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改革浅谈高职经济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2017-07-14齐欣

商情 2017年18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供给侧改革培养模式

齐欣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科类专业趋同、学生欠缺综合职业素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要求,制定经济类专业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让高职教育扎根于产业升级。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

一、现阶段经济发展态势与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布局状况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近几年,国人全球抢购商品,而国内中低端产品却产能过剩,耗费大量能源。2015年11月,习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升级是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经济发展动力将从投资驱动及要素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

(二)高职经济类专业教育布局的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目录》)中,教育行政部门将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规划为财税、金融、财会、统计、经贸、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9大类47个专业。可以看出,为适应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发展趋势,教育行政部门也在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撤消了一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专业如村镇银行经营管理;将有些专业进行了合并,如将原工商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项目管理、创业管理7个专业合并为工商企业管理1个专业;将有些专业进行了更名,如拍卖与典当管理专业更名为信托与租赁专业;特别新增了用人需求较大的新兴专业,如互联网金融、网络营销等专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高职院校努力突破传统,结合“互联网+”的战略思想,调整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经济类专业的建设方向,开辟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阶段高职经济类学生培养模式局限性

(一)高职经济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同质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高职工科专业着力于培养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单项技能的掌握。借助与企业合作办学或实习、实训,工科专业学生基本可以做到与生产企业零距离接轨。高职经济类专业在改革培养模式时往往借鉴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实习在教学中的比例。但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尤其是核心岗位,常常牵扯到重要财务信息甚至商业机密,实习的学生很难接触到涉及专业的核心业务,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常常有“打杂”的感觉,“工学结合”的效果与工科专业相比大打折扣。

(二)高职经济类专业学生欠缺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会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课余时间不愿参加实践,更不要说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素质的自我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安排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职业素质培训。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与就业程序的管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很难获得系统的帮助。

三、针对“供给侧改革”,高职经济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经济类专业工作岗位的特点影响了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效果。回归学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以专业综合业务仿真实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设计专业综合业务仿真实训时要兼顾综合性与实用性。在实践中,一般将专业知识分解成项目模块,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实训内容尽可能的贴近现实情况,操作流程、法律制度的规定、涉及到的数据等在设计时都要体现出来。现在有很多开发成熟的教学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如ERP电子沙盘,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但是,还有很多专业课程没有现成高效的软件可直接使用,学校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軟件企业联合开发。

仿真实训的授课教师本身理论知识要扎实,还要下企业去调研,了解业务流程,收集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实训课程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强度。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给教师时间下企业实习或是参加培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业务变更情况,不断调整实训教学,做到实训贴近实际。

(二)建立系统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职业。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测评、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训练择业技巧、提供就业心理咨询等。同时,全方位贯彻人文素养教育。相比专业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品质、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是隐性的,不易考核评价。往往这些隐性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职业道路的长度和宽度。对于未来天天跟钱打交道的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丰富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抵御浮躁社会中的不良诱惑。通过选修课增加人文知识类课程,借助校园读书节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办名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美”,培养出“技高品端”的人才。

(三)贯彻“创新”教育,拓展学生视野

针对市场用人需求开辟新专业。有的学校尝试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应对不断升温的“海淘”。开设《思维训练》、《思维导图》这样的课程,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其掌握创新的基本技能,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课,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课程,拓宽知识面。

参考文献:

[1]马光远.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外管理,2014(6):24.

[2]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3]朱冰.企业视角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文学教育(中),2013(3):50-51.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供给侧改革培养模式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