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家庭、政治
——阿瑟·米勒戏剧主题概观

2017-07-15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00387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米勒戏剧

张 璐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87)

社会、家庭、政治
——阿瑟·米勒戏剧主题概观

张 璐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87)

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在戏剧创作中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现实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戏剧中常见的主题主要分为三类:社会主题、家庭主题与政治主题。

米勒;社会;家庭;政治

阿瑟·米勒被誉为美国现代“最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剧本。这些作品中,社会、家庭与政治是最常见的主题,剧作者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舞台剧让观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受到启发从而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社会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米勒戏剧的社会主题主要体现为结合经济大萧条的社会历史探讨“美国梦”的破灭。经济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它带给普通美国民众的除了物质生活水平上的迅速滑坡之外,更多的是民众的精神寄托的坍塌。对于怀揣梦想、心存期寄从世界各地踏上北美大陆的各国移民来讲,实现“美国梦”是一切奋斗的原动力。而大萧条不仅在一夜之间揭开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富足的假象,打碎了国民创业致富的梦想,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

米勒在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入考察后认识到:导致人们美国梦破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出现了问题”。美国股市从顶峰跌入深渊后,各种可怕的连锁反应在社会各领域接连爆发,多数美国人上一秒还沉浸在充满财富和机遇的美梦中,一朝梦醒即挣扎在贫困线上,为吃、穿、住、行和找工作而发愁,社会治安日益恶化,许多人因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证明,在灾难来临之际,北美大陆当时所奉行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无法为民众生活提供足够的保障,“(致使)所有美国人都缺乏他们应有的安全感,(都有)一种濒临崩溃之感”。确定性的严重缺失使民众茫然无措、近乎绝望,而即便是少数的能够安然度过危机的“幸运儿”面对此情此景也成为了“惊弓之鸟”,困惑、焦虑、恐惧的情绪弥漫在各处并不断发酵。有鉴于此,米勒在其自传《时移世易》中将大萧条称为整个时代“道德的灾难”,认为它关乎所有人的内心,相比之下,物质反而并不重要,仅仅是“附带着和钱有点关系(而已)”。

在文学创作方面,米勒将亲历大萧条的所见所感融入剧本,把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搬上舞台,在刻画现实、还原真实的同时赋予剧作思想上的深度。如,在《鸿运高照的人》中,“幸运儿”比弗斯面对昔日生意伙伴相继破产的现实时心中所产生的矛盾、内疚和痛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米勒的另一部作品《美国时钟》则将着眼点置于时代的洪流中,来自不同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沉浮通过复调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剧作不仅剖析了大萧条在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方面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具有以古鉴今、警醒世人的作用。

米勒对大萧条的思考是深邃的。他理性地通过外在现象看到“美国梦”内在根基的虚幻,用勇士般的气度直面人性的弱点,用戏剧作品表达其理想,即要通过道德的途径解决人们精神的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起,米勒在剧作中始终如一地表达着对道德的呼唤,展现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主题:父子冲突与亲情关系的扭曲

米勒是犹太裔作家,其父母都是早期移民,受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他对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问题颇为重视。因此,家庭是米勒作品中较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希伯来文化中,“父”与“子”是最早的母题,而“父子冲突”的主题模式和“父与子”的关系结构在传统的犹太文学中也一直居于中心地位。米勒本人对“父-子”的二元对立也有深刻的体会。米勒的父亲伊西多尔是一位成衣制造商,他早年事业成功,作为移民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家族企业在大萧条中破产后,他不断尝试重振产业均以失败收场。米勒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对父亲的情感可谓爱恨交织:一方面,父亲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没能走出大萧条的阴影,没有能力重整旗鼓,这让米勒感到失望和恼火;而另一方面,父亲屡败屡战的坚韧精神,对未来充满期冀的乐观态度以及宽容善良的美德又令他无比钦佩。带着这种极为复杂矛盾的心情,米勒塑造了《推销员之死》中的洛曼、《都是我的儿子》中的凯勒以及《代价》中的弗朗兹先生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父亲形象。这些父亲身上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性:他们事业成功、重视家庭,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往往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缺点使孩子们受到了来自父亲的“伤害”。这种父与子之间时而和谐、时而对立的复杂关系在米勒各个时期的诸多作品中反复再现,探讨的范围不仅仅是两代人,更多的是“家庭或曰民族的延续及未来”。

除此之外,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异化和扭曲也是米勒戏剧中常见的主题。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足,但与此同时个体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对物质和财富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人的异化、精神的堕落和信仰的丧失。随之而来的是:人受物所累,沦为物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被金钱关系所左右、日渐疏远。在此过程中,亲人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也被破坏,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亲情,这在米勒的戏剧中也有较为突出的体现,如《代价》中的哥哥瓦特为了获得减免税费的优惠,打着“帮助弟弟”的旗号对弟弟维克多进行哄骗和利诱;《破镜》中菲利普为了追求物质意义上的成功而忽视了和妻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使妻子西尔维娅对生活充满忧虑。

现代社会中,家庭是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单元,而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扭曲不仅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沦陷,还暴露出美国商业社会运行模式的深层问题。

三、政治主题:展现当权者对无辜民众的伤害

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理性与非理性力量之间的冲突也是米勒戏剧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作为犹太裔美国人,米勒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反犹太主义”深有体会,也对二战中犹太同胞所受到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他本人在20世纪50年代曾受到美国国会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审查,这些经历使他对政治迫害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他的作品常通过描写无辜者所受到的政治迫害来反映理性与非理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人民公敌》、《萨勒姆的女巫》直接影射以麦卡锡主义者在美国的暴行,揭示了当权者的冷酷无情及人性的弱点,同时对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敢于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们所表现出的无畏精神进行颂扬;《维希事件》、《用演奏来延宕时间》和《破镜》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对犹太民族人性的否定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大主教的天花板》和《复活蓝调》则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现代社会中一切非理性的力量。

米勒历来认为现在是历史的总和,在其创作中,往往将历史文化、现代政治和社会的主要问题相联系,“将历史用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戏剧中对历史问题和政治迫害主题进行探讨,以古鉴今、警示世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戏剧的社会功能,让公众回顾历史,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对各个时代的观众都“颇有裨益”。

[1]郭继德.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Abbotson,Susan C.W.Student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2000.

[3]Balakian,Janet N.An Interview with Arthur Miller[J].Studies in American Drama,1991(6).

[4]Miller,Arthur.Timebends: A Life[M].New York: Grove Press,1987.

[5]胡可清.简评60年代的米勒与他的剧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9).

项目依托:本论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美国戏剧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项目编号TJWW16-005Q),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戏剧市场研究”(项目编号A16012),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中美戏剧的互动影响研究:以阿瑟·米勒戏剧为中心”(项目编号52WW1622)阶段性成果。

张璐,女,天津人,1981年生。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戏剧比较。

猜你喜欢

米勒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2021年《戏剧艺术》总目录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温暖的邂逅
对一本书的尊重
戏剧类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