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与和合文化
2017-07-15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438000
刘 清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438000)
侯 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205)
寒山寺与和合文化
刘 清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438000)
侯 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205)
位于苏州的寒山寺历史悠久是名胜古迹,旅游之地,而且与和合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所蕴含的和合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必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精髓。
寒山寺;和合文化;中华文化
前言
寒山寺是佛教名寺之一,对寒山寺的印象是受唐代诗人张继的影响,他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让人们有着无尽的遐想。同时寒山寺还有和合文化的魅力,大家往往把寒山寺与和合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元素来看待。
一、寒山寺及和合文化的由来
寒山寺建立于南梁时代,至今已经历了1500年,始称普明祖师塔院,到唐朝出现寒山子、希迁、拾得等一批诗僧,尤其当年寒山、拾得因和谐友爱,被后人敬为掌管和平与喜乐的神仙,主婚姻和合,民间称之为“和合二仙”,雍正帝赐封为“和合二圣”,又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善贤两位菩萨的化身,因而他们成为和合文化的形象。寒山寺僧众一直以来坚持弘扬和合文化,兴办慈善事业,远播和平钟声,形成特色鲜明的和合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寒山寺十分注重文化建设,现在有寒山书院、禅意书画院、慈善中心、寒山寺佛学网、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故而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
生活在唐代的寒山、拾得二人,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后化为民间传说之神,寒山寺是他们终成正果之处,清朝皇帝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名扬天下,并且在苏州即及江南地区还是贴在大门上的门神,一个手捧竹篾盒(寒山),一个手持荷花(拾得),笑容可掬,逗人喜爱,他们的对白: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体现一种豁达、宽容的胸怀。即后人归纳的“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他们强调“和气乃众合,和心则事和”。和合大仙是主婚姻之神,有与财神、福神连在一块,是美满和睦的象征。故在江南一带和合二仙是夫妻好合、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象征,全国各地也有不少以和合命名的乡镇村庄,所以在我国民间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凝练。
寒山寺在人们心中是一种魅力,即跳出了唯僧的佛教局限,糅合来中国古老的和合观。中国的和合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在逐步形成,儒道墨等学派分别对和、合进行了论述。如“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张立文先生说“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从先秦历经两汉、唐宋、明清到近现代,形成了一系列的和合文化观。多年来寒山寺众僧一直高扬和合文化,传承和合文化。如寒山寺坚持大力举办慈善事业,佛教讲“庄严国土,慈悲济世,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慈航普度”。寒山拾得二人所执竹盒、荷花即为和合。据说,早年的寒山、希迁等人就布施济众,助人为乐,如寒山在暑天设茶棚,解决来往行人的干渴之苦,看到运河上的船户纤夫生活艰难,为之布施草鞋,身体力行,行善助人。灾荒年间布药施粥,安顿灾民。如今寒山寺的大师秉承以往寒山寺的慈善思想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寒山寺文化新的内容与形式。寒山寺开办助学广场,救济贫困学生及伤残儿童,这种助学活动不仅是在苏州,而且还传播到苏北不少地方,如2004年寒山寺捐赠30万人民币帮助连云港大树镇希望小学建立新教学楼面积为960平方米,2010年寒山寺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可见寒山寺的助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帮扶了一批学子的成长和成才。据了解新年到寒山寺聆听钟声的不仅有来自祖国山南海北的人们,也有异国海外的众生,寒山寺的梵钟起了传播友谊促进和平的积极作用,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和谐,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度,超越了宗教。
二、寒山寺和合文化的体现与内涵
寒山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合思维是中华和合传统的精髓。“和”“合”二字在古代中国最早是单一的概念,后来这二字联用,但其联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即和是基础,合是目的。寒山寺和合文化对和合进行提炼和加工其中有儒家的“中庸平和”,道家的“不争”、“法自然”,墨家的“兼爱”,还有佛家的“忍让”、“因果缘由”,引导人们互敬互爱,和睦友善,合作共赢。当年寒山拾得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二人在生活中、事业上互帮互助,以致后来所形成的寺规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按其寺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进行修身养性,友爱互助。这种和合体现修身养性、团结互助、合理公正、崇尚自然等特点。同时也认为和合不等于千篇一律,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和而不同”,有时候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着必要的斗争。中国的和合文化首先是承认差异或说对立面的,如天地、阴阳、男女、父子、君臣、上下、虚实、动静、理气等等各有所不同,并且关于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行相生、虚实相间,动静相磨等,另外也讲到他们的冲突和斗争,如相克论中的水克火、火克金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和合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索,提出和合的概念。《周易》“阴阳和合”、“和合太和”,老子“知和曰常”、“道法自然”,孔子“和为贵”、“中庸之道”,这些和合的理念都充分体现了人的素质与修养,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合一思想。关于和合观,张岱年先生、张立文先生都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寒山寺僧众也对佛教精神进行传承与创新,佛讲有修行、行善的内容,但一般为个人行为,往往又限于出世之中,并引导到一切皆空的境界,而寒山寺的大师方丈和众僧,从自净、修善、因果等方面出发,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讲究社会公德,济贫助学,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尤其是传播和平友爱,在国际事务倡导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实也是和合观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寺的文化中也有着浓浓的宗教气息,佛教传入中国形成不少的教派,禅宗则是在唐朝以后有较大影响的一支,多讲慈悲、良善,寒山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以慈悲为重要价值,度人度己,但又能适时地走出宗教不问世事,把慈悲、行善、友爱、和睦结合起来,这些都突破了佛教原有的狭隘,是一种创新与发展。在寒山寺我们可以看到世俗文化的各家各派的和合,甚至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和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和合,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生相传兼容并收的特色。
三、寒山寺体现着和合文化的传承
寒山寺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寒山寺和其周边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之称。古寺即为寒山寺,其始建于南梁时代,唐代易名为寒山寺,在寒山寺里有大雄宝殿、钟楼、碑廊、藏经楼、枫江楼等建筑物,2008年,寒山寺的大钟、石碑入选“吉尼斯”名录。寒山寺还被称为“和合祖庭”。古桥为寒山寺两则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古关指的是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岭关,它是明代抗倭的关隘。古镇就是枫桥镇,其在苏州西郊。古运河即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长期以来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寺前流过。寒山寺和周边就有一种和合的特色,曾有一幅对联可为之作概括“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火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结构,依日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寒山寺“梵宇历劫,屡毁屡建,佛子之心可鉴,千五百年,几经沧桑,严沿革当理分明”。今日其寺,气势恢宏,庙宇庄严。寒山寺钟声宏亮悠扬代表着和平安宁,寒山寺众僧大办慈善公益,为灾区祈福,面对古寺、面对大师和众僧,前来参观的人们不禁肃然起敬。寒山寺既为弘扬佛教文化,倡导社会公德,开展慈善服务工作。又将寒山、拾得形象加以展示,体现其和合精神风貌,可以说寒山寺所体现的精神是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结语
苏州寒山寺成为一个文化象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跳出唯僧忏经的佛教领域,把和合观运用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使之有着相当的生命力、影响力,对我们今天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一带一路的战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都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