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
2017-07-15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70
刘 然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
艺术设计中的心理学原理
刘 然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70)
设计本身除了要满足实用,耐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考虑现代人日益注重的精神层面的心理需求,只有不停地去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情况,才能设计出既好用,有温度,能打动人心又有商业价值的好作品,本文从动感,色彩,材质,设计的发展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它们各自对艺术设计的具体影响,本文旨在呼吁设计师的设计从人的本位出发,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尊重人性。
人类心理学;人性化设计;产品艺术设计
如果想要设计出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引发使用者的感官愉快,心理满意的作品就 需要把人类普遍心理学的常见规律和特殊情结搞清楚,把它跟具体的艺术设计的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运用在设计的作品之中,而且,目前的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有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
我们一般都会带着个人的主观心理去感受外在的一切,在感知的同时会自觉的和个体独特的审美感受有机结合,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中,视觉信息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大约能占整体感受信息的八成以上,比如对象的大小,远近,色彩,动静状态,环境背景等,所以,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设计产品的色彩,造型,环境氛围,体量等会对人产生的不同感受,设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广告心理学,室内外设计心理学,建筑,园林心理学等,人的感知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部分,也是研究是基础。
我们来说说动感,动感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力,发生于形体非静止的状态时,物体呈现于人眼的直观感受,不同的动感是对应不同的产品的,有些是静态的动感,比如波浪线,折线,曲面和体,在具体的设计中,如家具的设计就应该弱化它的动感,让工作了一天疲惫的人们眼睛减少刺激,安静下来得到能得到休息,心理觉得放心和安全,但汽车,船,火箭等的设计却需要考虑它的动感,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而且设计的时候要先整体后细节,让一切的细节服务于整体,不能喧宾夺主,失了大势。
再谈色彩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直接而且普遍的。色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是色彩通过眼睛传输给人的大脑时,人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感受赋予色彩各种意义,比如暖色调给人活泼快乐的感觉,冷色调给人冷静,忧伤的感觉,色彩还有它固有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对色彩的感受的经验上来识别它的作用,这是消费行为学的概念,色彩调节和引导着人的主观感受,然后引发千变万化的判断和想象,所以就有了色彩的温度,色彩的轻重,色彩的味道,色彩的距离感等,当设计师把这种主观的感觉运用到各种设计中时,色彩就被赋予极强的生命力,若色彩搭配得当,会让人产生和谐舒适感,心情和精神状态也能变得更好,由色彩引发的联系和象征又会由于人们的信仰,民族风俗,经历,个性,年龄,学识等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区别,比如年幼的孩子会喜欢多彩的色,少女喜欢粉红,老人喜欢沉稳的灰,热情的人喜欢纯度高的色,内向安静的人喜欢冷的色,不一而足。在中国红色代表了喜庆和热闹,金色代表尊贵和档次高,白色代表了纯洁和崇高,物体本身的颜色是色彩联想的根源,色彩的习惯使用让人产生好恶感,在瓦伦丁的《美的实验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材质的情感设计,材质本身不具有情感,是人把他的主观感情赋予材质,人们对不同的材质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不同质感的材质带给人的想象也不同,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把人对材料联想层面的因素考虑进去,才算合理。
产品设计在经过许许多多的风格上的变革,历史的沉淀,实现了从萌芽直到发展,成熟的一系列变迁,从最初的装饰风格,几乎都是纹样装饰到后面的古典艺术复习的风格,再发展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艺术家们都只是在设计的形态上下功夫,以及在商品的原材料,价格,制作工艺,生产能力,以及最终利润上用心思考,以求最大的果效,往往没有去关心产品的使用对象,没有注重消费对象本体的深入研究,产品是设计很难向前有质的提升甚至飞跃。
产品设计的优秀案例在一贯坚持人性化设计的北欧,只要不影响基本的使用功能,北欧的产品会极尽所能最大化地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注重人体工学,考虑人的生活习惯,民族民俗,故而北欧的许多产品被人认可喜爱和推崇。产品设计的依据永远是人的需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生存环境充满竞争,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简单直接又不失美感,设计师需了解这些。
人们逐渐热衷于产品的简单直接,可以不用看说明书,作品本身能一眼看懂 ,去掉繁琐过度的设计和复杂的装饰,却又能不失美感,而这一需求就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美,要解决功能的穿插,要好用,要简单,避免过度设计,达到功能度的饱和,低调而奢华, 又能价格合理。去满足人的需要,不要设计出噱头多,使用度小的炫技产品,比如能放音乐的台灯,人们也许一时新鲜尝试播放,而平时人们往往打开灯就够了,不会使用灯的音乐播放功能空调,更不会轻易去选曲和选择循环模式,所以这些功能都会几乎用不上,对于这样的鸡肋功能,不如放弃,产品的设计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小巧,精致,直观易用,功能适度,自动化高,提升生活品质,注重整体效应,另外,设计师对产品的消费对象,对人这个本体的研究非常重要,设计是为该对象服务的,一切的动机,目标都是需要围绕人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人体比例,结构,肢体动作,活动范围和空间以及工效学的相关知识,让人的行为规律与产品功能相匹配,和谐相处,达到消费者心理的平衡和喜欢,而外形色彩还能第一眼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快速准确甚至精确地抓住消费者。准确认识人在做一件事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目标,然后行动,行动的具体过程,然后达成目标,中间的行动环节是自己亲自动手还是借助外界的人事物为具体行为的过程提供了许多的选择由于选择的不同,我们目标的方法就变成了多种。
在具体的人类行为中,不能简单粗暴地去获得一个准确的结论,因为行动者目标未必能被他的行动准确地反映出来,因为行动的具体内容有可能是迂回曲折的所以需要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步骤。
假如我吃饭的时候忽然感觉渴了,我需要不渴,我的目标就是不渴,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就是去喝水,如何起身,怎么样喝水,喝什么水,用什么容器,或者让别人帮你倒水,最终达到不渴的目的,而动作和过程却不必相同,这就是我们达到行为目标 ,所能做出的不同方法, 不过由于事件时间和人物情绪状态的不同和其他的偶然因素,具体的行为过程也带有随机和偶然,活动也许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的复杂性是必然存在的。
人在具体的产品使用中,未必准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与目标是否一致,外界状态和具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心理学应该能预见事物的发展,当然这个需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对比,数据总结而得出,能摸准消费者的真实心理情况,了解市场需求,认得美,并且通过设计的作品能产生出美。
设计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做为基本依据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以此为标准,依据来评析和衡量自己设计作品的好坏,提出问题,改进,甚至推翻,前进,如此,便可以设计出有含金量的作品,心理学和产品设计关系密切。
[1]王子健,马振庆.色彩心理作用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3(02):188-189.
[2]肖维琦.探讨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02):94-95.
[3]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D].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A].北京大学出版社.
[5]马谋超,高云鹏.消费心理学[D].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6]司金銮.消费心理学[A].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刘然,生于1985年9月,女,汉族,湖北,讲师,本科,教师,艺术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