、平等交互等特点瓦解了教师权威,教师身上的光环被解构;三是由于新媒体促发了大量新文体以及新的写作手段,教师往往适应不了急剧变化而被新时代边缘化。
传统的写作教师职能是传播写作理论、教授写作技巧和解答写作疑问,这些职能其实都能被新媒体替代。新媒体平台上聚集了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写作理论,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几乎集成了所有写作教师能够提供的理论。技巧、指南、攻略、宝典、范文等写作技巧指导性文字在网络上俯拾即是,点击鼠标便纷至沓来。对于写作疑问的解答,各种贴吧、论坛以及社交软件平台的交互功能能够以最快速度予以响应。新媒体俨然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博学教师,随时可以向任何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现实课堂中的教师只能自叹不如。
传统的写作教师,是拥有师道尊严和专业权威的教学主体。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知识丰富,懂得的东西多,讲的一般都是对的,是权威的。一人讲课,数十上百学生侧耳倾听。学生对老师本人及其教学内容怀有膜拜心理,深信不疑。教师如同教室里的王者,具有统治权和话语权。在新媒体那位“老师”那里,海量知识和信息远远超过所有老师所拥有的知识总和。学生们由此深刻地洞见到再伟大的教师其实懂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营造了轻松、友好与民主的气氛,这是对课堂教学中那位执掌话语权的教学主体权威的进一步瓦解。
新媒体促发了大量新文体以及新的写作手段,促进了新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博客、贴文、短信、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文体在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和整体风格上与传统文体区别很大;多媒体写作、交互式写作、集体式写作、软件写作、链接式修辞、图像化写作等新的写作手段与传统写作手段相比有着天渊之别;碎片化、缩微化、情绪化、游戏化等新的写作风格也与传统写作相去甚远。面对这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写作教师一时很难适应甚至无法适应。一是适应不了新媒体写作的多变与快变,教师可能还没弄明白此现象时彼现象已经流行起来。二是适应不了对计算机素养和软件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新的写作手段,仅靠传统的中文素养根本满足不了新媒体写作的要求。三是适应不了放弃篇章结构偏向碎片化和情绪化的写作风格,这样的写作风格无疑是对传统写作重篇章结构及主题理性的彻底颠覆。在传统写作时代,“一名优秀的写作教师无疑集学者、作家和教练员于一身。”[3]在新媒体写作时代,写作教师还需要是网络高手、计算机高手、段子手和吐槽高手。无疑,许多教师连传统写作教师的要求也达不到,更不要说达到新媒体写作教师的要求。
综上所述,其实可以发现,新媒体极大解构了写作教师的主体性。褪去了他们身上的光环,将他们拉下了精神圣坛,将他们从不可不有的地位贬低至可有可无的地位,将他们从话语权的执掌者变成参与者。
三、理论危机:新现象缺乏新理论
大学写作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地方之一就是应有理论深度,应以学科性的眼光、系统性的理论科学地指导写作,既帮助学生明白写作行为的科学规律,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可现实情况是,传统的大学写作学理论建设本身就严重不足,存在许多语焉不详、冲突抵牾之处。“基本上是以纸质媒介的写作和阅读为自己理论建构的基础,在日益呈现旺盛态势的新媒介面前,传统的写作学显得捉襟见肘。”[4]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大部分已开《写作》课的高校中,《写作》课往往并不具备真正的学科性。”[5]一方面,传统的写作学理论建设就存在很多不足;另一方面,针对变化不断、创新不止的新媒体写作,相关理论建设更是稀缺。由此可见,大学写作教学其实遭遇了理论危机,旧现象没有好理论,新现象缺乏新理论。
传统的写作学教材和著述,数量其实不少,但多数是简单重复,互相抄袭。在编写体例上,一般都是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写作,按照文学文体、新闻文体、理论文体、实用文体等大类来分章论述。除了近年极个别新著作外,在那些著述里几乎看不见“新文体”“网络写作”“新媒体写作”等结合新时代新写作现象的理论探讨和总结。极少数学界前辈呕心沥血成就的写作学理论建构,对于“体由代变”的规律有所涉及,但就是不去为新时代的新文体去做任何理论建树。浙江传媒学院何坦野老师的专著《新媒体写作论》专门论及新媒体写作,有不少理论新见,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新媒体写作研究成果。但这本专著还远远跟不上新媒体写作快速更新和急剧变化的现实,部分论述刚刚出版其实已经过时。“新媒体的发展需要的是可以集话语理论与图像理论于一身、并能有效的阐明其互文关系的一整套全新理论。”[6]“应重点研究新媒体写作的思维规律、新媒介语言的特性、写作文本分众化和多层次化的问题、写作者素质、网络快速作文机制,等等。”[7]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新媒体写作研究所建构的理论,应该具备相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能够充分包容新媒体写作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能够兼容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
有关新媒体写作的理论建树严重缺位,有关新媒体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其实也不多。除了少数学术期刊上的零星论文做了一些探讨,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未出现。新媒体写作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素养等诸多领域建构适应现实情况的崭新理论,需要在教学的技术性、互动性、民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上下功夫。然而,今天中国高校的写作教学,大部分教师依然罔顾新媒体写作盛行的现实,依然在使用老旧教材,用老旧方法教授老旧文体的写作。“许多教材虽改版不断,然而不难发现只改包装不改内容,换汤不换药,不能与时俱进进行内容创新,漠视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和大学生所喜爱的网络写作和手机写作,这就导致这门工具性突出的课程无法指导现实的写作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8]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实,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尤其是新媒体素养。让新媒体写作新现象能够及时被关注,及时被科学研究洞悉其规律,通过运用教学研究及改革的成果让写作课堂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进步。
四、手段危机:教学方法改革遭遇重重矛盾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写作教学还遭遇手段危机,写作教学方法改革出现多种矛盾的状况。一是教师要不要运用新技术手段的矛盾;二是教师教学改革与学生参与热情之间的矛盾;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师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状况,充分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大学写作教学的方法手段出现了难以解决、无所适从的困境。
首先,新媒体写作涉及计算机技术、软件操作技巧和网络技术,传统教学方法肯定难以适应,于是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新技术手段。可一旦写作教师运用新技术手段时,教学效果提升并不明显,又遭遇新的问题。传统写作教学讲究当场讲解、随堂指导和课后巩固,辅助技术手段一般是板书或幻灯片。当一些教师大胆改革,在讲授新媒体写作时,或者允许学生在机房上课,或者允许学生带上网手机上课,或者辛苦开发教学软件上课,或者精心打造多媒体网络精品课程来辅助课堂教学。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做法看似是很适应新媒体写作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收效甚微。学生们的新媒体写作能力并未因这些改革得到快速提升,相反,许多学生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面前,不是变得更勤奋积极,而是变得更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加懒散。由此,在许多教师那里,要不要坚守传统写作教学方式,要不要采取新的教学技术手段,这是让人矛盾和困惑的问题。
其次,新媒体时代,一些大学写作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很高,为此花费了大量课题经费和个人精力。但结果是,历尽辛苦做出来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辅助材料、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并未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参与写作课堂的热情。一些写作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生点击率极低,一些制作精良的写作教学软件并未真正俘获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技术进步了,教学效果却并未同步前进甚至还不如以前,由此有效提升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也成了空话。
还有,写作教学方法改革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改革,大量改革措施关系到课堂之外。关系到课堂之外的改革是写作教学的独特性必然要求的,因为写作需要课外阅读和阅历的双重积累,需要教师经常性的指导,需要学生自己经常性的实践。但问题是,大学教师管理是以课堂教学来计算工作量和报酬的,课堂之外的工作通常被忽视。而写作教学恰恰最需要在课外下功夫,由此大学专业写作教师课堂之外的教学改革热情其实是极为有限的,除了出于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在课外投入太多精力。
正是因为上述矛盾和困境的存在,大学写作教师投入写作教学改革的热情慢慢被消减。许多人最终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去,“于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理论演讲独角戏。”[9]一些教师甚至将课外写作练习、评改和面对面辅导的好传统都放弃了。
新媒体时代,面对强大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面对新媒体写作呈现出的多媒体化、非线性、互动性、碎片化等崭新特征,大学写作教学呈现出意义、主体、理论和手段等多个维度的危机。这些危机,换一句话说就是,大学写作教学遭遇了有关三个问题的巨大困惑:为什么教?谁教?怎么教?要从这三大困惑中走出来,其实需要着力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正确认识和厘清危机里的危险和机遇、挑战和希望;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改革,采取创新举措去扬长避短,继往开来,开创新媒体时代的写作教学新气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新媒体时代写作人才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5JGA335]阶段成果。)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2017-03-04訪问。
[2]格日乐:《传统媒体写作与新媒体写作》,写作(上旬刊),2016年,第02期,第23页。
[3][5]王应平:《写作实践教学三论》,高华主编:《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下册)》,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3页。
[4]沈国芳:《在新媒体革命的背景下建立写作学科体系》,应用写作,2004年,第10期,第6页。
[6]藏策:《新媒体写作与越界时代的文学》,文艺报,2011年07月22日。
[7]沈国芳:《在新媒体革命的背景下建立写作学科体系》,应用写作,2004年,第10期,第6页。
[8][9]司宁达:《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写作(上旬刊),2016年,第03期,第27页。
(张经武 广西南宁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5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