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传统诗词研究方法论述

2017-07-17兰小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新时期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传统诗词创作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文学现象。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创作从复苏到复兴乃至兴旺繁盛,具体表现在作者参与众多,其作品达数十万计。因此,对其进行总体梳理,寻求恰当的研究方法,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 传统诗词 研究方法

所谓“新时期传统诗词”,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人们创作的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诗词集和诗词期刊收录、在各大诗词网站专集发表、在各种传统诗词大赛网登载的旧体诗词(亦称“中华诗词”)。

新时期传统诗词创作目前已成为一个浩大的群众文学活动。国务委员马凯曾谈到(2012):“各类诗词学会会员、诗友以数百万计,公开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物有数百种,每年刊登的诗词新作也以数十万计,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也谈到:“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国共有诗词之市(州)11个,诗词之乡96个,诗教先进单位89个。仅是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和各省、市、县学(协)会的会员就达一百万人。”2012年下半年,由文化部、全国文联、湖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报道,已吸引了国内外十余万作者参赛。

然而,如此独特、强劲、浩大的传统诗词文学现象,至今在相关研究领域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迄今尚未发现有关于我国新时期传统诗词总体研究的文献。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下列三方面的形式呈现:

第一,各种传统诗词集的序(含前言)和各类传统诗词活动的学术报告。前者如霍松林为“世纪颂”中华诗词大赛(1999年)优秀作品集所作的《序》;后者如2007年杨叔子在中华诗词学会于江苏淮安召开“全国诗教经验交流会议”上所作的《“兴于诗”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术报告。

第二,各大诗词网站的论坛发表的有关传统诗词的鉴赏和争鸣的文章。

第三,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的涉及新时期传统诗词研究的文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钱志熙的《论诗词创作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对新时期诗词创作复苏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郑家治的《20世纪传统诗词论略》、朱成德的《大众化:中华诗词的发展方向》、寓真的《关于中华诗词的文学史地位问题》、李国瑜的《中华诗词应为精神文明建设鼓与呼》、李白超的《诗词格律改革刍议》、石兴泽的《新时期传统诗歌及其辉煌与沉寂》、刘绍军的《诗词创作的脱铐之舞——谈罗辉先生〈诗词格律与创作〉的格律观》、张海鸥的《旧体诗词的韵与命》、黄志辉的《诗韵改革漫议》、王建平《文学史不该缺漏的一章——论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尹子能《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蔡世平的《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语言觉悟》、徐业荣的《近体诗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张涤云的《关于当今诗词创作的几点芹见》、钟振振的《旧体诗词的现状与未来》、赖海雄的《论对当代诗词文学地位的肯定》、金陵客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生存环境概观》。

以上各种研究内容说明:新时期传统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已开始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文章虽然数量不多,但已分别初步涉及了新时期传统诗词的方方面面,给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新时期传统诗词尚未有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就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研究新时期传统诗词的意义

(一)独到学术价值

新时期传统诗词作为一个历时30余年,从零星自发创作到各级各类诗词学(协)会、诗社成立并组织创作,从传统创作到网络创作,有各级政府和国内主流媒体推动,至今有约200万人参与的强劲而浩大的文学活动,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系统整理其不同时段的作品,对具体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的价值取向,深入探讨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和近百年来我国传统诗词流变的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独到应用价值

新时期传统诗词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众性的文学活动,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根据其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探讨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策略,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新时期传统诗词研究思路

(一)总体构想

以至今被相关领域忽视然而却独特、强劲、浩大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传统诗词为研究对象,梳理新时期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传统诗词集和各类诗词期刊收录、在各大诗词网站专集发表、在各种传统诗词大赛网登载的传统诗词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因素对新时期传统诗词产生的影响;分析传统诗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流变轨迹(20世纪传统诗词的承革嬗变呈马鞍形,大致可分为前20年的承续期,中60年的断续期,后20年加本世纪初十年的复兴期);分析新时期传统诗词的各类作者群以及对待传统诗词的社会民族心理(传统诗词鼎盛时期曾是我国相应朝代繁荣昌盛时期,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需要与之适应并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等等);

(二)具体思路

1.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以各种形式发表、出版的新时期传统诗词,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分析新时期传统诗词艺术形式(格律等)的演变状况以及创作方式的演变(从传统到现代网络);分析其与此前的古典诗词在形式和内容审美上的差异以及新时期传统诗词内容取向的變化趋势(由抒发个人心志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等等);

2.将新时期传统诗词放置在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的背景中,放置在传统诗词近百年流变的背景中,探讨其形成的各种原因(包括新时期传统诗词的各类作者群从比较单一、狭窄到大众化的原因)。

(3)将新时期传统诗词放置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及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中,探讨其现实意义和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策略,其中探讨其丰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重点。主要是作用于当今社会的各种价值功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浊扬清功能、审美教育功能、歌颂新成就新人物功能,等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以及现代化网络查阅和收集有关新时期传统诗词创作和研究的相关资料。

2.田野调查法:到传统诗词活动开展较好的有关城市以及诗词学(协)会收集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走访重要作者和传统诗词赛事活动的组织者。

3.分类整理法:仔细筛选整理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将所收集作品按课题需求分类整理成册、其他文献资料分类归档(含电子文档)。

4.分析归纳法:运用文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全面分析和归纳新时期传统诗词的兴起原因、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审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四、结语

新时期传统诗词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独特、强劲、浩大的文学现象。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以新时期的社会内容为表现对象,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审美情趣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坛上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艺术奇葩,也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不能不关注、不能不正视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兴起既与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有关,也与传统诗词近百年来的流变相联,还与社会民族心理相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引导其健康发展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參考文献:

[1]中华诗词学会图书编著中心与北京天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主编.中华诗词文库·第六辑(全10册)[M].北京:天识文化传媒公司,2010.

[2]戴勇.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的历史回眸[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钱志熙.论诗词创作传统在当代的延续[J].文学前沿,2000,(2).

[4]郑家治.20世纪传统诗词论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5]朱成德.大众化:中华诗词的发展方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王雅平、仇玉姣.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1,(2).

[7]程郁缀.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之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9,(9).

[8]陈静、李遇春.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述评[J].长江学术,2010,(3).

(兰小云 贵州遵义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563002)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新时期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