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

2017-07-15丁远亮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650093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潜意识艺术创作理性

丁远亮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50093)

姚明琦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241000)

浅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

丁远亮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50093)

姚明琦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241000)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长期的艺术修养所表现和反映在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更是艺术家感性与理性、意识与下意识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高度体现,以达到不用力而可触手成春的境界。

艺术创作;意识;下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对于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1“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2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最底层,是一切原始欲望的策源地,也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把不完整的东西补足,乃是理性能力中的一个最近的本领。”不完全的图形由观看者的“投射”所补充,这种投射就是一种下意识或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在纸上画一横或者一竖时,观者首先便会想到的是“一”;在纸上画一个人的眼睛,瞬间会想起画者会画一个人脸;当在路上散步时听到汽车鸣笛声第一反应就是靠边行走;当爸妈洗好了水果端到你面前,你首先想到的便是爸妈让你吃水果。这些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下意识是一个人在日久生活中积累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后天本能,而有意识是在经过大脑思索分析后呈现的状态,当我们在做设计或者艺术创作去特意追求一个形状,这时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和激情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技巧,通过艺术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生活体验和感情转化为具有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含有无意创作和有意呈现的形象,过程中伴随着意识和下意识的交替甚至同时光顾。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然需经历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这三个环节,其中艺术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而艺术构思是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在艺术表现时意识和下意识便是同时存在的状态。正如郑板桥先生清晨推开自己屋门看见门外一片傍着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皆入眼帘的竹林时所发感慨“胸中勃勃,逐有画意,”是一种下意识的情感抒发;随之道出“我眼中之竹,并非我心中之竹;我心中之竹,又并非我手中之竹也”,真实表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得三个阶段,也是艺术家意识与下意识相互交融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始终贯穿着艺术创作活动所具备的形象性、情感性与审美性,而后者情感性与审美性又往往是处于作者结构的最底层,最容易受时间和外界因素影响,当创作主体也就是艺术家遇到可感形象时就会触动心底的情感与审美激起创作冲动;同样,内心的情感与审美也会使创作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可感形象更具有敏感性,两者有着相互交融的作用。

板桥先生的“眼中之竹”就是现实中的竹子,是人对外物的反映,是人们意识使然,可以是郑板桥,也可以是普通百姓;而当百姓看到时也许也会发出感慨,这片好的竹林今年可以编做不少好的用具从而得到较好的收益。不难得出,板桥先生“眼中之竹”首先满足了艺术活动的第一基本特征——形象性。

艺术创作作品作为精神生产产品,它必须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必须是直观的,具有能为人的主观情感感知的感性存在,但形象创作的同时又不能离开理性,因为作品必须含有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所以透过艺术形象表层,我们才能感受到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故形象要与理性相统一,也就是艺术家主体意识与下意识的相互统一。

其次,当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在与审美主体相遇的一刹那的第一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的情感参与,是主体主动把握、体验,是无功利的一种下意识行为;在创作与接收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之一,这种下意识的情感是诱使艺术家创作的动力,艺术家主动的将这种情感赋予作品的这种有意识行为,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与观者在情感和灵魂深处产生共鸣。

康定斯基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这样说“一种缓慢形成的内心情感的表现,一种反复的近乎学究式的试验和工作……理智、意识和目的起着主宰的作用,但画中表现出来的不是精心的设计,而是只有情感。”所以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展现,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及理想,但艺术活动也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识,只是这种理性的认识有时潜伏在艺术家心灵深处,属于不自觉的流露而已,这也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潜意识或下意识。

郑板桥老先生所述的“胸中之竹”,是艺术家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把情感情操寄托于物象之中,对此再在心中进行加工补充修改,在胸中形成完整的竹的形象,是创作主体在意识领域建构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世界”,这种“感性世界”是艺术家长期经验的积累,是意识与下意识的互动。而“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是因为艺术创作的审美性决定的,它涉及到创作者情感会产生变化,作画过程中思路会随时调整,以及表现材料和手段的限制等等,使作品会呈现出千差万别。

再者,审美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它是指艺术作品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精神美感享受。

归根结底,艺术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不是对哲学、政治、道德或科学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于它们的一种审美反映,其包含的内容是其他文化现象不能比拟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长期的艺术修养所表现和反映在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更是艺术家感性与理性、意识与下意识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高度体现,以达到不用力而可触手成春的境界。

注释:

1.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7:73-76.

2.同上书.

猜你喜欢

潜意识艺术创作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