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旦”这一艺术现象的解读
2017-07-15万一成武汉理工大学430070
万一成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
对“男旦”这一艺术现象的解读
万一成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
男扮女装的现象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当今社会文化对“男旦”的反响还是比较强烈的,很多艺人通过这种方式走红,学术者和大众对这一现象的讨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探讨了“男旦”现象作为艺术现象的本质。笔者认为“男旦”不仅是一种表演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本文从“男旦”的审美前提和艺术现象艺术形式出发,通过与西方“男作女声”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阐述中国当代“男旦”现状问题及发展和改革方向,最终提出如何正确看待“男旦”艺术这一文化现象。
男旦;艺术现象;解读
一、关于“男旦”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男旦”艺术的研究现状
关于男旦的研究,中国是从明代时期开始关注男旦艺术的,在明清时期也有不少轶闻是关于男旦的。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男旦艺术发展势头最好,大家对男旦的关注度也最高。近代有学者研究了男旦艺术,最典型的是齐如山先生记录和研究了了四大名旦的艺术特征,但是缺少系统的记录和整理。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出演,中国的男旦艺术沉寂了10年之久,直到文革结束,男旦才开始小心翼翼小范围的进行表演。文革期间台湾地区的“男旦”艺术并没有断裂,还是有所遗存的。随着现代国家重视文化复兴,振兴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口号的打响,京剧首先阵型起来,随之相伴的性别反串即“男旦”艺术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近些年中国关于男旦艺术进行过多次讨论,对男旦这一艺术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具体来看,近些年学者们对“男旦”艺术的研究状况。搜索知网、万方等学术网站可以查阅到的关于男旦研究的论文看似不少,比如在知网搜索“男旦”显示有31,929 条结果,实际上直接相关的文章只有130余篇,这些论文多是在论述京剧中男旦的艺术现象,还有部分文章是研究男旦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男旦艺术特征、介绍著名人物的。对中国“男旦”艺术及进行专题研究的很少,大多的文章都是部分提及男旦艺术。这里要提及一个关于“男旦”艺术的重要著作,么书仪先生的《晚清戏曲的变革》。这本书着重讲述了晚清时期伶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当时主要的戏曲种类、清代皇家剧团和宫廷演剧的变革、徽班进京对晚清北京戏曲的影响、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关公戏演出与伶人的关羽崇拜等内容。还有一类文章也对“男旦”艺术有少许介绍,就是研究同性恋的著述。
(二)国外对“男旦”艺术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男旦”的研究多是倾向于舞台上发音技术层面的,还有部分是研究关于性别及性的著述,这些著述中也涉及了中国的男旦艺术。日本戏剧中也有类似中国男旦艺术的表演,日本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对本国戏曲娱乐的介绍,部分文章也借鉴了中国的戏曲艺术文献。整体来看,国外对“男旦”艺术的研究只是较少的利用了中国的例证,极少涉及核心内容,也因为西方性别理论的发展背景特殊,他们对中国“男旦”艺术的见解也有部分错误的成分。
总之,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男旦”的研究大多是小篇幅的学科边缘的研究,以及小部分专题研究。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关于男旦艺术发展脉络的详细资料的汇集,更没有相关美学原则作为后世标准,所以对“男旦”艺术的研究急需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
二、“男旦”的审美前提
(一)男旦的历史
“男旦”原本是京剧艺术中一个行当的称呼,具体是指男性反串去塑造女性的角色,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戏曲舞台上曾一度男唱女腔,即“男旦”表演。“男旦”是中国戏曲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艺术现象,曾经推动了我国戏曲的发展。
“男旦”的表演方式历史悠久,根据史籍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代,男性戏曲艺人服务于帝王贵族,被称为“徘优”和“倡优”。汉代时期的“倡优”延续了男扮女装的传统,同时改进和丰富了表演形式。在汉魏交替时期,奢靡风气弥布,男优女扮的表演形同声色游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宠之风盛行。隋朝时期男优女扮成为非常有特色的娱乐演出。唐代时期,男扮女妆的技艺逐渐发展为杂剧中的“装旦”和南戏中的“妆旦色”。在宋代时期,“男旦”表演已经广泛起来。元明时期,权贵多在府中养着名优美伶,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艺人为我国古代戏曲做出了卓越贡献。清代,权贵养名优美伶风气依然盛行。近代中国戏曲中,出了许多优秀的男旦演员。京剧的兴盛与男旦艺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男旦这一艺术现象,是被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的出现被大家广泛接受的。
(二)性别的外在表现和性别的社会意义
人类的性别的外在表现是依靠外形和声音来展现的。一般情况下,一门用服饰来标明自己的性别。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的差异,使得男性声带较粗,声音浑厚。女性的声带比较细,声音轻柔。
我们不能忽略性别的社会意义的。在原始社会,氏族社会最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这是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这个时候人类的原始性在逐渐消失,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母系氏族有自己的语言,注重血缘关系。妇女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受到尊敬。随着社会生产的逐步发展,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最终形成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由此形成。
三、“男旦”是一种艺术现象和艺术形式
(一)男旦的优势
“男旦”是一种艺术,前几年最出名的“男旦”事件就是李玉刚的“女形”的表演,具体分析李玉刚的表演,他的艺术性比较强,不适单纯的模仿,和京剧中男女皆可演的旦角稍有不同。李玉刚的形象,是对艺术表演的大胆创新。
1.男旦的声音
在普通大众看来,人们判断男旦艺术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比如“演的像女人”、“嗓子真高”,这是大家的评判标准。但是,这种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京剧中的“男旦”形成,是因为舞台上没有女演员,女性角色只能由男人扮演。现代社会舞台上有很多女演员,但是“男旦”依然存在,这种艺术现象,必然是有存在的理由的。
从声音上来讲,男旦相对于女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男旦的声带宽,可能高音比不上女性,但是男旦的声音更加舒服,听着更能有效地融入戏剧之中。女旦的声音天生比不上男性,男旦的声音还可以假真声结合起来,声音底气更足,更具有特色。
2.男旦的扮相
年轻的男旦扮相很好,男旦的扮相必须是围绕着人物角色来塑造的,要求形象逼真,来展开工作的。因为在表面上,因此工作者们都更注意一些细微的方面,力求逼真。男旦在京剧的表演上更有优势,相对于女性,男性的爆发力和张弛力更好。优秀的男旦演员,在戏剧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中性的美,不会过于柔媚,也不会过于阳刚。
3.男旦的武功
男旦中的刀马旦、武旦都是有深厚的武功把子,他们的艺术生涯会更加长久。男旦的武功是经过长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结合武术和杂技中的诸多的技巧,创新的武打动作。值得注意的是,男旦的武打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男旦所要表演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对武打动作进行适时的变更和设计。
(二)“男旦”艺术现象的文化内涵
1.男旦表演特点
首先,男旦的声音在力度、厚度等方面比女性更具有特殊优势。其次,男旦在形体和生理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男旦做武打动作更加具有优势。此外,男旦表演和额女性表演不同,别有韵味。这种体现出的韵味是男旦长期练习的技巧、修养、素质和体验等多方面的积累加工后的额具体展现,这是女演员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2.男旦表演的文化内涵
首先,“男旦”体现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
我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中国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是从属于男权文化的产物。比如:京剧舞台上经常出现的西施、卓文君、花木兰和梁红玉的形象,虽然在主观上表现了人物思想的民主性和进步性。但是内容描写的是女性的肉体和残酷的精神生活,并且直指造成她们如此命运的原因是她们“哀而不争”或者“争而后哀”或“争而不哀”。对待“男旦”的表演,我们多是以之为耻持着歧视的观念,这明显是几千年来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结果。
其次,“男旦”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戏曲审美观的联系。
中国戏曲教育是让表演者表现出角色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追求传神,可以夸张,但是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戏曲艺术为男旦表演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男旦把京剧不断推向高峰。京剧的表演艺术,精彩绝伦,其中的旦角表演艺术是通过几代男演员努力积累经验创造出来的。他们为京剧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剧目和制订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和优秀的表演艺术法则,并在后期形成的诸多流派。男旦不仅是对京剧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推动了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
四、中国当代男旦现状问题及发展和改革方向
(一)当代中国男旦艺术的现状
“男旦”在京剧中至关重要,经过几代京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京剧已经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整体来看,“男旦”艺术发展出现了衰微的趋势。“男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但其逐渐消失也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写照。
1.人才不足
2)非洲是传统核心区。埃尼公司上游业务几乎涉及所有非洲传统油气资源国家,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到西北非的摩纳哥,再到东非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家,西非传统油气大国埃尼公司更是都有进入,包括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加蓬、加纳等。埃尼公司已经在非洲15个国家开展上游业务,未来4年埃尼公司重点聚焦的勘探盆地/地区,非洲仍将占据一半。
现代社会中的“男旦”不受年轻人的喜爱,京剧中的“男旦”表演也多是老人喜欢。相比京剧的鼎盛时期,现在京剧“男旦”的前途整体上非常的黯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优秀的京剧的老前辈和研究学者被迫害了。现在京剧老师不足,部分学校在积极开设京剧或者“男旦”相应的专业,但是老师和生源都严重不足。
2.新作匮乏
之前,学习戏曲,选择“男旦”,经过严格的师徒传承,能够学习这门养家糊口的记技艺。现代社会,可以谋生的渠道很多,师徒传承的集成方法也变成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大家对“男旦”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少。流行的歌曲和话剧艺术明显比京剧中的“男旦”表演更受大家的喜欢,愿意全身心投身京剧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作品传承都是难题,更别说作品创新了。
3.资金的短缺
根据调差,因为京剧发展不景气,观赏京剧表演的人不多,收入过少,导致京剧表演行业的艺人包括“男旦”,收入很低。京剧男旦艺术要想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艺人收入太低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也会选择转行,这些都是京剧包括其中的“男旦”表演,无法继续运行下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社会发展的抉择
在京剧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杰出男旦演员,他们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男演女或女演男的这种现象的是在封建社会中,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声色娱乐的产物,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的印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社会,大家的审美普遍是男演男和女演女,对于“男旦”这种反串的角色,大家并不是欣然接受的。所以针对男旦培养的问题,有很大的争议性。“男旦”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既然“男扮女”表演方式得到一部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它就有生存的价值。实际上“男扮女”不仅是一种表演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现象。
总体来看,在现代社会人们太不赞同继续发展男旦,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这时对已有的男旦演员一概否定。我们承认历史也组中历史,高度评价男旦表演艺术家,支持杰出男旦演员登台献艺。这里需要解释一个概念,我们欣赏的“男旦”艺术不适简单的男扮女的表演,而是能够为舞台艺术做出贡献,应当被我们尊重的那一类艺术表演。
(二)当代中国男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1.现代男旦艺术可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精粹
声乐的原则是调动所有与声音有关的潜能,达到旋律强而有力又连续流畅的目的。中国的男旦表演需要改革,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精粹对男旦表演进行改良。
举个例子,演唱意大利歌剧需要练习的是多于两个八度音的音域,因此意大利何惧演唱者们可驾驭音域跨度大和难度很大的歌曲。中国戏剧的发生练习多集中在大嗓音和小嗓音上,经常受到音域限制,导致作品的旋律感不强。中国戏剧中的“男旦”多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我们借鉴国外的美声唱法,可以让自己的声音更加立体和有张力。我们的京剧节奏感弱,和大家在现代社会追求的强烈感官刺激有所不同;同时京剧旋律也不能很好的展现歌者的技巧。上面提到的京剧的局限性,美声歌剧可以很好的解决,所以借鉴国外美声的长发,可以促进我国“男旦”艺术的发展。
2.积极改革男旦的艺术表演
我们要积极改革男旦们的表演,首先男旦们平时多加练习基本功,时刻揣摩表演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目前,我们要摆脱男旦表演发展势头微弱的状态,需要对中国男旦的演唱风格惊醒大胆的创新和再设计。男旦表扬你的幕后编剧和台前的表演者在自身经验积累的同时,对传统剧本进行改良和创新,多推陈出新。当然推陈出新布恩那个完全摒弃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改革的基础是在保留原有戏剧特色音乐的同时,对部分表演进行改革。
除了上面提到的改革方式,还可以增加男旦在表演舞台上的道具,增加他们的声乐语言积累。男旦演员的日常训练中也有武打动作,他们的姿势有夸张的成分,男旦边沿可以把夸张的武术动作改革的接近真实的状态。再者,传统京剧的唱法比较死板、单一、缺少创意,可以和其它唱法相互融合。
总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现代文化,努力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京剧更加富有韵律。
五、结语
男旦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现象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联密切。男旦艺人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对男旦相关问题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多歧义。男旦艺术一直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虽然京剧作为国粹被国家重视,其男旦的反串艺术也尤其被世人接受,但是其他艺术形式中的男旦表演在当代仍谈面临着生存困境。
我们应当以辩证的态度,以多层面和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欣赏“男旦”表演的艺术魅力,领略其贯穿不同时代的艺术价值。尽管现在性别反串的男旦表演的鼎盛时期随着民国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渐消退,但是男旦的表演艺术不应该湮灭在当代舞台。面对目前男旦艺术发展势微的困境,男旦艺术只有通过不断地革新才能迈向历史的新高度。
[1]李小琴.论京剧男旦的艺术贡献[J].戏曲艺术,1999.4.
[2]徐蔚.二十世纪上半叶东西方文化撞击中的男旦艺术[J].戏剧,2006.2.
[3]王雯.从《顺天时报》看晚清的“相公堂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巫丙禾.谈京剧的男旦问题[J].人民戏剧,1981(9).
[5]余从,周育德,金水.《中国戏曲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