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国画艺术创作新元素的发掘与探索

2017-07-15史风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国画中国画

史风雨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50000)

我国高校国画艺术创作新元素的发掘与探索

史风雨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850000)

艺术新元素的发掘和探索对当下我国高校国画创作的形态乃至作品的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在美学内涵及作品创作方式和手段以及在创作观念和技术上的变革,使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运用和实践新的艺术元素、手法和语言,高校国画的创作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创作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我国高校国画创作形态的这种转变和重构,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同化,而是对全球化语境中自身艺术如何定位的文化回应。

高校;国画;创作形态;元素;发掘探索

一、国画创作概念的消解与重构

新锐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或是新媒介、新材料和观念艺术等等名词广泛影响着当下高等院校中的国画“艺术圈”,这些新潮艺术元素和随之带来的与艺术创作相关的新技法、新观念,被一些高校中从事国画创作的80后、90后甚至70后的“新一代”创作主体力量所广泛借鉴和采用。一时间,国内高校从事国画艺术创作的新生代群体对当下新的艺术元素的发掘和探索,使国画的艺术面貌和当下艺术生态产生某种契合,与时代特性贴合的更为紧密,一些标榜着各式各样的“新国画”艺术作品接踵而至,让人们目不暇接。

一直以来,在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之后,以新的艺术媒介为重要载体的艺术形态在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持续影响下,高校中国画的创作形态逐渐呈现出日趋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画创作的艺术元素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特征,通过植入和嫁接新的艺术元素并与国画传统的符号相结合,以一种更为“fashion”的技巧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消解、重构和结合。对于高校国画创作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来说,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传统功底的不足而采用其他的“非正规渠道”,也不能看成是国画生态现状的囧境,这种新元素带来的效果,其实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画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和延伸,对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的改革有着积极意义,促进国画这门本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下高校国画艺术创作呈现的新元素

1.追求视觉的图像化

首先,绘画语言通过可见的视觉形象来展现具体的视觉信息,通过具体的图像来传达其在艺术视觉形象创新上的探索。长久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在视觉图像文化的概念上较以往传统艺术视觉文化概念具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其对国内国画艺术界,尤其对高校国画界在视觉形象创作中产生着持续的介入与改变。近些年来,以追求纯粹视觉图像化感受的“新国画”开始以各种诸如“新锐国画”、“实验水墨”等姿态出现在当下高校国画创作的生态环境中,这些元素的发掘和实践运用,对于新生代学生来说似乎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由于他们对于传统底蕴认识的相对缺乏,促使他们认为传统的创作模式和艺术语言在西方视觉艺术为参照体系的标准下,对艺术本身视觉价值的传情达趣等方面显得较为保守或者不够直接,他们更多的主张国画在当代的视觉面貌应该与当下新的视觉体系为出发点,关注新的艺术形象的发掘和运用来表现当下文化内涵。

其次,对图像视觉文化的追求实现了创作元素的变化。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的这种图像概念,产生于当代视觉形象、视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其形成的新的审美趣味特征,更多的以中西方视觉体系为参照,在当代视觉文化生态中,将大众流行文化的众多以视觉为媒介的艺术元素,诸如影视电脑、广告装饰、电子复制、网络世界等等有机整合,利用和借鉴庞大而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视觉资源而产生出纯粹图像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说,视觉呈现的差异性对我国高校国画艺术创作来说一直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西方艺术给国内国画创作在视觉形象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冲击,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国画创作现状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和促动。

2.作品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作为视觉艺术,传统的中国画拥有丰富的作品呈现方式,诸如立轴,卷轴、镜框等等形式。从先秦时期开始,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纸砚的客观性,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国画作品依然采用这种形式。

然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中国画作品呈现方式的变革和其他任何艺术门类一样,在以多媒介艺术文化为主体的艺术创作中,更多的倾向于依靠庞大的、更为丰富的视觉呈现方式。

从前不久潘公凯先生举办的个展“笔墨·求索”、“坐忘之舟”、“会通之界”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水墨绘画的重新认识或是利用声光电等装置设备再现作品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的作品呈现形式来探索当代语境下国画艺术作品新的呈现途径和方法,这种多样性在时代发展与技术变化不断强化中发掘中国画艺术传播能力和视觉张力的巨大价值。

事实上,过去传统国画的鉴赏是建立在文人、知识分子或者收藏家之间的把玩、欣赏等方式上,当下国画的呈现方式不可避免的慢慢过渡到与西方视觉文化体系相关的欣赏以及观看方式上来,无论是以电子信息等声光电技术还是以观看、互动、触摸等一切与互动视觉媒介等相关的新型展览方式,或多或少都移植了当下艺术流行的多元化呈现方式,这种被“潮流”渗透和影响的视觉艺术呈现结果,在当代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中也逐渐影响着中国画作品呈现方式的革新。

3.艺术观念的整合性

评论家张晓凌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画从‘天下’意识移位于‘世界’背景之后,‘中西融合’、‘亦中亦西’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宿命。”当下高校当中的中国画艺术创作观念,从本位角度上看,较多的接受的是西画图式下的艺术教育和视觉模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观上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视觉模式融入进作品中。当下我国高校中国画创作出现的这种艺术观念,不单单局限于延续传统价值本身,而更多的是嫁接于移植当代语境下创作思维模式的多元性,将绘画、设计、影响等其它艺术观念进行整合,尝试构造出中国画在当代中的视觉本身,关于事物的图像本身。

这种创作思维模式的“整合性”在客观上来讲就是兼容并蓄思想的体现,通过世界其他艺术特别是西方视觉艺术的优势,以前卫的潮流的甚至是叛逆的姿态尝试解构和消融中国画原有的文化体系和内涵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模式。

三、探索高校国画创作的发展方向

1935年,林风眠先生在其《艺术从论·自序》中说过:“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诸位也许知道,在中国,有一个‘国粹绘画’同‘西洋绘画’剧烈地争论着的时期。我敢说,就是在眼前,这种论争也还在继续着。”当下中国画面临的语境仍然是探索如何为传统的中国画注入新的元素和血液,拓展和延伸中国画的表现形态和语言手法,为中国画开辟新的方向。

借助图片、绘画、影像等等创作手段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都试图将国画与西方视觉图式和艺术语言巧妙结合,当代中国画的作品更多集中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而被创造出来,针对当下中国画创作教育体系,确实拥有多元和开放的创作元素体系来进行有意义的尝试。“笔墨当随时代”并以当代艺术教育的前沿探索为契机,以当代生活中的文化感受和视觉体验为基础,部分吸收新兴艺术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将脑海中若隐若现的“图像视觉”在保持中国画审美趣味的同时,创作出一批具有新形态性质的中国画。

四、结语

近20年来,高校国画创作形态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无论是早前的实验水墨、新水墨、新国画还是后来融合设计、图像、新媒介、观念或装置和雕塑等等新颖时髦的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高校中国画艺术创作对新的艺术元素、手法和语言的不断尝试。可以说,在观念和技术上,高校国画的创作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创作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使得当下国画作品中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中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之境而追求当下艺术本身的价值。对西方以视觉经验为主的视觉构建体系的借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画的传统美学内涵通过现代艺术元素的表现方式得到再现、消解或是重构。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应该说,我国高校的国画教育正处于我国艺术培养的前沿地带,并且面临着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时代,对新艺术元素的融合与借鉴不是与艺术新元素的简单对接,而是证明中国画艺术具有宽泛的包容性,不再仅仅局限于自我传统封闭的模式中。

[1]邹跃进.《“图变”:冯斌的中国画当代性研究》.2008年1月14日.新浪http://www.tjculture.com/read.php?id=24947.

[2]吕少卿.“图像化”时代的中国画的生存危机 [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4-15.

[3]李登贵.笔墨与时代——国画创新的陷阱 [J].美术观察,2006.09.

史风雨(1983-),男,汉族,籍贯:重庆,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国画中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