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在儿童绘画中的演绎

2017-07-15王希元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7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纹样

王希元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在儿童绘画中的演绎

王希元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儿童绘画教学素材、技法的构建中,对儿童自身审美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南通民间蓝印花布以千姿百态的纹样、淳朴自然的蓝白色调、精湛的印染技术以及质朴、纯洁的寓意与信仰为主要的艺术特色,在绘画中,可以提升儿童的民族素养,同时为儿童绘画创新提供依据。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儿童;绘画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南通文化元素一个代表性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工作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部署,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意味着,南通蓝印花布这一具有历史实践积累的人文财富与地域特色资源将会“活”起来并落到实处。恰好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将其充分地融入课堂,走进儿童绘画教学,以使文化遗产教学变得有趣而富有成效。

在儿童期,孩子们的绘画没有太多的规范和约束,他们身上的自由和想象力尚未消失。他们的涂鸦、想法和行为都在传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当我们将南通蓝印花布这一具有艺术特色的工艺品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会从孩子身上发现好奇、玩味、诙谐和想象的画面。儿童再将自己所看到、听到和闻到的感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勾勒呈现在画纸上或者亲身跟着老师一起去制作,来表达自身的感受。极富魅力的儿童语言与载誉千年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相互碰撞出来的火花,是传统民俗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结晶。

一、化限制为自由的形态表达

与成人绘画作品一样,儿童绘画中的每个“型”和“形”也表达着特定的语言符号。在现代绘画或设计中,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曾说:“点的外形是灵活的,有可视性,一旦物质化,点就必然被规定了大小、占据画面的位置”。换言之,点可以扩展,并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画面。这与南通蓝印花布艺术语言以圆点排列成线,再由线勾勒活泼生动的主纹样表现形式有相通之处,皆以点绘面。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中的点包括圆点、三角点、圆弧点等,点的作用非常大,有时点是为了连成线,有时是为了铺成面。蓝印花布作品《嫦娥奔月》以点纹样为主,用连续小圆点形成长串线条或块面,有的则是用圆点配置了边框,亦有以线条配圆点构成连续花样,这些线条有无数圆点排成,勾勒出活泼生动的纹样。这些富有节奏与韵律的纹样,构成一个装饰层次,形成肌理效果,组合出优美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造型。在儿童绘画中,为了让画面更具层次感、装饰性与个性化,肌理效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孩子们的画面也多由点、线、面所组成,汲取南通蓝印花布图案纹样带来的灵感,将这些纹样以新的面貌与形式进行创新,成为儿童绘画新的表现风格。在绘画课堂中,以“蝴蝶”作为课题内容,观看蝴蝶摄影图片或者展示蝴蝶标本,引导孩子说出蝴蝶的外形特征,再由孩子自己自由创作。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思维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和广阔的天空,即兴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蝴蝶。这时,教师再导出南通蓝印花布作品,结合蓝印花布的圆点、三角点、圆弧点等点花纹,将画好的蝴蝶用这些点表达出来,直至将蝴蝶装饰丰富,以达到节奏与韵律美。

作为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的载体,点、线、面肌理的选择对画面的装饰性以及再创作尤为重要。自明清以祥,南通蓝印花布题材形式多样,有动物纹样、植物花卉纹样、人物纹样等。在南通蓝印花布中的纹样,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其形象特性,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如菊花、牡丹、梅花、团花等纹样。具体构思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蓝印花布造型纹样联系到画面主题,另一个由画面主题联系到蓝印花布。如“梅兰竹菊”、“年年有余”、“牡丹花”、“龙凤呈祥”和“二龙戏珠”等纹样,这些框式结构的纹样,多为宽窄不同、点线面相间的框式边缘纹加上二方连续组合成,以此来衬托中间的纹样加强图案的层次感。这样用形式美法则造成视觉上的中心感,主次纹样清晰,对比强烈,产生节奏和谐的韵律。教师引导教授这些以点、线、面为主的蓝印花布纹样,孩子们学习,再应用到自己的画面中,颠覆了以往用油画棒或者水彩笔在画纸上直接涂色绘画的传统,而是体验图案设计的乐趣,自由地表达蓝白对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纹之美。

二、因陋就简形成的色彩符号

蓝印花布的艺术色彩一反民间惯有的丰富色彩,仅使用简单的蓝白两色,对比强烈,于素雅中散发出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蓝》记述了从蓝草中撮取蓝淀的方法,是世界上对制蓝淀工艺操作的最早记载。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这种蓝草是普通百姓随处可得的一种廉价原料,因此,在接下来的民间手工艺中,南通蓝印花布一直以蓝白色调延续至今。在中国古代,以“五行”、“五色”为代表的色彩文化、色彩礼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各朝各代的色彩立法制度要求不同,蓝印花布所代表的青蓝色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中。例如,在唐朝,青蓝色逐渐出现在皇家装饰中,更成了文人雅士的代表服饰颜色。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到了唐朝,青蓝色作为自然中青山绿水的代表色,受到了文人阶级的青睐,同时,以蓝印花布为代表的青蓝色也成为平民阶级的代表色,就有了“青衣蓝衫”这一说法。而蓝印花布中的“白”,通常代表着淳朴、传统,这里面的“白”中包含着淡土黄色和浅青色,给人乡土浓厚的心理感受。因此,因陋就简下形成的“蓝”与“白”更接近百姓的生活。

在儿童期,他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地表现力,时而奔放、时而奇妙,十分精彩。课上展示经典蓝印花布实物图片或实物,学生欣赏,除了以临摹蓝、白颜色的方式对南通蓝印花布进行再创作,还有带领学生一起体验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并印染出作品来。蓝印花布印染的整套工艺都是手工完成的,因此几乎没有一件成品是完全一样的,加上还有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画面中浑然天成、丝丝缕缕的蓝色纹理,与儿童稚拙、活泼的线条,形成独具生气的作品。

三、有情感、更有信仰的寓意传递

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以反映人们崇尚富裕、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民间朴实的审美观,更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农耕时代的一种精神文明。南通蓝印花布的题材内容广泛,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是一种情感寄托,更是精神上的信仰。《尔雅》中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青色在这里被人们赋予了生命复苏、万物繁衍的意义”。南通蓝印花布在民间长盛不衰也可以体现出平民旺盛的生命力,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与之吻合。只是简单的蓝白搭配却被颜色与纹样衬托的生动有趣。这种蓝白朴素之美远远不同于其他蓝色色彩鲜亮的颜色,给人以平静含蓄的心境,它所代表的是学习者对这种文化的珍视与敬仰,因而又为儿童美术课堂增添了一种以文化的形式来重建与人们共享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我意识的丧失”,有时也包括情感与信仰。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道家学说或是儒家学说,到现代对人类和艺术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和讨论,一直存在一个稳定的传统。南通蓝印花布作为传统民俗工艺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审美教育方向的确立依赖于多年来人们寄予的情感与坚定的信仰:现代社会的萎靡不振可以通过从儿童期艺术教育过程中就开始建立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来治愈的。

[1]郑玲玲.解读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抽象理论[J].电影评介,2010(20).姜平.

[2]陆晓云.基于创造力发展的儿童绘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9):82-86.

[3]吴元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雨蔚.清清白白的蓝印花布[J].民族论坛,2005,(07):26.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6]吴元新,吴灵姝.蓝印花布与南通民俗文化[J].装饰,2012(02).

[7][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吴元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清]梁悦馨,莫祥芝修.《光绪通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校注:管锡华《尔雅》.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纹样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南通职业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将申请世遗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